有哪些经典的民俗学作品?

民俗网站

/whsx/whsx.htm

中国民间书籍介绍

中国民间书籍

第一,秦汉海关的历史概述

司马迁:史记。

东汉应劭的第一部文学与风俗专著《风俗通义》,原30卷,现存10卷。

王冲:总的来说。

西汉Xi圣旨:Xi圣书。

东汉毛毳写道:四人之月令。

西京杂记,无作者姓名。

二、隋唐风俗史概况

《酉阳杂记》,唐端所作。

《在手中与在手中》,唐代张坤的一篇散文。

《唐人新语》,唐·刘苏著。

唐代崔所著《焦芳记》是一部专门记述盛唐歌妓以及音乐、舞蹈、戏剧的著作。

唐鲁豫写的《茶经》。

《开元天宝》、《都阳杂记》、《杜毅志》、《宣石志》、《岭南路易》、《北湖录》等都记载了唐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

魏晋南北朝风俗史概述

梁朝南朝人:荆楚时代的记录。

周初:《风土人情》。

颜推之:颜家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晋代人甘宝:寻找神灵。

贾思勰:齐姚敏蜀。

晋代陈寿写的:三国志。

三、五代时期宋元海关史概述

1.文人笔记

《东京之梦》,宋梦圆写的。

《梁璐梦》为南宋吴所作。

《武林旧事》是南宋时期精心写成的。

《董祺·俞晔》是南宋时精心写成的。

2.考风俗研究方面的著作。

南宋陈编著的《广集》,年方40岁.

《云山行钱》,南宋赵彦伟所作。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

3.小说、史书、地方志采用风俗。

太平广记,平记,元丰酒,思明土井,林。

四。明代民俗史概述

1.县市地方志

天下郡县志(永乐十六年修订[1418])

环球通志(陈迅等专业,景泰七年[1456])

《大明统一志》(李习安等专业,天顺五年[1461年])。

2.外交部的“同志”

3.文人笔记

神榜:万部杂注,始刻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共20卷。它记录了明代北京宛平地区的各个方面,包括其经济,政治制度和习俗。

刘东:帝都风光简介,以18岁时的风俗为主,比较详细,有研究。

张岱:《陶安之梦》记录了明代江南的风土人情,是研究明代江南文人阶层生活习俗的重要材料。

陆容:《园上杂记》以明代朝野轶事为主,也记载了手工业和社会风俗。

吕瑶:楼书。

宣石:老北京的遗产。

漫长历史的编年史。

杨慎:丹铅总录。

姜异魁:长安客家人。

田汝澄的西湖之旅。

曲大军:广东新语。

4.参加风俗研究书籍的考试

沈德福写了20卷《万活编》和12卷《续编》。

王琦主编《三个故事》106卷。这些生动的风俗图片具有很高的风俗史料价值。

动词 (verb的缩写)清初民俗史概述

1.清初就有记载和研究北京历代风俗的著作。

朱彝尊等人编的《太阳旧闻》。

余敏忠《太阳报》旧闻考辨。

翟浩的通俗汇编

潘荣弼《景年纪声》。

2.关于当地风俗的书籍:

李光廷的《项易》5卷。

李粤东笔记。

鲁谷的鲁。

李斗的扬州原始船记。

3.地方志对风俗的收集和记录。

不及物动词晚清民俗学史概述

黄遵宪《日本志》(1848—1905)。

第一部海关史的出现,张著《中国海关史》(宣彤二年九月,望萍乡张知万江傲轩),介绍了海关的形成、特点和搜集方法。

承载风俗的地方志繁荣。

挚友徐克编《清仓钞》,92类,1.3万篇,300万字。有趣而有价值,是研究晚清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要文献。

七。民国民俗史概述

1.民俗运动习俗研究

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民谣征集拉开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序幕。192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月刊《妇女杂志》开设“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栏目,自第七卷第1号起。

《歌谣周刊》发表了大量的风俗研究文章,如温守廉的《福建龙岩县风俗调查》、顾颉刚的《两丧孝子记》、郑孝观的《江南风俗》等。同时,《歌谣周刊》开设了具有民俗意义的专刊,研究20岁时的婚俗、丧葬习俗、节日和信仰。

继歌谣研究会之后,北京大学成立了风俗调查社。调查制定并通过的《海关调查问卷》是我国第一份正式的、全面的海关调查大纲。这份问卷将风俗的范围分为环境、思想、习惯三个部分,从54个方面进行综合概括,反映了当时风俗调查会、歌谣研究会中部分学者的认识和知识水平。

4月30日至5月2日,1925,顾杰刚、孙福元、容庚、荣昭祖、白帝洲对苗丰山庙会进行了调查。5月至8月,1925,《京华日报》副刊共刊登6期《苗丰朝圣特刊》,发表文章18篇。这一经典的专题调查结果,对今后民俗学学者的田野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风俗调查会还编辑了《苗丰》、《东岳庙》、《北京赵》等三种风俗书。

从1926到1927,北大部分教授陆续南下,多位学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歌谣周刊》的大旗再次扬起。

1927 11 10月,中山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以“民俗”命名的组织——广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了《民俗周刊》。民俗周刊* * *期123。其中,槟榔特号、清明特号、中秋特号、旧历特号、神特号(四次)、妙香山特号、木湖特号都是以风俗为研究对象。

何思敬的《民俗学的问题》、杨承志的《民俗学的问题》、钟敬文的《近年来民俗学工作小记》、陈希祥的《民俗学探索》等,都是对民俗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重要文章,基本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民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停刊三年后,《民俗周刊》于九月复刊,1936,八期。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王兴瑞、岑的《琼崖岛民俗志》、的《东关婚俗记述与研究》、江的《昆明民俗志概论》、郑的《地方志在民俗学中的地位》等。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还出版了37种民俗丛书,其中有顾颉刚、刘的《苏岳婚丧记》、周的《苏州风俗》、顾颉刚的《张莞》、冯宽的《苗丰笔记》、魏的《福建三神考》等。

1930年前后,、钱南洋、娄子匡在杭发起成立中国民俗学会,编辑出版《民俗周刊》、《民俗文集》,出版《子固之名》(娄子匡)、《从溪祭》(钱南洋)、《南洋婚俗》(蔡)等,同时由《大众教育季刊》出版《民俗文化专刊》。

民国时期的民俗活动,“北起中发,北起中顺,加上30年代各地的活动,形成了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在这次民俗活动中,民俗一直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体现了民国时期士人对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2.出现了大量的民俗学研究著作。

在民国时期民俗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民俗学学者。他们原本从事其他学科的研究,如社会学、考古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但现在他们都聚集在一起,投身于民俗学领域。对汉族风俗的科学系统的讨论已经开始,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标志是大量高水平的民俗学著作的出版。

商《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证》(商务印书馆四月版,1938)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历代社会风俗事物的专著。

衣与衣作者杨·(世界书店,1946版)

李干臣破除迷信百科全书(1924),

瞿对之《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1928),

纪玉京的民间游戏(1928),

贾宜君考中国女子缠足(1929),

杨树达《汉代婚丧习俗考证》(1933),

蒋中国古代旅游研究(1935),

陶希圣的婚姻家庭(1935),

吴寿雄婚丧喜庆礼仪文书大全(1935),

高达对中国家族社会演变的看法(1946),

卫聚贤的时令节日(1946),

邓中国礼俗研究大纲(1947),

许地山的《福记迷信研究》(1947)等著作是优秀的民俗学专业著作。可以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丰富、深刻,有些甚至至今无法超越,的确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俗学著作。

3.系统的风俗记录和数据汇编的出现。

胡浦安《中国民族风俗年谱》(上海广益书店,1923版),

李嘉瑞《北平风俗集》(商务印书馆,1937版)

瞿《中国社会史料集》(一辑)(商务印书馆,1937版)。

4.传统笔记中的风俗描写

《京津风土人情丛书》(1938年9月北京双照楼校印)收书17种,包括民国时期风俗笔记、燕京黑人(颜桂瑞主人)笔记、琉璃厂(苗)后记、大兴等记录饮食习俗的书籍。

附:徐杰顺、周《汉族风俗文化史纲要》。徐杰顺、周《汉族风俗文化史纲要》,广西人民出版社,46万字,2006年1版,2004年第2版+0第2次印刷,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