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1200字的名著欣赏(一辈子)
作者简介
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作家。1328年9月出生于图拉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我父母早年去世。童年和青春期接受了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65438-0844进入喀山大学,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1847对学校教育不满,他辍学回到家乡亚斯纳亚·博利亚纳。他试图改善自己庄园里农民的状况,但没有成功。1851年,他随大哥去了高加索,当了志愿军,然后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托尔斯泰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写作。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春》(1851-1857),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1856),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65438+)。60年代初,他的创作达到高潮。除了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他还创作了史诗小说《战争与和平》(1866-1869)。安娜·卡列宁(1873—1877)是70年代的主要作品。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他完成了世界观的彻底转变,脱离了自己的阶级,转向了宗法农民。此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同时也宣扬“不以暴力对抗邪恶”和“道德自强”,80年代后,托尔斯泰继续出代表作。小说《复活》完成于1899,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此外,他发表的主要作品还有:《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海兹缪拉》(1904)、《舞后》(1911)、剧本《黑暗的力量》。晚年的托尔斯泰总是深深苦恼于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农民的距离,对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的巨大差距感到非常不安。1910 10 10 10离家出走,途中得了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站去世。享年82岁。
摘要
杜克·聂赫留朵夫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审员。有一次,他参加了对两名酒店服务员和一名妓女谋杀罪的审判。出乎意料的是,妓女玛丝洛娃从她与众不同的眼睛里认出了她就是卡秋莎,他在年轻时曾疯狂地爱过她。于是十年前的往事一幕幕呈现在聂赫留朵夫面前:那时他是大学生,暑假住在姨妈的庄园里写论文。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爱上了姨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喀秋莎。他们一起玩,一起聊,感情纯洁无瑕。三年后,聂赫留朵夫大学毕业,加入近卫军,路过姨妈的庄园,又见到了卡秋莎。在复活节的庄严气氛中,他看着卡秋莎穿着白色连衣裙的苗条身影,绯红的脸庞,微微眯起的黑而发亮的眼睛,又一次体会到了纯爱的喜悦。然而,在那之后,世俗的观念和激情占了上风。临走前,他带走了卡秋莎,抛弃了她。后来听说她堕落了,就彻底忘了她。现在,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罪过,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但他害怕被玛丝洛娃认出来,当场出丑。他内心很紧张,思想很混乱。其他法官和陪审员心不在焉,发表空洞的评论。结果,玛丝洛娃被错误地判处在西伯利亚服四年苦役。当聂赫留朵夫发现他们失职的后果,看到马斯洛被判刑后吊着哭着申诉不公的悲惨境遇,决心找到总统和律师,试图补救。律师告诉他应该上诉。聂赫留朵夫怀着复杂而激动的心情去了米西(被认为是他的未婚妻)家吃饭。本来,这里的奢华风格和优雅氛围,常常让他觉得很舒服。但今天他似乎看透了每个人的本质,觉得一切都很恶心:柯尔查更将军粗鲁傲慢;大小姐渴望结婚;公爵夫人装腔作势。他找了个借口提前离开。回到家,他开始反思,净化自己的灵魂,发现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可耻的,恶心的”。母亲生前的行为;他和一个贵族的大老婆的风流韵事;他反对土地私有制,却继承母亲的田庄挥霍无度;这一切都发生在对喀秋莎犯罪之后。他决定改变他的一生。第二天,他对管家宣布:收拾好你的东西,解散仆人,搬出这个大房子。
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询问他们孩子的情况。起初,她很惊讶,但她不想碰伤口。她简单回答了几句,把他当成了可用的男人,向他要了十卢布烟酒来麻醉自己。第二次探监时,聂赫留朵夫去了监狱,说他要赔罪,甚至要娶她。这时,喀秋莎发出了悲愤的指责:“你这辈子利用我取乐,来世还想利用我自救!””后来,聂赫留朵夫帮助了这位难缠的朋友,改善了她的处境。她也戒烟戒酒,努力学好。聂赫留朵夫分散土地,奔走于彼得堡上层,上诉仍被驳回,于是他只好向皇帝请愿,并立即返回莫斯科准备和卡秋莎一起去西伯利亚。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影响,原谅了聂赫留朵夫,并同意与尊重她、关心她幸福的西蒙森结合。聂赫留朵夫还从《圣经》中得到了“人类应该彼此相爱,而不是彼此憎恨”的启示。
作品欣赏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期的代表作。此时,作家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抛弃了传统的上层地主和贵族阶级的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视各种社会观点,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经历生动地描绘了俄国社会的真实图景:漠视人命的法庭和囚禁无辜者的监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衣衫褴褛的囚犯;贫瘠破产的乡村和奢华的京都;无边无际的西伯利亚和戴着手铐脚镣的政治犯。他以最清醒的现实态度对当时的整个国家机器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首先,作家以人民的名义审判“法官”,撕下高高在上的沙皇官僚、官方教士和贵族代表的面具,剖析他们肮脏的灵魂。更深刻的审判是在聂赫留朵夫的头脑中进行的。他是造成卡秋莎不幸的第一个罪人。在法庭上认了喀秋莎之后,“他的灵魂深处不得不感受到那种行为的残忍、懦弱和卑鄙,也感受到他的闲散、堕落、残忍、懒惰的生活也是如此。”从此,他开始了思想和人生的转折。他试图从“动物人”向“精神人”转型,试图用受害者和普通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他逐渐成为班上的评委。作者通过主人公与统治阶级高层的交往,发现掌握生杀大权、制定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并认识到“吃人不是从森林开始,而是从部委、衙门开始。”聂赫留朵夫跑到穷人最底层,看到农民在饥饿线上挣扎。他认识到“农民贫穷的主要原因和白天一样明显。也就是唯一能养活他们的土地被地主从他们那里拿走了。"
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他表达了作品的主旨。但是,如果没有喀秋莎这个形象,人们的生活就不会得到充分的展现,《复活》就不会有如此深刻感人的力量。作者写《喀秋莎》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这样真挚的同情和爱。她还是姑娘的时候,是地主家的养女和仆人,却一点也不卑躬屈膝。她是无辜的,但是幼稚无知。她怀着一颗单纯的心,憧憬着美好的世界,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被强奸过的卡秋莎也有幻想。直到风雨交加的秋夜,聂赫留朵夫坐在舒适明亮的头等车厢里,打牌,谈笑风生,而卡秋莎在列车旁跑着喊着,却得不到回音。这个时候,她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属于两个世界。她真的想跳到车轮下度过一生。胎儿的蠕动激起了她的母性情怀,但从此她在眼前失去了光明和希望,在黑暗中摸索和挣扎。“她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意识到“所有那些关于上帝和善良的话都是谎言”。喀秋莎·玛丝洛娃的形象丰满真实,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女性画廊中独树一帜。其典型意义也是深刻的。作品正是通过喀秋莎和她的不幸经历,反映了“一路汹涌澎湃,直达最深海底的伟大的人民大海”(列宁语)。在意象体系上,她与聂赫留朵夫相得益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如果说,在托尔斯泰的构思中,聂赫留朵夫复活节之夜的情欲是他堕落的开始,那么,卡秋莎在风雨车站场景中对善与神的怀疑和否定则是她堕落的内因。他们人生的转折点取决于他们对永恒法则——神的真理的态度。所以他们后来的精神复兴,第一道光就是皈依上帝,恢复对善与爱的信仰。聂赫留朵夫忏悔降级,喀秋莎互相原谅挽回爱情。同时,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也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关系中的社会因素和阶级对立,使社会主题和伦理主题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作为贵族,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下,托尔斯泰看到的只是国家机器——暴力的加剧,社会道德的沦丧,乡村的破产。为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竞争,他自然转向了农民。卢那查尔斯基指出,这只是托尔斯泰个人探索的结果,也是从赫尔岑到民粹主义的道路,而“托尔斯泰在这方面尤为典型”,因为他客观地反映了俄国农场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聂赫留朵夫形象的典型意义。
自本世纪初以来,《复活》在中国已经出版了六个版本。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剧作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戏剧出版并上演。作品和他们的妻子成为中国读者和观众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