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小红爷爷在写作上得了高分。

萧红生平简介

1911 6月1日,她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取名张乃英。

1920年,亲生母亲去世。继母对她冷漠,父亲保守专制,只有年迈的爷爷能给这个无爱的孩子一点安慰。

65438-0927考入哈尔滨市第一女子中学学习,爱好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勒令她退学,准备嫁给未婚夫王恩嘉。19岁时,她不想让父亲把自己换来的财富作为礼物,又因为劝叔叔不要增加佃户租金而被打,于是逃离家庭。她父亲宣布她被逐出祖居。后来在街上遇到她流浪,也是冷眼相待,再也没有回呼兰县的家。

1931,这个无家可归,失业,无家可归的女孩,在危难之际,遇到了王恩佳。她先是被骗,后被抛弃,一个人被困在酒店里。

1932在她即将被酒店老板卖掉来支付所欠饭钱的时候,她得到了肖军的帮助,摆脱了困境。秋天,她和小君结合,开始了* * * *的生活:他们一天租不起五毛钱的被褥,五毛钱一个“乐吧圈”;一个鞋带断成四截,另一个把鞋带分成两截,两个人绑;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两个人穿着夏天的鞋子,饿着肚子在雪地里谋生...

1934年期间,日伪军加紧在满洲国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肖军因为编辑进步刊物,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于是在6月离开哈尔滨去了青岛。5438年6月+10月,他们因为青岛局势危险,去了上海,他们接触了鲁迅,接受了他的影响。

1936年,因为小君感情偏差,身体状况不佳,独自去了日本。

1937她回到了上海。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朴之邀,次年年初赴山西民族大学任教,后与萧军分手

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去香港跑时间批判。

1941年65438+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香港。她患有严重的肺病,在朋友的帮助下住院治疗。在隆隆的炮声中,端木蕻良弃她而逃。

1942 65438+10月13,她被医生误诊为喉部肿瘤,病情恶化。18,患者被诊断为恶性气管扩张,第二次更换喉头呼吸管。21,医院被日军占领,改为日军野战医院,病人全部被驱逐。22日,饱受战乱和疾病折磨的她离开了人世,享年32岁。

病重的时候,她说不出话来,只是用笔在纸上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水永生,把‘红楼’的一半留给别人”,“我被冷处理了半辈子...我先死了,不甘心,不甘心”。寥寥数语,写下了我一生所有的痛苦与挣扎,漂泊与无奈,奋斗与成就。

作为女人,她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所有屈辱——父亲的无情,未婚夫最初的叛逆,丈夫的背信弃义,情人的临阵退缩;所有的苦难——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维护民族尊严的战争的苦难,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身体上各种病痛的折磨...她在哈尔滨、上海、日本、北京、重庆、香港之间颠沛流离,独自用虚弱的身体抵抗饥饿、寒冷、疾病和战争。否则,她能做什么?她的家对她关闭了很久,她的国家正在被一片片侵蚀,她的爱要么被践踏,要么得不到回应。她的生活充满了辛酸、误解和嘲笑,却少了欢乐、平静和温暖。绕树三转,无枝可循,一只20世纪初在荆棘林盘旋的鸟!

作为一个作家,她没有崩溃,而是顽强地站立着,以她灵活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超越了那个时代。

在1933的饥寒岁月里,她以悲歌的笔名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弃儿》。从现在到1941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她写了近百万字。其中,生死场是早期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部中篇小说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由鲁迅审阅、编辑、作序,收入“奴隶系列”。鲁迅对她寄予厚望,认为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他在序言中说:“北方的人民在生活中是坚强的,但他们经常为死亡而斗争。”《生死场》在文艺界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文学不可多得的收获,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萧红从荆棘中杀出一条血泪之路,但她并没有把自己的创作当成个人感情的宣泄。她没有把素材局限于女性生活,而是聚焦于群体——女性群体、族群、人类群体。她的艺术视野开阔,写作思想处于理性自觉的状态,语言明快、和谐、平静,没有苦涩、阴郁和愤怒。关于国家。这一点在她后来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和娴熟。

《呼兰河传》以封闭的呼兰城为背景,展现了这里居民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生活状况和思想性格。在这里,有明媚的天空,美丽的后花园,善良可爱的老爷爷,自由自在的童年。“阳光下的一切都是健康而美好的。连树拍一下都会响,树对面站着的土墙叫一声就会回答”;还有荒凉,贫穷,冷漠,无知,野蛮。人顺应自然,依附土地,相信鬼神,不允许有任何个性,差异,变化。扼杀一切不服从和活力,是全体居民的共同责任,完全没有恶意,甚至是出于善意。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仅仅因为“太大方”“不像小团圆媳妇”就被烙上了烧红的烙铁。她被吊在大梁上,用鞭子抽打。她精神崩溃后,被当成鬼上身,当众脱光衣服,在热水箱里烫三次,冷水浇三次——而这户人家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善良。"她对父亲小心谨慎,尊敬备至,和蔼可亲。"

这部小说出版于1940,但其深刻、独特、精辟的思想内涵超越了时间和地域,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体会到了它关爱灵魂的价值。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国小说百强第九名。

看到萧红,读到萧红的作品,让人想到《荆棘鸟》扉页上的一句话:

传说有一只鸟...从它离开巢穴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荆棘树,不达目的不罢休。然后,它把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里,在狂野的音符间放开了声音。在垂死的时刻,它超越了自身的痛苦,歌声居然让云雀和夜莺黯然失色。这是一首很美的歌,以死亡结束。然而,全世界都在静静地聆听,上帝在天上微笑。因为最好的东西,只有用深深的痛苦和伟大的创新才能换来...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邹佳子)英,笔名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避婚姻,她在窘迫中给报社投稿,于是认识了肖军,两人相爱了。萧红也从此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他们一起完成了散文集《上市街》。1934年,萧红在鲁迅的帮助下完成了小说《生死场》,并作为“奴隶系列”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的左翼现实主义风格小说包括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比较成功的小说有在香港写的记忆小说《呼兰河传》,以及《在牛车上》、《小城三月》等一系列回忆家乡的短篇小说和故事。

这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写作天赋的女人,命运悲惨。1942年10月22日她在香港去世的时候,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回宇)

简历和参考书目:

萧红(1911 . 6 . 2—1942.1.22),原名张乃英,黑龙江呼兰人。他小时候失去了母亲,从65438到0928在哈尔滨读中学。他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其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因为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他在1930离家出走,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1932年,他们与萧军生活在一起,他们结识了许多进步文人,参加过反清抗日活动。

1933年,他和肖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出版了名著《生死场》(以笔名萧红开头),萤火虫的文学世界。

1936年,为了摆脱精神上的困扰,他游历日本,在东京写了散文《孤独的生活》和长诗《沙粒》。

1940年,他随端木蕻良抵达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经坎坷在香港去世,享年31。

作品参考书目: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肖军合著,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1935,上海荣光书店;1980,黑龙江人

“工资框架?随笔)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在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荒野的呐喊(短篇小说集)1940,第一部。

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出版社。

鲁迅回忆(散文)1940,重庆妇女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时代出版社。

呼兰河传(小说)1941,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

手(小说)1943,桂林方圆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作品选(短篇小说)1958,人文

萧红文选1981,人文

萧军收集萧红书信笔记,1981,黑龙江人。

萧红短篇小说荀1982,黑龙江人。

萧红散文选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作品选)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萧红和萧军到上海后,住在杜拉路抚仙坊的二楼。鲁迅先生很关心他们到上海后的生活、思想和写作,但由于当时上海险恶的环境和残酷复杂的斗争,他们无法见面,只能书信联系。鲁迅先生多次给他们写信,表示极大的关心,给了他们极大的精神鼓励,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1934 165438+10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内山书店第一次见到了鲁迅先生。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形势和自己的经历。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和文艺界的斗争情况,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发表。临走时,为了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鲁迅先生给了他们一些钱,让妻子许广平把萧红的手稿带回来。

这次与鲁迅的相遇,对萧红和萧军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加深了他们与鲁迅的相互了解,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而且使他们得到了鲁迅的悉心指导,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向鲁迅学习,为他们日后在上海立足和从事文学创作铺平了道路。

65438+2月19,鲁迅在梁园渔餐厅请客,特意把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成了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组成了“奴隶社会”,出版了“奴隶丛书”。

此外,鲁迅还利用他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手稿不仅被介绍给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被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璧。在鲁迅的热心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小刘》很快在太白出版。

随后,散文《饥饿》和短篇小说《三个无聊的人》分别在《文学》和《太白》发表。此后,萧红的作品在上海的《生活知识》、《中学生》、《作家》、《文学季刊》、《中流》等多家杂志发表。萧红也开始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