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电影《请赞美我》赏析

我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原因是看过的人对它没有太多的评价。也许我以前见过。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没什么好说的。出于从众心理,我一直把它列在“不太值得看”的电影中。

看完电影,只能感叹这么多好演员演了一部比较差的电影。当然这和他们的电影技术无关,只是写剧本的人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写了这样的剧本。

魏凡在里面的演技不能不说,一个字:棒!尤其是影片开头的个人特写,有表情有语言,天衣无缝。仅仅前两分钟,我就塑造了一个性格别扭,老实,脑子有点“别扭”的角色。语言很有特色,很符合人物性格,尤其是“幸福论”:“上厕所,只有一个坑。你蹲在那里,就比我幸福。”最近怎么样?俗!但是有道理!经典,绝对经典。魏凡把杨红旗这个角色演活了。至于其他演员,王对的表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他在剧中扮演一个“桥梁”的角色,是把本片要说的东西串起来的关键人物。至于陈豪演欧阳华,我觉得不太合适。感觉怪怪的。感觉就像老牛吃嫩草,给人很大的反差感。陈豪在《苦女》中的“万人迷”给人印象很深,现在却突然饰演一个清纯的大学生,让人一时转不过弯来。

这部电影的演员都是国内的响当当的名字,但我现在想说的是剧本。电影前半段,我被吸引是因为它有吸引人的理由:是杨红旗在说谎还是欧阳华在说谎?我总是希望未来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不好的是这部电影的结局没有波澜。杨红旗没有说谎,这是我们早就预料到的,因为魏凡真的把杨红旗演活了,我们不相信他会说谎。一个悬疑的结局成就了一部平庸的电影。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说,杨红旗撒谎了,这很奇怪,但并不能提高整部电影的建筑评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说魏凡是惊人的,他扮演的角色愚弄了所有人。魏凡不简单!一部平庸的电影,要花很多时间去揭开一些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东西的所谓“玄机”,让人落泪,让人上当。更令人不解的是,影片的结局与影片的整体基调极不一致。影片的前面力求真实简单,但结尾却扑朔迷离。影片的基调突然有了“质”的飞跃,总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后面是什么?我觉得编剧或者导演可能是想弥补。可能他也知道,这部电影仅凭剧情是失败的,他要的是“虚构的”、“极其高尚”的东西,让人觉得这部电影的可取之处不仅仅是演员的演技。但结果我觉得是狗尾巴后面跟着貂。当然,整部电影只能说是靠演员的演技“撑起”的。真的不确定是不是“貂”。

女大学生欧阳华雨,雨夜被侵犯。途中遇到杨红旗来救她,企图强奸一名惯犯。杨红旗的父亲已经奄奄一息,唯一的遗憾就是憨厚的儿子没有得到半分赞扬。于是,杨红旗找到报名明晚古国歌的记者,求赞。

好人好事应该受到表扬,但是女孩子的贞操和荣誉却被破坏了。一方面是那些誓死拼搏、正直一生的人的希望,一方面是一个正在怒放的女孩的未来。该事件极大地动摇了记者古国歌的价值观。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个事实,怎么举报!

古记者最终选择了逃避,但他心里感到一丝担忧。远离自己熟悉的工作和生活,只身北上,久别重逢的杨红旗。杨红旗的老父亲得到了生命的奇迹。他说:你做好事应该受到表扬。

古国歌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放大到象征老一辈的毛主席纪念堂。

这个问题真的太严重了。两代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但他们的生活环境、认识、价值观、立场完全不同。无论你做什么决定,都是不公平的。

周对:

我不知道我的故事在人类的悲欢离合中极其普通。

但是,我忍不住对我的故事投入更多的悲欢离合。

对我来说,我的爱情波折比罗密欧更惊心动魄,我的痛苦比俄狄浦斯更催人泪下。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不是罗密欧,不是俄狄浦斯,而是我自己。

其实,如果每个人都看不起自己的喜怒哀乐,世界上就不会有罗密欧和俄狄浦斯了。

所以,结束了,让他们走吧。

请赞美我

什么是幸福?

幸福就是在我饿的时候,别人手里拿着肉包子比我还幸福。我冷的时候,别人穿个棉袄会比我开心。我想上厕所,就一个坑,你蹲在那里,你比我还开心。

那为什么非要夸呢?

夸我,有人就开心了。

看起来杨红旗只是一个为了满足父亲的遗愿,用这种方式赢得赞誉的农民,但其实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憨厚,无知,聪明。他是个好人。当晚他看到事情经过,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帮忙。对于自己被抢走的自行车,总要比对一下,看看有没有占,才想要回来。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在电影里,他还是属于我们同情的角色。

《明日晚报》头版记者古国歌被名气拖进了这个复杂的故事,从此无法自拔。他也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记者。虽然一开始拒绝“表扬”,也没有因为反感而草草写报告,但后来得到了主编的允许。确认消息的真实性,需要调查,需要有证据,这也是他拒绝“表扬”杨红旗的原因,但取证并没有那么顺利。首先,当事人否认了。

女大学生欧阳华是情人节事件的当事人。和很多电影中的女大学生一样,电影一开始给了我们一个阳光纯真的镜头,但渐渐的,这种纯真消失了,出现了与她职业(学生)不相称的成熟。在第一次采访中,她否认了当晚发生的事情,但第二次采访是她发起的。如果她想和古老的国歌对话,约会前的打扮似乎还有一点别的目的。这也是现实中很多女大学生的代表。他们觉得自己有教养,有一点小美,所以迫切需要好好利用,就像欧阳华冒雨去古宅看他一样。我们同情她,毕竟她是受害者,毕竟她还年轻,但是隐瞒真相只是她不想面对过去?

为了调查,古国歌去了杨红旗的村子,村支书摆了酒席。但是当得知大记者问杨红旗的时候,我立刻慌了,问是不是自己村的。知道是他村的后,我立刻松了一口气。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干部,知道怎么做官,也知道怎么提升自己。看到杨红旗的父亲杨胜利,一位多次受到表扬的老同志、劳动模范,却住在这么破旧的房子里,为了节省国家的钱,还坚持不让我们去医院,真的让我们肃然起敬。在这个社会,这样的人很少。但事实是这样吗?然后我们看到了一张流传已久的古国歌照片,是他们剪辑的,还拿了大奖。顾回到报社,把照片交给总编辑。我们又看到了感人的一幕。主编怀念老朋友的旧情,要求古国歌立即开始报道。

在此期间,顾也做了许多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和杨红旗一起去了派出所,办公室的警察还能认出他那天报了案,但是否认了这个案子。原因很简单。“粉巷”连续多年被评为治安优秀区,无小偷小摸。怎么会有强奸?仅仅为了一个“优秀”和一个“赞”就昧着良心报道好消息,这并不稀奇。

没有办法,只有两方当面对质,但由于种种原因,杨红旗始终不敢直接面对欧阳华,而欧阳华那天晚上给自己的解释也太完美了,这引起了当过警察的古女友米易的怀疑。她怀疑的不仅是欧阳华,还有古国歌,也可以说是正常的怀疑一个女人的男朋友,只是她太多疑了。古国歌代表的男人虽然不能像有女朋友时承诺的那样对诱惑无动于衷,但总体来说还是个好男人。米易依然利用手中的权力逼迫犯罪分子承认当晚情人节的罪行,目的是实际上摆脱欧阳华这个不确定的情敌。

突然,杨红旗的父亲去世了。得到消息的主编拿着古国歌送给他的老照片迅速赶到村里。葬礼上,杨红旗哭得很厉害。他是个孝子。他伤心欲绝,因为他没有完成父亲的遗愿。然而村支书却笑得不像话,拿着当年的老照片神秘地对主编说:“老阳走之前,他说你一定会来。”主编当然知道,这张照片也是他为了得奖,和杨胜利合伙编造的假新闻。如果你不说清楚,就让这张照片陪着杨胜利被埋没在尘埃里。谁会知道这个?

欧阳华又被拖入了记忆。她很痛苦,她的生活被毁了。她甚至想死。但是像欧阳华这样的女大学生,本质上还是善良的。知道自己也承受过另一个人的痛苦,她去找杨红旗道歉。然而,愤怒的农民不会考虑后果。大家都是骗子,他就给欧阳华“干”了。这是无知的思想对这个社会简单粗暴的反抗。这也是大多数农村闹事的处理方式,简单,直接,粗暴。这也是落后的原因。就在这时,《赞》稿终于出版了,编辑亲自下手,另一篇旨在获奖的报道以《他终于得到了赞》为题。两件事同时发生不仅仅是巧合,更是对这个悲伤世界的极大讽刺。

古国歌的良心受到谴责。他毁了两个人的生活。巨大的压力迫使他辞职离开这座城市,他的女朋友也离开了她。毕竟女人是最现实的动物。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不要!直到最后一刻,我们才发现我们都被骗了。杨胜利根本没有死。他勾结村支书玩假死来“威胁”编辑。他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得到“表扬”,就像他得了那么多奖一样,得到一个虚浮而无意义的表扬,这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这时候杨红旗还埋在鼓里。他告诉古国歌,父亲的病出现了奇迹,父亲说做好事应该受到表扬。

故事的最后,一切都是为了“赞”。这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欣赏,也可以说是人的虚荣心,或者说是对欲望的追求。男青年追求美少女好,记者获得新闻大奖好,女大学生有钱好,政府干部评价业绩好,警察评价上级好...有目标是好的,想做好就更好了,但难道就为了这个结果就取得好成绩吗?还是别人羡慕的眼光?这和一个孩子考试得一百分是一样的。大家都在鼓掌。谁在乎这个满分是怎么来的?心态决定了做事的方式。当这种心态还没有侵入整个社会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清醒了。

王、的表演就不用说了。这部剧的大部分表演都是他们支持的。当然,剧本安排也很出色。一开始我只是把它当成一部搞笑的喜剧来看;第一次看完觉得演技很棒,结局感觉很突兀。后来仔细想了想,又断断续续看了看,终于明白了。真正的幽默和讽刺不是摆在台面上,而是在暗处,细节在不经意间出现,从而影响整个故事。

完全的不可知论——请赞美我吧

这部电影是根据作家贝贝的小说《请赞美》改编的。小说中的杨胜利死了,杨红旗强奸了欧阳华。电影不同于电影,电影是导演的再创作。即使这种再创造,它的预期效果也会和我们对它的评价大相径庭。可以肯定的是,我想说的绝不是电影和小说的区别。

首先,导演想表现什么?——荒谬,或者说完全的不可知论。

杨胜利和杨红旗是坚守传统道德的农民,他们的名字充满了正统的含义。它们的简单似乎象征着社会主义胜利的基础——终极信仰的基础;然而,这个基础在当今社会早已不复存在。这种变化只是实现了一种道德沦丧吗?杨红旗想做好事被表扬没有错,更何况他其实是在尽儿子的孝心。错就错在报社不相信他?但是报纸为什么要相信他呢?报告是要用事实说话的。他陈述的事实没有旁证就不可能是事实,或者是假象。古国歌有责任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报道。记者没有错;错的是欧阳华?她没有任何问题。她有权保护自己的名誉不受损害。现实中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报社私下给欧阳华点钱,古国歌用假名写个假新闻,各就各位。我们的媒体不就是这样的吗?但是,如果导演不这么做,这部电影就没有任何意义。黄建新想把这个悖论放大,再放大,大到可笑,大到明显。

有人说这是喜剧,大错特错。看完这部片子,心情平淡——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我们所谓真理的标准在哪里?我们的道德底线是什么?真相是什么?

真相是什么?黄建新没有给我们答案。他解构了真相,道德,甚至电影本身。

黄建新用了一种夸张的手法。

杨红旗这样的人怎么会像他说的“我杀了她”?我们不敢相信,就像当初人们不相信他救了欧阳华一样。谁命令杨胜·李伪造他的死亡?导演,只有导演!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相信导演一定有他的理由吗?那我们就错了。导演只是把我们引向迷茫和幻觉,这就达到了他怀疑主义的初衷——我只是想让你说话,怀疑,不确定,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确定的东西。能做到这一步,在中国现当代导演中,确实难能可贵。

黑泽明在《罗生门》中揭示了人性的真相,我们看到了自己人性的自私和恶毒。安东尼奥尼通过放大揭示了真相。我们通过影片结尾不存在的网球,认识到真相和表象只是“当它们是真的时候就是假的”。追求真实未必比承认虚构聪明多少,快乐多少。黄建新通过《请》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社会状态下,人是达不到* * *知识的,真理没有统一的标准,道德只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借口;感觉和理智都不可信,世界完全不可知。所以古国歌最后被压抑失落了。他不能再在报社呆下去了。他写不出真实的报告,因为他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也许一封死信最能说明这一切,它远比主写的报告真实深刻!

我坚信古国歌是黄建新的影子。影片结尾,他的笑是智者无奈的笑,是悲壮的笑;站在神圣的天安门广场前,这微笑似乎否定了一切权威和武断;抬头问苍天:我们还能信什么?影片能回答这个问题吗?我们仿佛看到导演自己在叹息——电影是什么?

我们无法把握现实生活,现实太复杂,我们宁愿承认自己对不可知论的焦虑。

影片在思想上完成了一次哲学探究,但在剧情和技巧上并不成熟;陈豪的演技一般。也许她根本无法理解导演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