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保卫战:没有意义的坚守

安庆保卫战没有意义的坚守

1851年,14岁陈玉成参加太平军,隶属“童子军”战斗序列,因表现突出,担任“童子军”首领,主要负责粮草征集、断后,充当“敢死队”等工作。1854年,17岁陈玉成在西征中崭露头角,后被封为“丞相”,独自带领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所向无敌。

1857年,20岁陈玉成成为太平天国最强实力派,麾下精兵悍将最多,是洪氏江山的柱石。

1858年11月,陈玉成结束浦口之战后,火速行军,在皖北决战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全歼湘军精锐7000余人(包括桐城之战),威震天下。陈玉成虽然骁勇善战,但毕竟年轻,喜欢意气用事,结果中了苗沛霖奸计,受凌迟处死,年仅26岁,陈玉成败亡之开始,就是安庆保卫战,这是一场没有意义的坚守,拉开了英王败亡之序幕。

安庆,位于长江北岸,是守卫天京的西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已经没了坚守之必要。为何如此说呢?1860年初,胡林翼制定“东征计划”,湘军水师、陆军主力云集安庆城下,一场大战拉开了序幕。

湘军围攻安庆,采取“围点打援”战术,主要目的不是夺取城池,而是消灭陈玉成军团精锐,扫除东征金陵的后顾之忧,那么,安庆有没有必要坚守呢?答案是,起初有必要,也必须派兵救援,但后期根本没必要。很简单,太平军缺乏专业水师,无法夺取长江控制权,安庆城粮草断绝,无法持续作战。

湘军封锁安庆时,城内只能向洋人购买粮食,后来曾国藩用高价收购洋人粮食,“自是粒米不得入城”,叶芸来只能挖掘老鼠、吃野草充饥,战争,不能执着于一城一池得失。当自己力量薄弱时,应该采取运动战,保存自己有生力量之同时,消灭对手有生力量。

陈玉成应该转入外线作战,变被动为主动,而不是与对手拼消耗,陈玉成坚守安庆,不但不许叶芸来突围而出,还让李秀成麾下大将吴定彩入城协助防守,与湘军拼消耗,实在是个错误,湘军,典型的私人军队,为清朝作战目的很简单,就是发家致富,过上幸福日子;能不卖力就不卖力,能不搏命就不搏命。

如此,曾国荃决定放一条路,让太平军突围而出,以减少湘军伤亡,可惜,陈玉成不领情,《天国志》载:“湘军累攻不克,有纵敌逸去,坐收空城之意,而英王汲汲分地得失,不许芸来弃城,遂不得出。”

“封地制”下,安庆是陈玉成的大本营,也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明知安庆守不住,还不愿意突围而出,保存有生力量,陈玉成犯了大错。

从《天国志》记载中可知,陈玉成死守安庆,不是为天京掩护天京,而是保护自己利益。安庆陷落之后,陈玉成也没有在沿江部署防务,阻击湘军东征,而是跑去皖北庐州,死守最后的基地。

死守安庆之代价非常惨重,陈玉成所部精锐被耗尽,在“封地制”下,难有东山再起之机会,安庆之战中,陈玉成所部损失如下:守卫安庆部队,包括叶芸来在内16000余人被杀,“安庆陷,芸来、定彩以下万六千人殉国”。救援安庆之精锐基本耗尽,刘玱林、李四福小右队(忠诚度最高)4000余人阵亡1000,其余3000被湘军屠杀。?

菱湖营垒驻军,总计8000余人,投降后全部被屠杀,英王陈玉成所部:驻守安庆、增援安庆,总计报销3万余人,可谓是元气大伤。尤其是忠诚度最高的小右队(两广老兵为主)全军覆没,陈玉成之脊梁骨被打断,难以东山再起。

安庆之战中,陈玉成所部损失如下,守卫安庆部队,包括叶芸来在内16000余人被杀,“安庆陷,芸来、定彩以下万六千人殉国”。

救援安庆之精锐基本耗尽,刘玱林、李四福小右队(忠诚度最高)4000余人阵亡1000,其余3000被湘军屠杀,菱湖营垒驻军,总计8000余人,投降后全部被屠杀,英王陈玉成所部:驻守安庆、增援安庆,总计报销3万余人,可谓是元气大伤。

尤其是忠诚度最高的小右队(两广老兵为主)全军覆没,陈玉成之脊梁骨被打断,难以东山再起,去桐城后,因商讨出兵方案起冲突,陈玉成与洪仁、林绍璋闹矛盾,林绍璋干脆带兵返回,不再作战。

安庆即将陷落时,陈玉成还拉着杨辅清、黄文金,继续冲击湘军“长壕”,结果尸横遍野,各路诸侯有苦说不出,如此,陈玉成得罪了各路诸侯,导致其坐困庐州时,无人去救援,1861年9月,安庆陷落,李秀成出兵江浙,横扫八旗、绿营,夺取财税重地,为太平天国续命数年。

湘军继续追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等再也不愿救援,任由他自生自灭,“封地制”下,安庆是陈玉成大本营,英王明知守不住,还是要做毫无疑义的战斗,结果非常惨。

安庆之战,陈玉成不但所部精锐耗尽,脊梁骨被打断,还得罪了各路诸侯,导致坐困庐州时无人救援,后疾病乱投医,中了苗沛霖奸计,受凌迟处死,安庆之战,陈玉成不该将部队投入绞肉机,最明智的做法是将精锐部队撤出。

保存有生力量,而后攻击湖北,转入外线作战,变被动为主动,李秀成再东征江浙,太平军两地开花,清朝就有得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