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小说与佛道玄学有什么关系?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和人物小说两大类。前者描写仙幻、鬼魅、怪异物。佛教和佛教的灵异大致可分为三类:地理博物学(神经、博物学)、怪异鬼神学(列伊传、搜姬神、释异记)、佛教和佛教的灵异学(鬼吉翔、鬼故事)。志人小说的繁荣与文人中的品评人物、崇尚轻狂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智仁小说是品评人物、崇尚轻狂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了这一潮流的发展。志人小说主要分为三类:笑话(笑林)、野史(西京杂记)和轶事(林玉、郭子和俗语)。

首先,玄学对文学的影响:魏晋形成了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理论形态是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明显与老庄思想有关,东晋以后吸收了佛教。魏晋玄学为解释经典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打破汉代庞杂经典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魏晋玄学取汉书,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转折。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尊是与非,名教与性教,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艺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人和说得不够的人。

其次是佛教的影响:魏晋时期,文人与佛教关系密切,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家信佛或与僧人交游。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一是想象世界的丰富性。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只有今生今世,不知前世来世。正如孔子所说:“不知生,焉知死?”佛教带来了“三世三代”、“因果循环”、“三界五道”等概念,拓展了思维的时空。并用因果报应来解释世间的许多现象,于是有了《游》、《鬼》、《惨魂志》等笔记小说。维摩和观音的形象也在此时确立,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二,故事的强化。随着佛经的翻译,大量佛经中记载的故事传入中国,在民间流传,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第三,反切的出现和四声的发现,主要是指梵文拼音对古音系的影响,不用我多说。第四,词汇量的扩大。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大量反映佛教观念的词语也被融入汉语,丰富和扩大了“因果”、“缘分”、“境界”等文学术语的词汇。第五,文学观念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脱离了儒家强调的以政教为中心。这与玄学有很大关系,但佛教中的虚实、心性、境界、形象、他者等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论述,也丰富了文学观念。

所以从以上来看,魏晋玄学对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志存高远的小说中。魏晋时期有着强烈的艺术性、个性和生命自由的追求,受到了老庄哲学的影响,促进了志士小说的产生。

佛教乃至道教对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志怪小说中。可以说,推理小说的繁荣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宗教迷信的盛行是其繁荣的土壤。第一,社会上流传的很多巫术灵验的故事,成为了奇书的素材。第二,自秦汉以来,炼丹术盛行,神仙故事层出不穷,这也为志怪小说提供了营养。此外,东汉末年建立的道教和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在魏晋以后广泛传播,产生了许多神魔与佛教的故事,也成为推理小说的来源之一。至于这些资料被收集和记录,是有自学的目的的。推理小说的作者有些是信教的,比如《神异故事》的作者王符是道士,《鬼故事》的作者王衍是佛教徒。当然也有一部分只是为了兴趣而聚集。

一方面是佛道提供的土壤形成了志怪小说,另一方面也宣传了宗教思想,志怪小说也是如此(前面说过,我就不赘述了)。

其实我认为玄学思想的主要影响体现在诗歌中,因为诗歌的表现方式非常适合玄学思想,其次才是散文,在小说中只能说是一种侧面或者间接的影响。魏晋玄言诗有着非常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