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徐庶因何入曹营?
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舍。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常怀匡扶汉室之心,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后其母自杀狱中,让徐庶羞愧不已。
徐庶初随刘备,欣赏刘备的胸襟和仁德,作了刘备的军师后,徐庶大展才华,在数月之间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使刘备的士气军心为之一变,使曹操的嚣张气焰为之一寒,可以说在军事才能上又相当高的造诣,也是立志匡扶汉室的同盟,后来母亲被曹操所擒,刘备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受苦,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临行前他像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曾言诸葛亮之才是天上皓月,自己不过是萤火之光,也为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做了铺垫,可见其胸襟,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年轻时雄心万丈、豪气冲天,只想寻得明主,得以为国家运筹帷幄。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为“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竭尽自己的智慧,遏止住大汉的衰落,象古贤管仲、晏婴仁名垂于竹帛、德光施及草木。可是综观当时天下之势,已成鼎立,曹孟德虽败赤壁,却具天时。此人虽虚怀纳士,终是枭雄,争权夺利之徒,挟天子令诸侯,以百万将士之白骨,搭建自己通向权力顶峰的台阶,不能扶汉家之威,救黎民于战火涂炭之中。孙郎安居江东,占尽地理之利,亦虎视眈眈,难免兴战火之燎原。心灰意冷的徐庶,内心的悲酸只有自己明白。他百感交集,满脑子是退隐江湖、与世无争的念头,盼望着归隐山林、清风扫门、明月侍坐的时光。
据野史记载徐庶在三国中还有出现,就是刘备为关羽报仇伐吴之时,虢亭大战,关兴追赶吴将潘璋,夜宿山庄,遇到一位长者供奉关羽之像,这位老者,据说就是隐居的徐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