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认知觉醒|获取人生如何成长的钥匙。

第二次阅读体验

在读《认知觉醒》的时候,有一句话:“你每读一本书,其实都是在进行一场名人访谈,也就是和顶级专家对话。”

就这样,我在读《恨的勇气》之前,就在和“哲学家”讨论人生的困惑。

在读《认知觉醒》的时候,我在听周凌老师教我如何在生活中成长。

即“早读早写早跑,五套人生——成本最低的成长方式”

在这个“熬夜”成为主流的时代,“早起”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稀缺习惯之一。

但为了实现成长,“早起”是必不可少的。

纵观各个领域的名人,都有早起的习惯。

投资界的股神巴菲特,每天6: 45起床;

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每天六点左右开始工作。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坚持早起跑步近40年,每天写4000字;

……

我们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律的人不一定优秀,优秀的人必须自律。”

由此看来,名人能成为名人是有道理的。

每天早起一分钟,你就比别人多一分钟学习和工作的时间。

《凌晨四点半的哈佛》这本书描述了凌晨四点半哈佛校园的场景:

美丽的校园在晨曦中静谧,许多学生在湖边、路边聚精会神地晨读。走进拥有1000多万册藏书的哈佛大学图书馆,我看到每个阅览室都灯火通明,学生们坐在每个座位上看书...

这样的大学能培养出诗人拉尔夫?爱默生,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作家林语堂、作家梁实秋等诸多杰出人才,并非没有道理。

当然,现实中我们可能很难像他们一样四点半起床。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科学规律,找到起床的最佳时间。

《认知觉醒》提到了芝加哥大学的克莱特曼和德曼克发现的“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定律。

“根据这一规律,人在睡眠后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的节点醒来时,会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知道了这个规律,很好奇,当天就试了一下。

和往常一样,晚上23: 30开始睡觉,睡觉前关掉闹钟。

结果半夜稍微醒了一下。一看就是2: 19。然后就回去睡觉了,晚一点醒来,4: 25看手机。

演示结束后,我和书中作者一样惊讶!

意识到这个规律后,我练习了很多次,终于找到了早起的合适时间。

后来每天早上6点左右不用闹钟就能醒来,一点都不觉得“醒”了。

由于我每天都要早起,每天都要早睡,所以我主动开始把就寝时间提前半个小时。

通过使用规则,我成功地意识到我不再需要依靠闹钟或意志力早起。

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

成长从“早起”开始,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认知觉醒说:“冥想是隐藏的成长快车道。”

当我看到《沉思》时,我并不感到惊讶。

以前我刷视频的时候,刷的都是关于“冥想”的小视频,讲成功人士的秘诀,其中一条就是“冥想”。

但是,以前我总是停留在知道“打坐”的层面,从来没有实践过。

因为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件毫无意义又浪费时间的事情。

“闭眼静坐,专注呼吸,每天持续15分钟以上。”

你觉得容易吗?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直到我尝试了才发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容易。

“冥想”主要是锻炼一个人的专注力,也就是让自己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能力。

刘未鹏的《黑暗时光》中提到:“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的状态和能够长时间保持专注的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意识到“冥想”是关于专注力的锻炼,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的学习效率总是很低的原因。

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跳跃,注意力容易被周围的其他事物吸引,无法长时间保持专注做一件事。

第一次打坐的时候,我清楚地发现,脑子里的念头像无头苍蝇一样飞来飞去。

没多久就集中了,经常一首歌,一个人,一部电视剧...东奔西跑,混乱而复杂。

经过练习,我意识到这是极其不好的,并毅然决定每天开始“冥想”,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我想,如果一个人的注意力长时间总是被分割和分散,我们就很难耐心地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TED演讲“每天给自己十分钟”:

“冥想提供了一个后退一步的机会,获得对事物的不同观点,并看到事物并不总是像它们看起来那样...这就是冥想和专注的潜力。”

每天花十分钟,从你的想法中退一步,熟悉你的“现在”,体验更多的专注、平静和清晰。

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你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会从中学到东西。

“冥想”是隐藏的成长快车道,但需要每天“坚持”。

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可见,要想进步,就得学习。

小时候我们了解到西汉著名儒生匡衡挖墙借光读书;

近代大作家鲁迅先生,小时候靠吃辣椒驱寒,坚持晚上看书;

央视综艺《朗读者》主持人董卿,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

世界著名小说家比尔?盖茨说他一年看50本左右的书,只有纸质版。

……

古往今来,优秀的人依然有“读书”这一重要习惯。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意味着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

这就相当于读了一本好书,我们在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交流。

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们会收获很多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当我阅读《认知觉醒》时,我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我获得了如何在生活中成长的钥匙。

比尔?盖茨说,“突破人生局限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

这一点,我在坚持看了几天之后深有体会。

通过阅读《被恨的勇气》,我对原本迷茫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阅读《认知觉醒》,我学会了以最低成本成长的方法。

通过读好书,我实践了自己最深的感受,也开启了新的选择。

说到读书,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如何读书。

《认知觉醒》中提到:“第一,读书前要学会选书;第二,读书是为了改变;三、高级阅读法”

以前我以为读书就是一字不差的读完一整本书。

现在,我知道了,读书的本质应该是为了“改变”。读完一本书,它能让你改变什么是最重要的。

一种理解,一种习惯,一种想法...

成功大师戴尔?卡内基在《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中说:“光看这本书是没有用的。关键是你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书中提到的原则。”

读书最重要的是练习,也是这个道理。

从古至今,“读书”可以说是一条以最低成本实现自我提升的高速公路。

在人生的道路上,想要改变和成长,一定不能离开“读书”。

诗人陆游烟说:“纸上得来的东西,永远是浅的,永远不知道要去做。”

回到最重要的一点,读书是为了改变,只有实践才能带来改变,进而成长。

从前,一支笔和一张纸就能写字。

现在,一部手机和一台电脑就可以写字了。

《认知觉醒》中说“一个人要想真正成长,就必须学会写作,因为‘读书不写字’是不完整的,低效的”

想想也是真的,如果只是不停的输入,不要输出。

那么我们所知道的,永远是书面的,不输出自己的思想,可能过不了多久就忘了。

我想起了我读过的书,努力回忆我说过的话。你从书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想了很久,只记住了一个大概,但根本想不起来书中有什么启发我的地方。

所以为了不白读这些书,我决定自愿输出。

以前我一直觉得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怕困难,不想花精力去写,所以心情好的时候就一直写,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懒得想了。

现在主动写,结果比较难找。

但我没有逃避,而是开始主动克服困难,努力写作。

在写的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我在联想,在思考,在专注...

这难道不是一种潜在的自我成长吗?

为了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写作学习能力。

我是看了程佳的书《好好学习》后,实践了周凌作家推荐的“每日反思”的习惯。

我正在开始一项日班挑战,并把它写成“每日反思”。

刚开始的时候一天只有三五百字。后来发现有时候能写1000字左右。

通过每天的反思,通过每天的反思,我不仅提高了对生活细节的感知,也唤醒了对一些往事的思考,从中获得了新的认识。

我深深感受到了“写作”带给我的进步和成长。

中国作家罗兰说:“写作是认识自己和真理的一种方式。只要你喜欢写,就应该随时开始写。”

这条路写起来容易,写好却很难,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但是,我觉得只要你开始“行动”,坚持写下去,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和以前不一样了。

至于体育,我首先想到的是作家村上春树。自从他决定开始跑步,他一年到头都在晨跑。

跑步不仅让他收获了健康的体魄,还从中得到了很多思考。

在《我谈跑步,谈什么》中,他写道:“很多写小说的方法,都是每天早上沿着跑道跑步学来的,自然,亲身,踏实。”

他的自律不禁让很多人羡慕。

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羡慕归羡慕,还是不想让身体锻炼。

最后让我尝试运动的,是意识到运动可以变得“聪明”。

我只能说我以前的认识水平太低了,想当然地认为大众认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认知觉醒说:“运动可以让大脑长出更多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让人在身体上更加‘聪明’。”

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我相信这一点,所以为了变得更“聪明”,我决定驾驭自己慵懒的身体去操场上跑步。

当然,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坚持每天跑步。

我觉得,如果从一开始就天天跑步,到后来可能只能靠意志力支撑,到最后可能就放弃了。

于是制定了“一周跑两三次,一次跑两三公里”的计划。

跑了两个星期,明显感觉精神状态比以前好多了。

注意力、思维、反应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

我真的意识到,运动真的让我“更聪明”了。

有一句古希腊谚语说:“如果你想变得强壮,就跑吧!”如果你想保持健康,跑步吧!如果你想变聪明,就跑吧!"

作家周凌在书中说:“锻炼的更大意义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

所以,如果你想长大变得更“聪明”,那就行动吧!

看完人生成长五套,我觉得还有一套——终身学习,缺一不可。

成长之路没有尽头。除了“读”和“写”,我们还可以尝试学习一些新的东西。

比如:语言、绘画、乐器、摄影、烹饪...

永远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努力学习新技能。

俗话说“技能多了也不至于压倒你。”

在这个信息时代,一切都在飞速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接受和学习“新”的能力,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抛弃。

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也可以增强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不可替代性。

企业管理者白缇,她的变态里有一段“优势稀缺”。

“我一直希望给自己创造足够的稀缺性。”

我认为,当一个人拥有了常人所没有的“稀缺性”时,他的“不可替代性”就会增强,然后他的人生道路可能会更顺畅。

未来,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我看脱口秀《十三邀》的时候,有一段对罗翔的采访,他说:

“我觉得人最大的痛苦就是知行差距。”

“很多人所谓的受你影响,只是一瞬间的感动,最后还是全身心投入到了以前的生活中。”

听到这些话,我想到了《认知觉醒》里的一句话“真理是空头支票,“变”才是真金白银”。

无论你领悟到什么深刻的道理,如果你不能“做到”,就很难实现真正的改变和成长。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然而如今,我们就像是“知道”了这句话的含义,但行为却不变。

与其不断地听更多的道理,不如选择一个已知的道理,实践一次。

“做一件事真的不容易。”

注:①《认知的觉醒》,周凌著,人民邮电出版社,涵盖脑科学、神经病学、心理学的范围。从研究人的内在机制出发,阐述了现实生活中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动机,并就如何改变和成长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②周凌,36岁认知觉醒,改变写作三年,影响数万人,“清脑”微信官方账号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