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成全球车企趋势,但质量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经济放缓,汽车市场行情持续走低,致使全球整个汽车产业链都处于低谷。面对原材料、能源和人工成本的不断增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整车售价递减以及汽车行业向电气化以及自动化转型的不可逆趋势,如何顺利转型成为各大跨国车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面对高昂的研发成本,降本增效几乎成为了全球车企必须要考虑的首要任务。

根据近期多家汽车企业所公布的财报来看,利润增长者寥寥。福特汽车、大众汽车集团、通用汽车、宝马等都在最新公布的财报中,出现了营收、利润的下跌趋势。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开始采取了“降本增效”的措施,应对市场下行所带来的影响。通用汽车早在去年底开始进行了包括全球范围内15%裁员、五家在美工厂停产等重组计划;奥迪计划在2018-2022年的五年间,节约150亿欧元成本,而宝马、福特、丰田也都制定了类似的成本优化目标。

甚至曾经是全球利润率最高的车企之一奔驰母公司的戴姆勒集团,利润空间也进一步压缩。在转型和盈利的双重压力下,戴姆勒集团从去年开始规划裁员、削减供应链成本、削减固定资产投资、减少运营成本等一系列“节流”计划。戴姆勒集团官方表示,计划到2022年底之前,削减超过14亿欧元的人员成本。

但从数据上看,2019年,戴姆勒集团营收为1727亿欧元,同比增长3%。然而,其息税前利润却从2018年的111亿欧元跌落至43亿欧元,净利润则大幅下滑64.5%至27亿欧元,成为十年来最大跌幅。戴姆勒的营业收入上保持着上升趋势,但净利润却被腰斩是何故?究其原因,来自于非经营性的因素对戴姆勒利润下滑造成了巨大影响。

据财报显示,戴姆勒在2019年仅“柴油排放门”的罚款及相关支出就至少有40.24亿欧元,而高田气囊事件造成的损失至少有9.41亿欧元。其中,因违反柴油排放法规,戴姆勒被德国政府下达了高达8.7亿欧元的罚单。除此之外,仅在2019年一年就付出超过11亿欧元的诉讼费用,这些成为造成现金流锐减的关键因素,更让戴姆勒在转型上付出的成本更加高昂,让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增加了难度。

再来看,奔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的中国市场,尽管2019年奔驰及smart品牌在中国***交付70.21万台新车,同比增长4%,约占戴姆勒旗下乘用车全球总销量(238.5万辆)的三成,取得了很好成绩,但2019年不断的召回事件,也让奔驰在国内的口碑和信誉一度下滑。质量问题导致的财务损失只是显性损失,但隐性损失则巨大,是对品牌,市场和效率的巨大影响。质量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降本增效”的前提是保证质量把控,脱离质量来谈降本增效是毫无意义的。

可以说,汽车召回制度是反映质量问题的一面镜子,也是汽车企业负责任的一个体现。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19年国内乘用车市场***56个汽车品牌发布167次召回公告,召回缺陷汽车680.97万辆,?较2018年召回总量1243万辆下降了45%。这与前几年召回量过千万相比,2019年无论从品牌数量还是召回总量均已回降幅度较大。这从侧面说明,汽车企业更加重视质量,在质量上的把控越来越规范越严格。

进入2020年,面对疫情的蔓延以及全球供应链的短缺等不确定因素,削减开支、降本增效,以期优化现金流,依然是全球车企面临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是,车企仍要把品控和质量控制摆在首位,否则失去质量控制得来的“降本增效”都是无稽之谈。就像通用电气前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曾说过,“质量问题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你不能在此问题上四平八稳,你要对此疯狂。你要变成质量问题的疯子,否则质量问题将把你变成疯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