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找些什么?

李清照“寻寻觅觅”一句出自其词《声声慢》,《声声慢》一词写于其暮年。

李清照的暮年可谓无依无靠,晚景苍凉,假如终身都在这种情况下度过,那么或许觉得会麻木或无尽的痛苦。

但曾经的快乐与幸福,相思与离愁,背叛与诈骗,国破与家亡,奔逃与流落,交错缠绕,也就酿出了复杂的心情,因而也使得《声声慢》一个愁字道不尽。

此词最为人重复咀嚼的莫过于首三句“寻寻觅觅,冷冷落清,凄凄惨惨戚戚”。

周济以为此十四字乃锻炼而成,非偶尔拈得之。除音乐上的刻意布置之外,更隐含的丰厚复杂的情感。

寻寻觅觅,寻什么 ,觅什么?于本词中所呈现的物象,所可见者是举头见到飞雁?是园中怒放的菊花?还是那傍晚中的秋雨梧桐?

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这是对丈夫的相思;

亦是”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的哀怨;

也有”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的友谊期盼,

更是南渡后”归鸿声断残云碧“的无尽乡愁。

雁来钩沉,雁过还空。或许这满园菊花能够慰藉心灵吧,

词人曾赞过菊本是”“屈平陶令,风姿正相宜”的清幽高洁。这何尝不是易安的自比呢,但在美妙的心灵也不能如愿与所钟爱之人“无限依依”,终是“泪洒纨扇”,一度见弃于明诚。

还有那相思离苦,与菊在西风中相对,见证着她的”人比黄花瘦“。

往常更是家破人亡,所可望者,隐隐还有那乡国。

词对乡国的怀念亦如“仲宣怀远更苍凉”,假如向时还有那“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强自开解。

此时却是菊花虽盛,人尽憔悴。在潜认识中,作者当是对归乡不抱希望了吧。

再有那傍晚中的雨打梧桐,易安有词《忆秦娥》中有句云:“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又有《鹧鸪天》句云: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这是一种无边的寂寞一次次来袭,伴着对昔日的离愁与今日的乡思。

在词人终身中,所重者乃少女时的欢乐无忧的生活,与婚后曾经的情投意合,亦兼着士大夫对家国的关注。所伤者乃明诚曾经的离弃,二婚的被歁骗,更是乡国已远,故国难复的痛苦。这也就使得词人南渡后的词基调沉郁忧伤。

但一个在童年时得到满足的人来讲,即使暮年生活中平安需求不能满足,爱的需求不能满足,也不会让她放弃追求人生的价值。

这也就有了词人为什么勇于开启第二段婚姻,又在第二段婚姻不自得的状况下也勇于离婚。

也就有了她在国破家亡孤苦寂寞的状况下还是想着开解本人,哪怕一杯酒,”也莫负东篱菊蕊黄“,哪怕”物是人非事事休“,但”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由此,其《声声慢》中的这首句”寻寻觅觅“,焉又不是其不甘于这凄苦悲愁,要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得到些抚慰?虽然拟在双溪泛轻舟,又”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虽然要 ”寻寻觅觅“些聊可慰藉的物事,最终却也不过”冷冷落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显然,这是一种男性视角下的评论,也就是古代文人并不是不晓得女子能诗文,但历来是一种“不断在模拟,从未被超越”的心态,也因而,《声声慢》一出,“妇人能创意出奇如此“,从未有过男性文人会想到如此的创意,这其中包含着几羡慕激赏。

因而,张端义《贵耳集》赞: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不曾有以下十四叠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