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儿童教育指导
新《纲要》的颁布给了幼儿教师一个全新的视野,福建省新《用书》的实施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挑战。幼儿教师虽然是在各种观念的碰撞和激荡中前进,但他们逐渐更新观念,并转化为教育实践,使教育实践有了新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课程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给农村课程改革带来了一些阻力。因此,笔者试图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对农村课程改革和教师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问题和分析:
问题1:追求时尚——课程模式“雷吉欧化”
农村幼儿园教师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全面、不透彻,错误地认为课程改革就是要实施“主题活动”课程,不顾园所实际,盲目追求当下的时尚课程——瑞吉欧的图式教学。结果,由于幼儿园整体空间和条件的限制,以及教师素质的影响,在实践中偏离了计划教学活动的一般轨道,违背了计划教学的基本特征,造成了计划教学的空洞形式,仍然是分割教学的“大拼盘”课程。
问题二:顺应家长——教学形式和方法“小学化”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行政、教研部门都尽最大努力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在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上达到一个* * *知识。但是,一旦接触到现实,教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课程理念与教学现实脱节,陷入固定的思维定势,沿着之前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教学。而且幼儿园受办学条件限制,建筑简陋,班额大,活动空间小。小学风格的桌椅,基本都是一个老师配的。受小学“高起点”要求的制约,农村家长仍要求幼儿园以“读写算”为主。所以,幼儿园为了生存,也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家长的需求,别无选择,只能以上课为基本活动,教学方式仍然受制于固定的课表。“上课站起来……”大家的小学教学在急行军。
问题3;千篇一律的复制玩具、材料和角落设置都被“城市化”了
区角活动是孩子们学习的主要场所,这一新理念得到了广大幼儿教师的认可。但是角落怎么设置和划分,放什么玩具和材料?老师还是很迷茫,很肤浅,很随意。仅凭自己的想象和主观臆测,他们认为为了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现代的孩子,就必须跟随城市,投放现代的玩具和材料。于是移植了城市幼儿园的做法,设置了“超市、美容院、卖当劳动力、保龄球馆”等区域,千方百计让幼儿园“上档次”,努力让孩子过上“小康”生活。玩具和材料向电子化和电气化方向发展。大部分被放在模拟事物的形象模拟玩具里,没有规定玩法的低结构玩具被抛弃。而且这些墙角、玩具、材料的设置和投放只是作为幼儿园的门面,为了讨好别人。孩子只能看着手不动,等到“开放日”才能玩得开心,这显然违背了孩子的天性,违背了开区角活动的初衷和教育价值。
二、对策:
1,提高素质,务实,实施新课程。
纲要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应进一步理解《纲要》的精神实质、目标、内容和教育价值,专业素质亟待提高,以增强改革自信,树立“人尽其才”的朴素资源观和价值观,从自己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在课程设置方面:老师要明确,世界上没有一个最好的课程可以适合所有幼儿园。相反,适合自己幼儿园的课程才是最好的课程。他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课程设置不规范,不统一。他们应以幼儿教育的整体观重新审视幼儿园课程,认识到《纲要》所倡导的课程整合强调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有机联系,使课程内容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注重教育影响的整体性。因为课程模式的选择是现实和历史的有机统一,所以必须从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和条件出发。而且瑞吉欧的节目教学活动有自己的基本特点和脉络,对教师的素质有特殊的要求。不是所有的幼儿园都能这样做,也不是所有的幼儿园都应该选择这种课程模式。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幼儿园应借鉴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的特点,从现有条件出发,以田野活动课程为主体,有机整合各类活动内容,努力提高各类活动的整体有效性,实现园本课程。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大纲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组织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应当源于幼儿的生活。”为此,农村幼儿园应以野外活动指南书为依据,结合自身实践、幼儿实际、环境等可拓展生成的资源,有选择、有创意地利用好新书。同时将农村民间游戏、儿歌传说、歌舞、服饰、工艺、建筑、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具有教育文化价值的独特内容纳入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尤其是游戏活动的需求,使教育内容生动化、体验式、多元化,为孩子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孩子的社会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课程实施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个人活动等形式,让幼儿通过与周围的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和互动,自愿参与、积极操作、自主建构、积极创造、大胆表达,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探索、游戏等具体活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和经验。教育的形式应该是情境化、游戏化等等。
▲学会反思,提升自己。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观点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预测力;课堂反思是监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调适性和适应性;课后反思至关重要,有助于老师下次改进工作。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要调整与教育相关的因素,构思更完善的贴近儿童的教育策略,然后再进行实践和反思,使教师理解和内化《大纲》的精神实质,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2.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环境的教育价值引起了幼儿教师的极大关注。环境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引导孩子的行为,改变孩子的知识和认识。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敏锐地判断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家长资源: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积极支持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要立足农村实际,从宣传入手,从小事做起,随时随地随机渗透幼儿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小喇叭”广播电台播放幼儿教育专题节目,利用村委会等地的宣传栏展示幼儿作品,利用每周一次的大集市让孩子们当小宣传员,唱歌、跳舞、画画,再现幼儿园生活,展示他们的成长。通过这种听、看、交流、互动的形式,家长永远无法了解幼儿教育;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促使家长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意识到孩子的情绪、态度、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比“读、写、算”更重要,引发家长积极与老师密切配合,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
▲环境资源:
老师要明确,学前教育不是“贵族教育”,也不是只花钱就能办好的。他们要树立新的资源观,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发利用农村特有的丰富资源和孩子对大自然的亲近,发挥大自然赋予的优势,带着孩子在大自然中拓展活动,去“疯、野”,去思考、去做、去探索,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活泼、有趣、有效。从爬山、采野花的体力活动,到寻找、测量树干最粗最细的科学活动,比较不同形状的树叶的多与少;然后观看家乡的美景,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从池塘里找来蝌蚪,种在田里,摘稻穗,再到果园里摘水果,体验辛勤的劳作和丰收的喜悦;从玩泥巴碉堡,到挖沙子建迷宫,再到剪窗花迎新年,在乐趣的感觉中激起建设家乡的欲望。这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玩耍的空间,学习的地方,生活的天堂。此外,还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立“杂货店”、“针织厂”、“玩具厂”,选择草、竹进行编织活动;用泥土、水果和石头进行雕塑活动;利用树叶、豌豆开展分类活动,提供价廉物美的石头、鸡毛、盒子等废旧物品,让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办法做出自己喜欢的玩具,让自然和社会真正成为活教材,释放潜在的教育价值。
总之,农村学前教育既要走出盲目“克隆”城市模式的怪圈,又要防止陷入盲目教玩具、复制自然的模式。教师要兢兢业业,从常见的生活事件中筛选教育机会,从乡村文明中寻求精神滋养,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素材,借鉴城市学前教育改革的经验和做法,既弥补农村幼儿生活中的不足和缺陷,又使农村学前教育有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