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战书,打不过免检牌。主会一对一决定胜负。古代打仗真的这么好玩吗?
两军交战,如果打不过敌人,就会挂一个对方看得一清二楚的大大的“免战牌”。对方看到了,会暂时停止战斗,直到敌人把“免战牌”拿掉,再重新开战!
两军开战,士兵不必先动手。双方领导人会先互相报出各自官职的名字,然后互掴武器“硬杠”。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领导不能再坚持一会儿,就会迅速撤退。胜者就是会“KO”对方的人,你可以把胜者敲下来,鼓着小分队高高兴兴的回窝。
中国古代的战争真的是这样打的吗?
兄弟,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说明你和我一样,从小就深受《三国演义》、《水浒传》、《岳传》、《隋唐演义》等言情小说和评书的影响,被小说家和评书大师忽悠过!
那么真正的战争是怎么打的呢?
大家一起研究一下吧!
战国时期,儒家“以礼治国”的思想虽然不流行,但为了维护国家的“大国尊严”,让百姓看到国家的君子风范,战前确实有一套规矩。
在给对方的战书里,你要告知对方战争的时间和地点,而且战争的地点不是你想安排的地方,必须安排在两国交界处,然后派使节恭敬地把战书给对方。
不管对方看到战书的内容有多生气,都应该好好对待对方,甚至按照“两军交战,不斩使”的国际惯例,举行载歌载舞的宴会。
易中天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有点滑稽的战书:
“尊敬的君主,我们的国家将要派人与您的勇士们一决高下。请让他们在约定的时间来!”
对方回应:“尊敬的君主,我们会准时赴约。请饱餐一顿,带个鸡腿来参加!”
看吧!卑微的文字,客气的文笔,还要顾及到对方战士是否吃饱,多么体贴!
其实春秋以前的很多战书都是这样写的。不仅如此,在战争期间,小军鼓甚至军乐队都欢呼雀跃。
春秋时期的战争场面其实是这样的:
1,因为那时候都是战车战。没有马仗,也没有士兵站在地上打仗,而是每个士兵开着一辆战车,战车一辆一辆排好。
2.两军战车数量相等,即敌出动10辆战车,我方也出动10辆战车。战斗时,双方战车互相追赶,互相战斗,即我驾驶的战车只与对面的敌战车战斗,不与其他敌战车对抗。
3.战争的规则是:不准我们击鼓前进,直到敌人战车摆好。只有双方的战车排好队,双方才会正式开战。
4.在双方战车交错的一瞬间,车上的士兵用马互相敲击。战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前进。交错之后,第一轮结束。双方战车掉头回来,然后互相交叉,士兵再敲击。这是第二轮...等等...通常战斗会在几个回合后结束,因为这种转身会使战车的轮子或其他部分坏掉...
5.春秋时期的另一个战争规则是,如果敌兵在战斗中受伤,必须立即停止战斗,让伤员回营疗伤。我们的士兵则是现场观战,不允许参加其他“结对”战斗。
6.还有一条规定:不能俘虏一个白发的士兵。头发白了,说明你老了,必须把他放回去养老。
7.如果敌人战败后选择撤退,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追击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春秋战争不允许平民和奴隶上战场。他们参战但不打仗,主要担任搬运行李、喂马、做饭等后勤工作。是“士”,即最低等的成年贵族男子,称为“士”。
那么你当时是怎么统计一个士兵干了多少活的呢?
一开始是为了数士兵带回来多少人头。在学习古汉语的时候,可能会有人碰到一个词:“guó”,意思是:与敌人作战时获得的敌人的人头。
在一次大规模战役中,杀死了无数敌人,收集那些又重又麻烦的人头是不够的,所以我反而收集了敌人的左耳来建功。
所以这个字的读音不变,只是后来改成了左边的“耳”字。至于为什么要把左耳割掉,可能与先秦时期“尊左”的传统礼仪有关。
实际上,战书除了战争礼仪的作用外,还有宣传和威慑劝降的作用。
比如最著名的《求见曹汶》,在“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的这份战书里,他先是如花般地夸赞他的师父袁本初:袁绍是一个以才安国、察乱的英雄,如今又集百万之兵,为帝与奸臣、叛徒曹操作战!
而曹操呢?据说其祖父是宦官,曹某“挟天子以令诸侯”,盗墓掘墓,打击贤臣,任用唯唯诺诺,抢劫部队士兵,民怨沸腾。纵观古今书籍中极坏的大臣,无人能与曹操相比!
战役最后还有一个厉害的奖励:能拿到曹操人头的,评为五干户,奖励5000万!
第一,这场运动宣传我们是正义之师,我们是来声讨人民讨伐的,我们在齐新上下,我们武装精良,衣食无忧;二是宣传对方是十恶不赦的汉奸,早就不得人心,必须砍掉!
除了《与曹操的一次谈话》这样的宣传战书,还有威胁投降的,比如南北朝著名文学家丘迟写的著名投降战书《与陈博智书》。
梁武帝田健狱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命临川王萧红领兵北伐,南齐将军陈博智在寿阳驻军与梁军对峙,萧红命文士丘迟以个人名义下诏投降陈博智。陈博智收到这封信后,对信中的理由感到敬畏,很快就带领8000人投降。
“春末三月,江南草长,花生树杂,莺飞绕。”在这本与陈波的书中,文采横溢又十分浪漫的丘迟,用了这个16的词来形容春末的江南景色,成为了古往今来形容江南风景的名句。在如此紧张的战争前夕写出如此优美的文字,关键是写给窦。
春秋时期,除了打架的规则,你要提前给对方一个下午的通知,还有:
1,对方在办丧事的时候,不能打电话;
2、没有合理的理由打,不能打;
3.对方遇到瘟疫和各种天灾,无法作战;
4.在阵型完全集结之前,对手不能上场。
嗯,都这么循规蹈矩吗?不是全部。他们中的一些人,如宋襄公,因为过于迂腐地遵守这些战争礼仪而遭受损失。
公元前638年,宋、楚争夺中原霸权,在洪水(一条古河道的名称,故故道约在河南省柘城县西北)发生战争,史称“洪水之战”。
宋襄公早就安排好了战争,而储君还没有渡过洪水。这时,宋军可以利用敌人不稳固的立足点,迎头痛击。
然而,宋襄公认为这样战斗是不人道的!
等到储君处置完毕,一切准备就绪,宋襄公这才敲锣打鼓地进攻储君。但是他的仁义,并没有给他带来这种感觉,一场战斗之后,受到重创,受了重伤,差点挂了,又逃回了宋。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谈论战争中的“礼貌”了?战国时代!
这时,周成了一个摆设,想当天下的老大。在春秋时期,没有必要要求周承认它为盟友,也没有必要举行仪式来接受周提供的肉。
在战国时代,想打你,不用再写战书了。你需要使用策略。越无情越好,越有杀伤力越好。比如秦的“万人屠白旗”,在长平之战中杀死了赵的四十万士兵。什么“礼”不“礼”是真的,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是真的。
长平之战,甚至用“双面间谍”让赵把善于坚守的廉颇换成只会莽撞莽撞的赵括,把《孙子兵法》的“兵狡”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自战国以来,虽然东汉末年袁绍打曹操时仍有战书,但已不像春秋时期,而是起到了自我包装,扰乱对手士气的作用。
这真的不是!
《岳全传》15回复中说:“‘免战牌’马上要挂在城里了,你想怎么吼就怎么吼,千万别打。”
《三国演义》中,马超知道父亲被杀,气得想尽办法杀了许昌。两军交战前,马超英勇抗击三国名将江草,曹操大败而逃。马超领兵在后追赶,喊来了长髯红袍的曹操。慌乱中,曹操只好剪去胡须,弃去袍服,用旗角裹住脖子,用袍袖遮住脸,仓皇逃命。就在马超准备投枪刺杀曹操的时候,曹洪赶去迎马超,救了曹操。曹操为了避开马超的精神,挂起了免战牌。
孔明讨伐曹睿,在祁山与司马懿交战。于是,司马懿安营扎寨,挂起了免战牌。孔明送给女人的衣服不容易穿。最后他也没办法,只好带着30万士兵撤退。
仅仅因为你挂了个“牌子”就不玩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古代战争中,除了争夺兵力总数和质量,粮草才是最关键的东西。马不得不吃草,士兵不得不吃饭。他们每天消耗掉多少物资!
打架就是为了钱打架。只有当机立断,才能把战争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火袭”和“水袭”的原因。我们可以尽可能的节省时间,尽可能的不用人。
所以,不可能因为你贴了个牌子就不打了。如果因为对方而暂时休战,你就自己退出。肯定是因为天气,补给,伤病等原因。给自己找个退出的借口,不然你会像孔明一样远征但失败。为什么?这次的经济损失是谁的?
当然不是。从来没有挂过“免战牌”的情况。
公元1400年,发动“京南之战”的朱迪率军来到济南城下。
但大军进攻三个月,死伤无数,却无力攻下济南城。
那是在朱迪集结大炮轰击济南城的时候,但是朱迪突然发现墙上贴满了他父亲朱元璋的牌位。这是济南守将铁选的主意!
“今天结束了。如果我再做爱,那就是我爸了。抢夺我侄子的王位已经是不仁慈和不忠诚了。如果我再炮轰我爸的牌位,那就完全不厚道,不忠诚了。铁轩,等等,我先不和你玩了!”
此外,他的援军正在接近,所以朱迪不得不放弃济南,绕道南下。
这是一个典型的挂免战牌取胜的战斗例子,但正是这种利用父亲的精神地位作为免战牌的举动,让朱迪对济南统帅铁铉恨之入骨,称帝后再次进攻济南。铁轩被捕后,当年被处决,父母被发配海南,儿子被发配戍边,妻女全部被送去当奴隶,纳入基地。
历史上有些人真的是听评书听多了,要用“不战卡”来迷惑对方,结果差点“悲剧”!
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十六日,日军进攻朝鲜王国平壤,战了一天,不分胜负。
但怕死的平壤清军总司令叶志超,下午4时在大门口挂起白旗,给日军写了一封求和停战的信。日军接受投降,率部投降。
晚上8点多,叶志超偷偷打开大门逃走了。不料遭到日军伏击,2000多人丧生,500人被俘。叶某跑了500里回国。
日军乘胜推进,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此后更加猖狂,很快战火蔓延到了中国。
所以,叶志超这次挂“免战牌”的举动简直可笑,损失太惨重了!但就是这样一个“逃将”,因为他是李鸿章的嫡系,后来只判了个砍头监,就平安的死了!
"吴王拔剑,流了血."这是春秋以前的战争场面,杵的是木棍,可见这是一场持木棍的群殴。
在此之前的战争,包括黄帝与蚩尤之战,也是团战。
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战国以后,骑兵越来越强大,但步兵依然是战争的主力。
“你们这些鼠辈,快下马投降吧。”《三国演义》里经常出现双方出来单挑,胜者全战,但这肯定不是历史事实。
《三国演义》中,典韦和曹这两个原本是张妙部的人有一场单挑:打了一天一夜,不分胜负。
神灵岭大战时,孙权的“江东小霸王”之兄孙策与他大战五十回合,从马到马,无一平手。最后,太史慈说服了他,向孙策投降。
两人在关大战,张飞与马超单挑,首次得分100。稍作休息后,他们打了100多回合。此时天色已晚,两人点着火把打起了夜战,atrix打了20多个回合。
《三国演义》中之所以有那么多主角互相厮杀的场景,与马镫的发明是分不开的。
马蹬是东汉末年才出现的。东汉以前的战争中,由于没有马镫,人骑在马上快速作战时很不稳定。他们需要一只手来勒住马的脖子,骑起来都不稳,更别说提着沉重的长兵器马上去打去杀。
三国时期,虽然出现了马镫,可以一下子打起来,一下子射箭取敌性命更方便,但是以一个人的胜负来决定战争的走向,显然是不现实的。
三国时期战争很多,主要是大团作战,主要是步兵和骑兵。带头的往往是广大的士兵和下级军官。酋长和重要将领往往处于受保护的地位。
仗还没打就破主不是笑话吗?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战争我们都见过。虽然也有总司令被杀的情况,但是死的最多的还是士兵!教练处于受保护状态。
如果你说三国演义是单挑,你也会怪罗贯中。不是还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吗?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只有刘能打三打一,其他将领都不能打三打一?这样玩多热闹啊!
还需要注意的是,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几乎所向披靡,即改变了中国自秦朝以来“论功行赏”的军事奖励制度,而是采取“军士自备衣服和食物,根据战功大小在战斗中掠夺奴隶和财物”的办法。更不可能在这种方法的实施中采用“主必决斗以计胜负”的方法。如果是这样的话,战争抢来的金融也只会算作主的一份。因此,只有三支军事力量才能赢得战争。
但历史也不是没有单挑。
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郭汜正要攻打长安北门,吕布提出要和他单挑。战争中,郭汜还没和吕布过招,就被人用长矛刺死了。幸运的是,他被他的手下救了出来,没有当场死亡。可惜的是,吕布虽然打败了郭汜,一战告捷,但还是没能守住长安。
这种约会单挑,恐怕只有吕布这种胆大包天的人才能做到。
据《新五代夏传》记载,912年(干化二年),后唐大将夏与周德威在幽州攻刘寿光,与主将单廷贵、袁交战。夏和二选一,却不落下风,打得难解难分,双方将士看呆了,纷纷放下武器,驻足观看。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的战斗并不仅仅是指挥者之间的直接较量,而仅仅是因为夏和单、袁会打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在旁边厮杀的双方将士都很震惊,会一起看他们的单挑。
刘朝人,在《在园》杂志上说:“桃园宣誓,战斗不脱离官方格局。”
“坤官”指的是“野史小说家”,“八股”指的是“套路”。他这句话的意思是,桃园结义的故事,主将的“回合对决”,都是野史小说家编造的,不可信。
总而言之,战争就是战争。这里没有仁义道德,只有你死我活。虽然历史上名人很多,但不可能靠两个人的能力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敌人不可能用战书作为战场指南,更不可能因为一张“免战牌”就为战争按下“暂停键”。至于战场,那就更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