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倚天屠龙的故事是悲剧吗?

金庸小说原著修改过两次,结局各不相同。

原版本:周芷若忏悔,出家为尼姑,与古佛终身相守,但这样的结局引起了很多人甚至金庸密友的不满。

第二版:周芷若忏悔后依然是峨眉掌门,但在最后,当张无忌答应给赵画眉时,他突然出现在张无忌的窗前,笑着问张无忌:“无极兄,你可曾答应我做一件事?”这个版本的结局极其悬疑,可能是因为金庸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所以大胆地把结局留给了观众自己的遐想。

新修订版:延续第二版,周芷若在窗外提问后,张无忌出去回答芷若。若芝要求张无忌不要娶赵敏,张无忌答应了,说不要娶赵敏,还可以生孩子。张无忌也幻想李因变漂亮了,回来找她,小昭从波斯回到他身边。

延伸素材《倚天屠龙记》是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连载于香港《明报》1961-1962,是“射雕三部曲”系列之三。

《倚天屠龙记》以安徽农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为背景,以张无忌的成长为线索,讲述了江湖中各派各路人物的恩怨情仇,将中国历史上元朝的兴衰与江湖中的道义、恩仇交织在一起。

《倚天屠龙记》进一步扩大了《明报》自《神雕侠侣》以来的影响力,牢牢吸引和固定了读者对《明报》的目光和关注。

1961年,神雕侠侣在明报首战告捷后,金庸开始创作长篇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于1961年7月6日在明报连载。那时候《神雕侠侣》还在收尾,直到7月8日才结束,两部小说还在同一个版面出版。他把这部作品和《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一起称为“神雕三部曲”。

《倚天屠龙记》从1961开始在明报连载,历时一年多才完成。1976作者对这本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2003年,作者又完成了《千古情怀屠龙记》的改版。

《倚天屠龙记》主题深刻,包含正面、负面、和谐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次是“义”,即侠义传说。既描写了“武功盖世,一剑屠龙”的传奇渊源,又写出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传统。

第二个层次是“反”,即写人性特征。当然,用宝刀屠龙并不是什么“不祥之事”,真正“不祥”的是人的贪婪和权力欲。那些人之所以为一把宝刀而奋斗,无非是“宝刀屠龙”的利器和“号令天下”的力量。讽刺的是,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真相。最后都是“算了清清的命”。这些是小说的基本故事和叙事内容,同时具有明显的思想意蕴。

第三个层次是“和”,即传说与历史、侠义与人性、人类良知与善意、历史视角与理想的结合。

所有这些“结合”,当然都体现在主角张无忌身上,体现在张无忌给徐达将军的生命里,也体现在作者对历史的巧妙解读里。从此,徐达果然用兵如神,连续击败元军,最终统一北伐,把蒙古人逼到了长城,立下了一代功业。《屠龙道》中的兵法当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就是“号令天下,所以不敢违逆”。

这部小说真正的主题有两层:反外族侵略和反本土暴政。

参考资料:

倚天屠龙记-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