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杀人八百万(黄巢救母杀鬼八百万)
黄巢杀人八百万
话说唐乾符二年,黄巢在此聚众起义。黄巢本是山东曹州人,在起义准备阶段,同藏梅寺的和尚卞绿结为兄弟,起义前,他藏在古宿州的藏梅寺,同卞绿和尚商讨起义的时间、地点、方案,准备起义的那天,黄巢对卞绿和尚说:
“兄长,为起义能顺利进行,我今天要祭刀。”
卞绿说:
“你祭刀,我总觉有些害怕。”
黄巢说:
“哥哥,我祭刀你怕什么?”
“不知怎地,我老觉得心惊肉跳的。”
“那你就躲一躲吧,我祭完刀你再出来。”
于是卞绿和尚就出去躲了。可他躲到哪儿都觉得不安全,最后看见寺前有棵大树,里面是空的,他躲了进去,觉得很安全。
黄巢在寺前耍刀,耍得呼呼生风,洒水不透。觉得没有什么地方可祭刀的,他忽然发现了眼前的这棵树,觉得祭刀最合适,于是一刀砍去,结果把卞绿和尚拦腰截断,死于树中。为此黄巢很伤心。也正应验了“黄巢杀人八百万,在数一人也难逃。”的谶语。人们说,黄巢是天上的曲星,因误放了地狱里的魔鬼而被玉皇罚下来的。地狱***有魔鬼八百万,卞绿是看地狱门的官吏,所以他必须先去。黄巢每杀一个,卞绿就关进地狱一个,决不滥杀一人。
只是民间的一段传说,无可考证,请君看之一笑而过。
黄巢救母杀鬼八百万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生性好佛,为人善良。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身为娘娘,生性暴戾,为人好恶。有一次,目连之母突然心血来潮,想出了一个恶主意:和尚念佛吃素。我要作弄他们一下,开晕吃狗肉。她吩咐做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说是素馒头,要到寺院去施斋。目连知道了这事,劝说母亲不听,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就准备了三百六十只素馒头。藏在每个和尚的袈裟袖子里。目连之母来施斋,发给每个和尚一个狗肉馒头。和尚在饭前念佛时,用袖子里的素馒头将狗肉馒头调换了一下,然后吃了下去。目连之母见和尚们个个吃了她的馒头,“嘿嘿”拍手大笑说:“今日和尚开晕啦!和尚吃狗肉馒头啦!”方丈双手合十,连声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事后,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在寺院后面用土埋了。这事被天上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目连是个孝子,得知母亲打入地狱。他日夜修炼,终于成了地藏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投生凡间作乱。玉帝大怒,令目连下凡投身为黄巢。后来“黄巢杀人八百万”,传说就是来收这批从地狱逃出来的恶鬼。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因十分痛恨玉帝,就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帐。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世界。这只恶狗没日没夜地追呀追!她追到月亮,就将月亮一口吞下去;追到太阳,也将太阳一口吞下去。不过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最怕锣鼓、燃放爆竹,吓得恶狗吞下的太阳、月亮,又只好吐了出来。太阳、月亮获救后,又日月齐辉,重新运行。恶狗不甘心又追赶上去,这样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蚀和月蚀。民间就叫“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亮”。直到现在,每逢日蚀、月蚀时,不少城乡百姓还流传着敲锣击鼓、燃放爆竹来赶跑天狗的习俗。
黄巢起义吃了哪位公主
在动乱的年代,吃人的事情时常发生,特别是诸侯割据期间,天下动荡,百姓没有安定的环境去经营农业生产,导致粮食更加地缺乏,这种时候就会出现吃人的现象。而历史上的黄巢起义,也是这样的一段动荡时期,而黄巢在起义期间,率领他的众多将领和士兵,在无粮可吃的时候,也是采取吃人的方式来度过那个战时阶段。究竟吃了多少?历史上也没有确切的数字,只能通过当时的军队人数来进行估算,大概是八百万。
八百万,在一千年后的今天,仅仅只是一个数字,可在那个人数并不像现在这样众多的时代,在那个通过战争已经死去了很多人的动乱年代,八百万,是个不容忽视的天大的数字。
在那个动荡的战争时代,在各个割据一方的所谓大人物眼中,人命如草芥,不值钱,所以,珍惜和平这样的劝诫,不管放在哪个时代都适用。而没有忠君爱国之念的黄巢,更不会把百姓的性命放在心上,他的眼中只有权力和利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为了泄自己的私欲,也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渴望,同时也日益膨胀。
在那个需要人民拥护的战争时代,失去人心等于自毁长城,黄巢带领他的军队通过食人来饱腹这一事,就足以奠定他日后扑街的基础。为人民服务,才是万年长久之策。
历史上,对黄巢军队食人饱腹一事,匆匆略过,也许是因为这件事太过野蛮,太过没有人性,但是,相关的记载还是透露了一些信息,我们可以从中推算一二。
有一个记载是,在他率领军队进攻陈州的那段时间,他将附近的人民抓来,无情充当饱腹之物,视人命于无物,每天就有几千上万人。而这段战争足足持续了接近一年,估算一下,大约八百万。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代·黄巢《不第后赋菊》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咏物,菊花,品格抱负译文及注释
译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豪迈。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创作背景黄巢,曹州冤句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黄巢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宋代·陆游《朝中措·梅》
朝中措·梅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婉约,咏物,梅花抒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唐代·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唐代:李贺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古竹老梢惹碧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咏物,写竹,抒怀言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代·黄巢《题菊花》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咏物,菊花,抒怀,豪壮猖狂
黄巢起义公主的悲惨
从古至今,王朝的兴衰,人民的反抗,催生了许多起义,黄巢起义就是其中一个,而黄巢起义在众多起义中是被誉为是最骇人听闻的起义之一。
起义多为反抗暴政为起因,那为何黄巢起义要用骇人听闻一词来形容呢?他和他的军队到底干了哪些事呢?
一、杀人屠城
黄巢这个人,历史上他有着“夺命书生”“杀人魔王”的称号,而从他的这些称号可以看出,他十分的喜好杀人。
在他年轻时,因为生活所迫,加上对唐室王朝的不满,曾写下过一首名叫《不第后赋菊》的诗,诗中写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充满了阴冷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巢这个人是一个充满杀意之人。
想想看,一支起义军由这样一个人作为统帅,后果可想而知,之后黄巢起义军也将黄巢的残暴弑杀的性格完美的诠释了出来,四处犯下惨无人道的屠杀罪行。
那么黄巢起义军在黄巢带领的起义过程中到底杀了多少人呢?起义之初,黄巢军攻克广州,进行了第一次屠城。在阿拉伯人的《见闻录》中这样记载当时的状况,黄巢攻克广州后,纵容士兵刻意杀人,多数外邦友人被屠杀,死亡人数多达12万之多。
后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长安城中多数商贾士人被劫掠,大部分原唐朝官员被杀害。
因为黄巢军因滥杀无辜,不得人心。他们在知道有平民帮助唐军抵抗后,又命令部下大肆屠杀长安百姓,当时的长安城中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更为可恨的是,在当时黄巢军中竟然将这次屠城戏称为“洗城”,可见之丧尽天良。在《秦妇吟》中这样记载当时长安城中的的悲惨境况“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是人神***愤,黄巢起义军杀人成性这一行为说之丧尽天良也不为过。
二、以人为食
不过先予以说明,对于黄巢起义军以人为食的行为的说法是存在争议的。希望大家以理性的角度去看待。
据说黄巢军后期因为不得民心,残暴无比,很快便失去大部分领土,最后被唐军包围在陈州,而且军队粮草严重不足,陷入绝境之中。
这时黄巢军中便有人提出以人为食的建议,据说当时还专门让工匠设计制造出了几百台用来搅碎人体的机器,历史上称其为“舂磨砦”。
他们将俘虏,甚至周边县城无辜的百姓活生生的扔进机器里,活活搅碎,然后进行加工,制作成肉饼,再发放给士兵,充当军粮,用来保证粮草的正常供给。
在当时,黄巢甚至还颁布了所谓的“食人法”,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是骇人听闻,空前绝后的。历史上对黄巢军队以人为食的行为也有一些记载描述
这在《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有记载为:“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黄巢围陈州几三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