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述评

尝了一本书,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看完之后该怎么写。那么我应该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读汪曾祺散文(8篇总论)的感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过汪曾祺的散文,1汪曾祺的散文不错,看过的人都有口皆碑。他写风景、写人、写事、写物,看似生硬、平淡,实则布局周密,尤其是结尾很好。阅读每一个结局都是一种享受。所有的风景词都是感伤词,但不仅仅是风景词。每一句平淡的话都是深情的。整篇文章只拿一两个段落来说伤,就像冰山一角,我们可以感受到冰山一角。比如《北京的秋花》,写的是各种植物,非常生动有趣,像科普书。秋海棠写在后面,带给他妈妈。他很小的时候就死于肺病,被关在一个小房间里,怕传染,没让人看见,所以对母亲没有太多印象。当他看到秋海棠时,他想起了他的母亲。

语言很平静,一点也不抒情,但对我触动很大。而且他写他的老师沈从文,“群星是他的文章,一个纯爷们”,通篇把沈从文的事情写得很详细,写得很平淡,写得以老师去世为结尾。只有一句话,也是用叙事来表达情感:“这样的人就这样走了。”我看着他,又看着他,我哭了。“这是什么高级写法,可以称之为旧书了。

书中也有裸女的感受。在西南联大附近众多茶馆中的一家的墙上,我发现了一首真实的诗:忆往昔好时光,跟着父亲喝茶,门前摸蜗牛壳,巷子里做泥巴。

几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汪曾祺在《湖南两记》中详细提到了砸茶。他很喜欢吃,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去湖南湘西的时候在路边买的茶叶捣碎。不是很土,和泡泡茶里的店差不多。汪曾祺也多次提到,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大学生爱泡昆明的茶馆。有些人甚至把牙刷脸盆放在茶馆里。他是个美食家,也是个老茶客,对茶也有些心得。在《平常茶话》一文中,他讲了很多关于吃茶的内容。

在文章一到达皖南,我发现我的祖母和汪曾祺都是越王的后裔。汪华可能是分离主义政权的英雄。后来他倒向唐朝,被唐元封为岳主。在隋唐时期,这是一个很高的爵位,隋唐时期的司空苏阳就是越王。当地称为“汪汪”,或“汪汪迪达”。

看了汪曾祺的散文,我很少看散文。或许是初中的时候印象太深刻了。在我的认知中,散文大多难以理解:不像小说,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这条清晰的主线展开的,随着故事的推进,让人感觉豁然开朗;散文往往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它总是从一些细微的角度入手,一点一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一切都需要读者去细细琢磨,这正是我不擅长的。

也是在舍友的强烈推荐下,我接触到了汪曾祺的作品。当我读到他的第一篇文章时,我感到很惊讶。怎么说呢?王老的话会让人觉得很亲切。就像冬天温暖的午后,捧着热茶,在嘈杂的院子里晒太阳,听微笑的老人讲解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想法,温暖而舒适。

《花园》是我读的第一篇王老的散文。文章并不十分华丽,却能让人清晰地描绘出顽皮的孩子在那个热闹的小花园里玩耍。花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充满了简单的快乐,充满了自然的声音,充满了菖蒲的气味。他喜欢压在草地上,静静的看着倒下的草慢慢的站起来,当他的努力快要成功的时候,他又把头放在上面,叫了一声“嗯!”" ;他会把马齿苋的花瓣放在哑蝉的眼睛上。他一松手,哑蝉就会一直向上飞,永远不会侧着身子。他认为地蜂是个笨家伙,所以经常愚弄它;他也会为被猫吃掉的鸟而哭泣...这一切都通过简单的文字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

我看到有人评价王老的作品,说: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质朴的美,一种淡雅的水。但是,在它的平淡中,不可能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就像啜饮绿茶,优雅中带着一股清香,让人回味良久。的确,在王老的笔下,我们感受不到激烈的情绪。一切都是淡淡的,却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嗡嗡声,同时也很容易让人想起自己的经历和所思,有种会心一笑的感觉。这应该就是汪曾祺这句话的力量吧。

汪曾祺散文点评3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代文坛巨匠,抒情的人文主义者,最后一位纯粹的学者,沈从文先生的弟子,最浪漫的散文集,最令人难忘的浪漫主义作品,最令人难忘的艺术与人生杰作。我的小女儿很荣幸见到这本书。

古往今来,描写吃的文章也不少,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很多很多都把美食描写的惟妙惟肖,但汪曾祺先生的吃法更是独树一帜。虽然平淡,却像一张菜谱,处处透露着人间真情,引来无限遐想。

我本来就热爱美食,以至于迷上了品尝这篇文章,受益匪浅!至于内容,都是生活中的美食,但先生文笔行云流水,用笔精彩。比如《故乡的美食》一文,开篇就引用了郑板桥的话:“天寒地冻,穷亲戚朋友上门,先做一碗炒饭送给他们,配上一小碟姜汁,这是温暖老弱的最好工具。”听着这句话,我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炒饭比下一碗挂面更方便简单。一般来说,如果你吃炒饭,你应该抓住糖,这是郑板桥方言的意思。

还有一种食物,叫“可乐片”,用锅巴糊磨成粉。和炒饭一样,开水就能吃。无论是炒饭还是焦屑,除了方便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应急。当时县里打仗,我们就用这点粮食度过。社会底层的人用一碗炒饭和可乐屑温暖彼此的心。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环境中依然冷静乐观安静。正如文中所说,“晚上,我在吕祖爬上楼,看着东北方向双方的炮声亮起,让我觉得有点紧张又好玩。”多么乐观!所以热爱生活,热爱生活!

作者在吃的部分,用简单的文字写出了各种美食,堪称美食家。

在这本书里,内容是叙事的,抒情的,解释性的。这些散文文笔细腻,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渗透着作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真的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好书!

汪曾祺散文随想4这一周,我看的书是汪曾祺的经典作品。这本书分为两类:小说和散文。小说有《被命令》、《三个朋友在寒冷的年纪》、《孤独与温暖》、《大脑笔记》、《七里茶馆》、《职业》、《陈》、《舒适的家》、《鲁法官》等。散文有《花园》、《冬天》、《夏天》、《我的故乡》、《北京的秋天的花》、《春秋的树》、《淡淡的秋光》、《翠湖的心影》、《泡在茶馆里》、《昆明的雨》、《看农集》、《天山风光》、《湘杏两章》等。

这本小说集的第一篇是《不一样的冰》。由于我忘了看这本书,所以我只看了这本。

不同兵种的主人是王二,可能是王二小的祖父。这位“王二小老爷爷”原来是摆烟摊的。这个烟熏摊什么都卖:卤豆腐、牛肉、包子、猪头、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炒豌豆、兰花豆、五香花生,后来还加了时令“羊肉饼”、“五香兔肉”。

但是随着经济不景气,周围所有的摊位都逐渐没落了。不过,王二的摊子越来越吃香了。然后,王二把他的摊位搬到了一家商店。金银财宝流到王二家里。

王二有钱。他去听书了,但我猜他什么都不懂。王二也爱赌博。书上说王二很少输,说明王二一定是个骗子。另一种可能是他太精于算计...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王二的“不同精通”,就是先解小手,再解大手...真的是因为他的“不同精通”才发展起来的吗?恐怕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和精明,他的生意才蒸蒸日上。而且价格合理,诚信也是他留住“老客户”的主要原因。

这一堆鸡毛蒜皮的事,作者也说了,可见作者特别啰嗦。但也是他的写作风格与众不同。

汪曾祺散文随想5最近看到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山水散文《昆明的雨》,大概是对他所描写的城市感兴趣,所以看了几遍。

文章在右上角画了一个浓绿的仙人掌倒挂,结尾是一朵金花;左下方画了几个蓝蘑菇和牛肝菌。“画之初,视角新颖,不落俗套。简单的几笔,就清晰地勾勒出昆明雨季的形象:鲜艳、丰满、墨绿色,走走停停,不让人觉得闷热。然后作者写了昆明雨季的菌子、杨梅、桂花,其中写了“最多最便宜的牛肝菌”,提到了“格调比牛肝菌高”的青头菌,并介绍了“菌中之王”、“干菇”、“无味菇”。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乒乓球那么大,颜色有黑、红、黑。它被称为“火炭梅”。一点都不酸!昆明的缅甸桂是棵大树!作者不直接写雨,好像也没什么关系。把昆明的雨季立体逼真的展现出来,其实是一个陪衬。我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在发现昆明雨季的特点时,充满了惊喜、喜悦和自豪。文末引用典故,直抒胸臆,加深了意境。”荷塘外行人稀少,野店苔痕一寸深。一杯浊酒过午,香花湿雨。"

看完整篇文章,只觉得赏心悦目,但也觉得有些遗憾。即使一些老昆明人的生活习俗,比如“门口挂一株仙人掌辟邪”,在如今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已经逐渐被淘汰,但荷花池、闻起来像兰花的缅甸桂等自然景观却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如果你愿意放慢脚步,如果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你会发现你身边的真实世界是美好的,而不是被别人提醒,甚至是被名人提醒,你才是你的精神导师!不要让你忙碌的脚步遮住你的眼睛,更不用说毁了你的心!

看了汪曾祺的散文,谁会料到两个月后,我重拾经典,再次拿下王老的《植物春秋》。

你可能会问:“王老,今天我们吃什么山珍海味?”放心吧,王老这个“文艺美食家”一向喜欢吃喝玩乐。让我们今天在这里玩得开心,品味世界,在美食中畅游。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山东名城菏泽。很惭愧的说,作为一个山东人,我对菏泽的了解很少。不要惊慌。老王会带你参观菏泽。我一进城,第一天就来了,柳树会春风。迎接远方客人的是千亩牡丹,我仿佛走进了一场花的盛宴,一片蜜的海洋,读着那馨香,如梦初醒。王老最喜欢那只淡白色的牧羊丹。他自己,就像这个质朴的白牡丹,清澈而优雅。

欣赏完这菏泽牡丹,在人们心目中并不是很高大上的绿林好汉——上梁山。但梁山其实低而不雄伟,山不险恶。即使是六十多岁的王老,也能一口气爬上山顶而不自知。王老也质疑过自己:这样的山能成就这么大的事业吗?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再深究了,因为眼前这条尾巴鳜鱼对王老来说更有价值。在菏泽的两天多,王老一行晚饭吃的是鱼。凉山人对鱼文化的研究连老蒋都忍不住赞叹其“绝赞”。看完,说起鱼,王老又激动了。王老自然知道很多鳜鱼的吃法,但是最有名的还是松鼠鳜鱼,臭鳜鱼,清蒸鳜鱼,糖醋鳜鱼,他真心推荐清汤鳜鱼。王老字里行间流露出贪婪的本性,直言不讳。

待在梁山的第二天,我和王老起床了。想要离开,天亮了,倾盆大雨开始独奏。我看了看旁边的王老。他容光焕发,眼睛开始闪烁。“山东今年是个好年景。”他说。

看了汪曾祺的散文,7《人间细如纱经年,谁作北京骑手》。住在小楼里听春雨淅淅沥沥,一大早就会听到巷子深处有卖杏的声音。短纸斜闲,暗窗细分茶。便衣不叹气,回家还是够清楚的。"

与陆游那首广为人知的抒发报国之志的诗不同,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闲适的心境是脱俗的。

王老爱的是这首诗,而不是他充满生活气息的意境。汪曾祺曾评价他的散文“初春深秋新韭菜”。他喜欢疏淡的风格,自然浓郁,叙事平实,含蓄内敛。

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有点像逃学的孩子的闲适,世界那么大:嘴里含着甜甜的草根,被撩得浑身发臭的芝麻去抓“刘度”,卖杨梅的苗族姑娘柔声细语,窗台上静静“吸水”的绣球。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他个人真的很享受。桐城派讲究用“文气”写文章。汪曾祺的文章很有“文气”,充满了“气”,整篇看似不可能,结构散漫,却有一个“气”与之相伴,是“拙则灵”。还有一点就是汪曾祺的语言挺好的,看似平淡,韵味十足,会留白。汪曾祺写的是他的老师沈从文,而不是写沈先生有多有才多勤奋,而是写沈先生有一口难懂的湘西方言。写张君秋,写张君秋能吃,吃完画完妆再来20交子;写金接受了毛主席的建议去接触社会,骑着三轮车在王府井逛了逛——这些都是表现人物性格和特点的东西,汪曾祺只是不动声色地把握住了。

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不像今天的作家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睛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乎被无休止的电话摧毁。他的文章,他的书,仿佛被自己摸了千百遍,字里行间的味道是一支木制的铅笔,而不是机器的坚硬冰冷。我能看到一个健康的老人,瘦骨嶙峋的手里拿着一支铅笔,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他细腻而富有感情的笔触,时不时给自己和我们一点惊喜和一点感动,为一碟带着雨滴的白桂花,或为一条突然从湖中央跃出的大鱼,或为一个服务员带着北京口音的“收茶钱”。他们用滋润人心的方式来诠释。平淡是真,平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理解。在努力让我们觉得美好的同时,我清晰地听到一个善良的声音在对忙碌在路上的人们说:“孩子,慢慢走。你看这秋海棠的颜色,像是贵妇人的胭脂水不小心从指尖滑落,沾到了花瓣上。太美了。太美了。”

汪曾祺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淡”,颇有味道。他的散文,记录过去的一些旧事,或者名胜古迹,看似得心应手,一下子就停了,留下了很多空白,让人记忆和思考。经过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处理,那些随随便便捡起来的东西,立刻就弥漫着一种雍容大度的儒雅之气,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聪明智慧。这几年文坛玩了很多很深的东西,充满了神秘或者深不可测的文章。对比汪曾祺,你会发现后者的风范,而前者只是一群聪明人,并不是“真正的和尚”。可以说真和尚是最常见的词了。

关于汪曾祺散文的思考8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两本书《渔父杀家》和《深居孤圃》。王是沈从文的儿子,所以他的创作受到沈从文的影响。《渔杀一家》主要是他的文艺理论和书评。最吸引我的是他谈写作的方式。《孤独深处的蒲》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如《带上戒指》、《大闹笔记》、《八千年》、《寒年三友》、《迁徙》等。他的小说更像散文,但也有些叙事性。这也很像沈从文的风格。

另外,他的书也不是特别受欢迎。读着读着,很生活化,让你觉得似曾相识,却又很亲切。此外,我们可以看到王对生活的冷漠态度,很有才华,但缺乏非常内向的谦逊和自省。他是江苏高邮人,也是秦少游老乡。也可以爬上家乡的江南大地。水乡之地的人文历史故事,不像北方高原那么博大豪放,却很耐人寻味。其实我们都知道,南方人才济济,美女众多。王在北京生活多年,创作了许多京味文学作品,但对他影响深远的是他对故乡的描述和记忆。所以也有人称他的文章为乡土文学,但他并不认同。我认为王最看重的文学品质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也多次提到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这也是他文章最重要的特点。

我经常想,原本是南方人,在北方长大,这段历史会对我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我在南方或者北方,我可能会走完全不同的路。对于我父母来说,他们只是在大学的时候从南方去了北方,然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他们不是一直在流浪吗?人类的命运是重复的。没有根的人可以四处流浪而不感到悲伤,或者说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但是,那些祖祖辈辈都坚守在一方土地上的人,他们舍不得离开多少。现代很多人对家乡不再有那么多想法是因为生活质量决定了其他一切,家乡的想法必须淡化。但还是有一些人不愿意离开,是出于一种本能,而不是意识到自己有多爱家乡。

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只有离开家乡,它才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如汪曾祺、沈从文等大作家的作品中所体现的。没有失去过的人,不知道它的珍贵之处和意义。我们从背井离乡的人的视野中找到从未经历过的故乡,也只有从背井离乡的人的感受中,才能体会到我们温暖和幸福的真谛。所以,家乡的人应该感谢离开家乡的人,因为没有他们的不断提醒,他们不知道家乡有多美。

王在书中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念,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对我来说,是一本勾起我思乡之情,勾起无限意义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