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豆瓣9.1分|爱远远强于恨,否则我们没有未来。

我们需要的不是忘记,而是记住。

文|于

“夜莺”不仅是一种鸟的名字,也是一个经常被用作代号的名字。

是语文课本上的夜莺之歌,是谍战片里的特工,还是精心策划的秘密行动。

夜莺,在寂静的夜晚歌唱。有多少人知道它也象征着自由的生活和对自由世界的渴望?

2022年初的这两天,我看完了一本厚厚的小说,名字叫《夜莺》。

夜深人静的时候,跟着作者写的故事,穿越刚刚到访,回到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二战。

推开浓浓的烟雾,我被那些在战争年代背景下像蚂蚁一样生活的弱小个体所感动。

几滴无声的眼泪,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上一部让我觉得同样沉重的作品,我觉得应该是《辛德勒的名单》。而这只夜莺,有人称之为女版《辛德勒的名单》,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克里斯蒂娜·汉纳(Christine Hanna),她出版了许多知名作品,畅销5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达2000万册,堪比J.K .罗琳、哈立德·侯赛尼等知名作家。

《夜莺》这本书可以说是她最重要的作品。该书一出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成功获得2017国际都柏林文学奖提名。

电影版也已经敲定,好莱坞姐妹范宁将饰演两位女主角。肯定会让人很期待。

这是一个真实再现二战阴影下普通人生活状态的悲伤故事。

战争的蔓延和法军的溃败,逐渐把1940的法兰西变得面目全非。埃菲尔铁塔上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战士步入乡间农舍。平静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姐姐薇安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温柔谦和,精心经营着自己来之不易的生活。

失去母亲又被父亲抛弃的小姐姐伊莎贝尔,从小就知道不能向挫折屈服。

面对战争和纳粹的渗透,伊莎贝尔从未放弃战斗的决心,而维安只想一家人平安生活,所以他们分歧不断,矛盾不断。

性格迥异的两姐妹最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遇到了各自的命运。

面对道德良知和生死抉择的困境,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帮助别人。用彼此背离的牢不可破的爱,点亮彼此生命的光到黑暗的时刻。

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对人物内心的深刻刻画,对迫害场景的真实再现,都让人感到撕裂和震撼。

战争的触角可能早在一战时就已经伸向了两姐妹的生活..

战后,父亲气质大变,从前的浪漫文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和逃避。母亲的去世直接导致父亲将两姐妹寄养在另一个家庭。

从小滋生的被遗弃感,让姐妹俩都对父亲充满了怨恨和鄙视。

伊莎贝尔姐姐从不掩饰自己的内心,鲁莽而充满活力,却顽强、积极而坚定。

“她总是在反抗。有人离开她,她就跟着走。有人告诉她不要做某事,所以她做了。她总是把每一个障碍都变成机会。”

面对德军的入侵和占领,她毅然决然地表明了立场,并竭力加入抵抗组织。

她不畏艰难险阻,一次又一次历尽艰辛,翻越寒气逼人的边境大山,护送117受伤的盟军飞行员,到邻国寻求庇护,获得新生。

她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摆渡人”,是在黑暗中高声歌唱的美丽“夜莺”。

然而,正是伊莎贝尔,这个被逮捕的女孩,在集中营里遭受了种种屈辱和残害,以顽强的意志力活了下来,直到重获自由。毕竟,她无法抗拒死亡的牵引,她的生命被固定在爱的情绪中。

与伊莎贝尔的叛逆性格相反的,是她的姐姐魏安的审慎。

比姐姐大几岁的维安,在16岁时通过谈恋爱逃离了父亲遗弃带来的无助,嫁给了全心爱家的安托万,生下了女儿苏菲,建立了自己的爱情港湾。

她所有的安全感都在于她对家庭完整的归属感。然而,战争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甚至分崩离析。

丈夫应征入伍,生死未卜,归期遥遥无期。德国军官呆在家里,每天都如履薄冰。为了保护女儿,她一言一行都谨小慎微,这正是她姐姐所不能认同的态度。

然而,当她最好的朋友因为她是犹太人而受到威胁,她的女儿被杀害,她被送到集中营,尽管她仍然感到脆弱和害怕,她的愤怒开始觉醒。

”虽然担心苏菲的生活,突然之间,她更担心让女儿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成长——好人袖手旁观而让恶人作恶;一个善良的女人可能会对需要帮助的朋友置之不理。”

在看到越来越多的恶行后,维安从一个随波逐流的浮萍变成了一个有力量控制它的方向。

她用自己的方式,偷偷藏起并保护了19个犹太孩子。为了这些孩子的安全,她面对盖世太保的身心侵犯,忍受屈辱。

如果说伊莎贝尔是勇敢振翅的“夜莺”,那么维安就是另一只展翅护雏的“夜莺”。

像英雄一样慷慨地死去是伟大的,像普通人一样忍辱负重地活着是另一种伟大。?

战争年代的人性,往往被情与理、道德与义所牵引。

伊莎贝尔和杰约丹的爱情让人感到平淡和悲伤。

青年男女在志同道合的道路上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而燃烧的战争让男孩把不敢说的爱变成了黑暗中的反复保护。

女孩的无所畏惧体现在爱情里,就是渴望得到回应,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钟。

“他们的生活充满风险,谈恋爱可能是最危险的选择。

她只知道,在这个可怕而令人恐惧的世界里,她意外地遇见了他。她不肯放手。

他们从来没有时间。没有办法追求,谈恋爱,结婚,也许就没有明天了。"

每次见面都可能是最后一次。直到被捕,对爱和自由的信念支撑着伊莎贝尔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每天顽强的抗争。

在生命的尽头,我会与日夜思念我的人重聚。如果时间可以被固定,它将是永恒的。

“她终于为一切而哭泣——她的痛苦、失落、恐惧和愤怒,她和他们所有人在战争中经历的一切,她亲眼目睹却始终无法摆脱的邪恶,她内心的恐慌,她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牺牲……”

魏安和德国军官贝克之间的微妙感情也令人尴尬。

贝克搬进维安家后,他的礼貌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尽力保护维安母女不受牵连,让无助的维安常常忘记自己的国籍和身份。

他们之间,有道德、理性、敌我、生死的鸿沟。

也正是因为这些,在贝克和伊莎贝尔不可避免地站在对立面的那一刻,维安为了救妹妹,亲手杀死了让她有点动心的上尉·贝克。

爱情就是这样,战争中的亲情友情也在炼狱中,焦灼而顽强。

为了拯救伊莎贝尔,她的父亲认可了“夜莺”的身份。两姐妹终于知道,她父亲的拒绝和懦弱,是因为他有战争和秘密工作的阴影,是为了让她们远离危险,保护一直爱着他的女儿。

同样,卫安为了保护孩子而做出的牺牲,也一度被女儿苏菲鄙视和懊恼,最终爱和信任让他们相互理解和救赎。

而魏安守了一辈子的秘密,本不该出现的儿子,也是内心挣扎的结果。

因为爱远远强于恨,否则我们没有未来。

薇安和闺蜜邱磊的相互扶持,伊莎贝尔和战友的相互帮助,是战争年代用生命和希望浇灌的钢铁友谊。

战争对国家的摧残,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集中营里黑暗的身心摧残,都在这本书里有所呈现。

经历过这样一段历史的人,要走出这个巨大的阴影有多难?

看到章节穿插第一人称叙事角度,我一直以为是伊莎贝尔,拿着战后50周年同学会的邀请函,在犹豫要不要回巴黎见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和他们的家人。

直到看到最后我才发现,她是我的妹妹卫安。

有时候,活下来的人,需要更多的勇气和信念,去抵抗那些随时回滚的悲伤记忆,去重建余生的生活。

“如果说我在漫长的一生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爱;

爱,让我们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是战争,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真正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