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以法得于此文言文
1. 诚以法得于此,则物理与彼;人和于下,则灾消于上
出自《晋书。列传》原始以要终。原文:
;顷日食正阳,水旱为灾,将何所修,以变大眚? 及法令有不宜于今,为公私所患苦者,皆何事?凡平世在于得才,得才者亦借耳目 以听察。若有文武器能有益于时务而未见申叙者,各举其人。及有负俗谤议,宜先 洗濯者,亦各言之。”虞对曰:“臣闻古之圣明,原始以要终,体本以正末。故忧 法度之不当,而不忧人物之失所;忧人物之失所,而不忧灾害之流行。诚以法得于 此,则物理于彼;人和于下,则灾消于上。其有日月之眚,水旱之灾,则反听内视, 求其所由,远观。
此句翻译:实在是法则从此而来,那么事物的理性在此。下面的人和(团结),上面就少灾祸。
2. 挚虞,字仲洽,少事皇甫谧,才学通博,著述不倦,文言文翻译及答案翻译:挚虞,宇仲洽,挚虞年少时侍奉皇甫谧,思bai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学习而不知疲倦。
此句出自《晋书·挚虞传》。
扩展资料:
泰始年间举贤良,担任中郎,后任太子舍人、闻喜县令、尚书郎。元康年间,迁任吴zhi王之友,后历任秘书监、卫尉卿、光禄勋、太常卿。
后因遭乱饿死。挚虞撰有《思游赋》,《太康颂》,《族姓昭穆dao》十卷,《文章志》四卷,注释《三辅决录》回,又编撰古代的文章,分类编为三十卷,名叫《流别集》(《文章流别论》),逐一加以评论,评论公允恰当,为世所推崇。
刘勰《文心雕龙》:“孙楚缀思,每直置以疏通;挚虞述怀,必循规以温雅;其品藻‘流别’,有条理焉。”答。
3. 诚意 文言文翻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
小人闲居[2]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3],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4]。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6],故君子必诚其意。
[7][1]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
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恶,好,上字皆去声。
谦,读为慊,苦劫反;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2] 闲,音闲。
闲居,独处也。[3]厌,郑氏读为黡。
厌然,消沮闭藏之貌。[4]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5]引此以明上文之意。
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6]胖,步丹反,安舒也。
[7]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1][1]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又曰:“知至而后意诚。”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
然或已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释义诚其意者,首在认自本心,识自本性。
知心是妙智慧体,明体而达用,真信达真诚。认识不透,无真知。
觉悟不透,不能入门。因其信不坚、意不诚,要诚其意是自欺也。
贪欲感其心,爱欲劳其神。欲爱之心放不下,达诚意是自欺也。
知人生如幻,厌社会家庭,想世外另有桃源,厌社会人生如臭是自欺也。急求大学之道,爱大学之理,穷之不舍,惜如命。
爱不释手而放弃一切,意为之好好,是求之太过急也。大学者,内圣外王之模范。
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顾圣不顾凡,早晚也得完。
顾凡不顾圣,早晚也没命。大学成就自然诚诚,非意识之厌烦与好好。
实践真理者是真诚意。即慎思、理明、达实是真行者。
盲目急于求成过之,精进勿懈怠。大学是培育人之典范的指南针。
当何行、大智慧者自明。诚意完全是从心意下功夫、开发天赋妙智慧之行驰。
理明透彻心自明者一达,非一朝一夕之速成。诚意的基础功是:纯诚无二念。
千思万虑,彼伏此起,一念接一念,思万物、生万象、虑万事、应万变,精神集中,此即是一念纯诚的诚意功夫。一个心一个念都千差万别,繁琐复杂的豆腐账,账目才能清晰,了然万念空。
这就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独立思考功夫。即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即安而后能虑。不明定静安虑本质者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心态意识,把虑当成是自心不安静、当成是胡思乱想。
虑是一念,虑千差万别不同的事,并没有二念从生。意生乱念是二念生,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
虑之一念纯是正常思维活动。生二妄念,即想停止思维活动达到空寂无念是虑之患。
患者臭也。不理他,让念来去自由,即无好无臭的自然之道。
还自然本来之一心一念,唯一无二是慎独。此即诚意也。
这就是黄帝的“独立守神”,老子的“抱元守一”,孔子的“执中贯一”,释迦的“万法归一,一性圆明”来源于诚则灵,灵则明的诚意功夫。心明妙智慧开,正大光明之心现前,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
心如草木顽石、什么都不想是诚意之大忌,是正心之大患。文王穷理尽性达天命,大舜执中精一万法通,达摩全凭心意下功夫。
不思不得,所以虑而后明明德。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社会人生,成家立业,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人前显贵、蒸蒸日上之心人皆有,这是正确的。但应素其位而行,士农工商各尽其职、不越乎其外。
而且上进之心不甘人后是正确的,绝对能步入光明大道。否则,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人见利不见害,鱼见食不见钩。人见利忘义,奸巧险恶。
老子说祸福无门由人自招。此章从内心开刀,慧剑斩断内心世界之杀盗淫酒妄。
土壤再适合、心不生不良种子,恶果自然不生。船到江心补漏难,马到临崖收缰晚。
上欺祖、下灭子,遗臭万年,实乃不修诚意正心之过也。不杀无凶犯相,不盗没贼相,不邪淫没有奸相。
酒本无罪,不理智者生醉鬼相。一切由心生、由心造。
正心圆满功德相,独立思考去污除垢,显光明做君子。跳舞本身没错,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活动,心邪意乱遭奸杀。
男做君子,女。
4. 吕氏春秋两则文言文翻译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引婴投江”译文
有个过江的人,看见一人正拉着婴儿想将那婴儿丢进江中婴儿在啼哭过江人问那人为什么(要把婴儿丢进江中),回答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水”他的父亲虽然善于游水,他的儿子难道就马上也善于游水吗?这样处理事情,肯定是谬误的啊!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译文
楚国有个过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坠落水中,(他)马上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船停下(之后),(那人)从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动了,但是剑(掉进水后)没有移动,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5. 一篇古文翻译郑光是宣宗的娘舅,他家乡的私人府第看守非常放肆骄横,被乡里视作祸害,全年所收的租税都不向上交纳,户部侍郎韦澳担任京兆尹,擒获后用刑具拘禁他,到延英宫与皇帝对审,皇上问:“你拘禁郑光的庄吏,他犯了什么罪?”韦澳将全部禀告了皇上。
皇上说:“您想如何处置他呢?”韦澳说:“我想按照法律来处置他。”皇上说“郑光很爱惜他,怎么办啊?”韦澳回答说:“陛下把臣从宫中调任为京兆尹,就是让臣处理京畿附近的问题,如果郑光的庄吏,作了一年蠹虫,却免于应受的重刑,那样的话,朝廷的法规只能在贫困的百姓中执行,这样的旨意我不敢领。”
皇帝说:“确实是这样,但是郑光,再三的在我这里说情,你能免于法规吗?不行的话,判重刑不判死刑可以吗?”韦澳回答说:“我不敢不领旨,但我可以先关着他,等他把一年中所贪的税物交出来再放他,也可以当作惩罚。”皇帝说:“好啊,郑光贪乡里的税物,你按相关的法规处理吧。”
韦澳出了延英宫,直接回府,执行杖刑,让他交出所贪的税物几百斛,才放了他。
6. 古文翻译在线古人往往用医术来比喻用兵,认为(谓是说的意思,引申为认为,这样全文显得连贯,意思上又无太大歧义)兵法的关键在于审查虚实,而把脉的关键在于判断阴阳,而其中因时制宜,完全凭借自己的判断力。岳武穆说:“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这句话真的不是骗人啊!”对于(诊断)小孩子来说,则又是医术中更加微妙的技术了,(小孩子)既没有声色货利(原文摘抄,实在找不到好词替代。。。就是物质追求)的郁积在其中,有没有劳苦饥渴的积聚在其外,并且不会说话,脉象又没法判断,假如没有独到的秘术,审色观形来流通他的血气、调和他的动静,那么虽然爱小孩如同珍宝一般,也没有谁能够让他顺利长大成人的。那么这调治小孩子的医术,岂不就是最微妙做困难的么?况且天下的生物,栽下的东西关键在于培养,对于小孩子来说,正是萌芽生发的时候,培养照顾又怎么能够不急切用心呢?《康诏》里说:婴儿的抚育就像保护刚下生的孩子一样。古人尚且战战兢兢,可见抚育小孩子是多么慎重的事情啊!我对这种事(指抚育小孩、治小儿病)比较留心,偶然间得到一本医书,是治小孩病的灵丹妙药。苦恼于没有高明的人一起探讨,藏在家里有好几年了。丙辰年间,我行军到青邑,离浙东开封府、陈公的军营只有百余里地。
陈公用兵入神,声名远扬,又善于治疗小儿病症。我能够朝夕向他请教指正,是不是应该暗暗庆幸一下呢?用医术来比喻用兵,这就是例子(指陈公)。陈公本性泛爱,总是已保护孩子为己任,并且对自己的医术不自私保留,拿出来刻印,取名叫《推拿广意》,是为了天下后世着想啊!圣人以天下大道为己任,我们必定会赞叹他们说:“老者看到他安心,朋友信任他,后辈怀念崇敬他”(论语句),那么这个举动是不是后辈怀念他的一种好的法子呢?确实可以成为为养育婴儿的圣经(这是我意会的,筮鉴是卦签和明镜的意思,可引申为圣经或宝典)。
7. 诚在古文中的翻译◎ 诚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诚 chéng
〈形〉
(1) (形声。从言,成声。本义:诚实,真诚)
(2) 同本义[sincere;honest]
诚,信也。——《说文》
币必诚。——《礼记·郊特牲》
诚者自成也。——《礼记·中庸》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 雍南。——《列子·汤问》
行之发于至诚。——《汉书·赵广汉传》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3) 又如:诚款(真诚恳切);诚敬(真诚,敬重);诚虔(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4) 真实 [real]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礼记·大学》
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5) 又如:诚理(真理);诚谛(真实而详审)
词性变化
◎ 诚
诚 chéng
〈副〉
(1) 确实,的确 [indeed]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所谓无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诚不能免;诚恐(只怕,恐怕)
(3) 果真;如果 [actually]
楚诚能绝 齐, 秦愿献 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8.B(阴:暗地里、暗中) . 11.A(②陈述克戬从弟;④百姓为之感动;⑥为后人敬重、景仰.排除这三项) 12.C(事件的前提应在太原沦陷后,而不是在太原被围时.“暗中”也属无中生有) 四.(24分) 13.(1)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再、修怨、黜) (3分) (2)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虽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帅、却、讫) (3分) (3)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家人)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度、草、缒、抵) (4分) 14.(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词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分) (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情景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
9. 诚意 这古文的翻译诚其意者,首在认自本心,识自本性。知心是妙智慧体,明体而达用,真信达真诚。认识不透,无真知。觉悟不透,不能入门。因其信不坚、意不诚,要诚其意是自欺也。贪欲感其心,爱欲劳其神。欲爱之心放不下,达诚意是自欺也。知人生如幻,厌社会家庭,想世外另有桃源,厌社会人生如臭是自欺也。急求大学之道,爱大学之理,穷之不舍,惜如命。爱不释手而放弃一切,意为之好好,是求之太过急也。大学者,内圣外王之模范。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顾圣不顾凡,早晚也得完。顾凡不顾圣,早晚也没命。大学成就自然诚诚,非意识之厌烦与好好。实践真理者是真诚意。即慎思、理明、达实是真行者。盲目急于求成过之,精进勿懈怠。大学是培育人之典范的指南针。当何行、大智慧者自明。诚意完全是从心意下功夫、开发天赋妙智慧之行驰。理明透彻心自明者一达,非一朝一夕之速成。诚意的基础功是:纯诚无二念。千思万虑,彼伏此起,一念接一念,思万物、生万象、虑万事、应万变,精神集中,此即是一念纯诚的诚意功夫。一个心一个念都千差万别,繁琐复杂的豆腐账,账目才能清晰,了然万念空。这就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独立思考功夫。即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即安而后能虑。不明定静安虑本质者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心态意识,把虑当成是自心不安静、当成是胡思乱想。虑是一念,虑千差万别不同的事,并没有二念从生。意生乱念是二念生,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虑之一念纯是正常思维活动。生二妄念,即想停止思维活动达到空寂无念是虑之患。患者臭也。不理他,让念来去自由,即无好无臭的自然之道。还自然本来之一心一念,唯一无二是慎独。此即诚意也。这就是黄帝的“独立守神”,老子的“抱元守一”,孔子的“执中贯一”,释迦的“万法归一,一性圆明”来源于诚则灵,灵则明的诚意功夫。心明妙智慧开,正大光明之心现前,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心如草木顽石、什么都不想是诚意之大忌,是正心之大患。文王穷理尽性达天命,大舜执中精一万法通,达摩全凭心意下功夫。不思不得,所以虑而后明明德。
社会人生,成家立业,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人前显贵、蒸蒸日上之心人皆有,这是正确的。但应素其位而行,士农工商各尽其职、不越乎其外。而且上进之心不甘人后是正确的,绝对能步入光明大道。否则,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人见利不见害,鱼见食不见钩。人见利忘义,奸巧险恶。老子说祸福无门由人自招。此章从内心开刀,慧剑斩断内心世界之杀盗淫酒妄。土壤再适合、心不生不良种子,恶果自然不生。船到江心补漏难,马到临崖收缰晚。上欺祖、下灭子,遗臭万年,实乃不修诚意正心之过也。不杀无凶犯相,不盗没贼相,不邪淫没有奸相。酒本无罪,不理智者生醉鬼相。一切由心生、由心造。正心圆满功德相,独立思考去污除垢,显光明做君子。跳舞本身没错,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活动,心邪意乱遭奸杀。男做君子,女做贞女,平安无事。君子慎思之。非礼勿视、言、听、动,不犯四非即无罪,别做事后诸葛亮。君子之风,明明德之举。自乐不忘天下人。暮鼓晨钟唤同胞,尽是灵山一脉人。诚意正心民族宝,实践真行品德高。孔子在鲁国三月不知肉味,心不在焉,视而弗见,听而弗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诚其意也。孔夫子一念纯诚,通天彻地了真空,曰:万物同体○。诚意即是灵纯,即明心。所以诚则灵、灵则明,即明明德于天下矣!
自我虚灵不昧之明德本自灵光,亦称妙智慧体。简称慧光、慧根、慧命。以自光照贪欲尘劳之蔽光之物,谓自照,谓之返观内照。用自慧光除掉邪念浊想,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因明德虚灵不昧之明光能普照三界十方,能自悟、自尊,能自觉、自照,比喻十目视。十手指是圆明返照透彻分明。神明神自威,所以其严乎。自明无云雾,如一轮明日,光明广大,普照大地,明遍空间。明明德之慧光,光同百千日,能与无量真空合而为一,此光遍满无量虚空。明德自明能映太阳光,清晰可见,所以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天地包罗万象,明明德能包天地。天大地大没有人的心灵大。心灵又名法身,法身周遍法界,圆融无碍,广大无边。所以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无一分人私欲,天理流焉,复一性之○明获圆通。故君子必诚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