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笔记小说?笔记小说是什么风格?

“笔记小说”是指所有用文言文写成的作品,如奇闻异事、传说、杂记、轶事、传记、杂文等,内容杂而广,包括天文地理、历代帝王法典、植物、昆虫、鱼类、风俗民情、学术研究、鬼神、情色传说、笑话轶事等。宇宙之大,芥子之小,令人眼花缭乱。文笔有的朴实无华,有的深情唯美,往往受到普通读者的喜爱。它是一座非常丰富而珍贵的宝库,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无价之宝。历史学家可以用它来补充缺乏辩证的“正史”,作家可以考察某个时代的文学风气和文学作品的演变,历史学家可以从中挖掘信息,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可以说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

粗略估计,到清末,中国的笔记小说不下3000种。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普通读者很难全部读完。为此,需要开展一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上海进步出版社出版的《笔记本大观》迈出了第一步。这个系列有220种书,大部分是名著。在当时被认为是一个方便实惠,社会反响不错的系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难免繁杂,体例不够统一,部分假书混杂,内容重复。最突出的问题是书籍没有很好的整理、标点和校勘,有的书有断句,有的没有,断句和单词有错误,给读者带来不便。解放后,我社和其他一些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笔记小说,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出版时间长(前后40多年),散而又散,读者难以匹配。因此,有必要利用已有的学术成果,编纂一套新的历代笔记小说集。

新编的历代笔记小说,一定要有代表性,实用、准确、典雅、经济、方便。此后,本系列* * *收集了约200种笔记小说,起于汉魏时期(偶有收集或认为属于秦汉以前的作品),止于清末,按汉魏六朝笔记、唐五代笔记、宋元笔记、明代笔记、清代笔记分批出版。从内容上看,笔记小说集以记笔记、记人为主。但在汉魏六朝,留存下来的笔记小说并不多,无论是奇书还是野史,都要尽可能多的收藏。唐宋以后,传奇小说越来越多,一些名著更容易购买,一般收藏较少。此外,《太平广记》之类的书,过于大头,收集摘抄旧文章和带注释的小说,内容重复,不接受纯学术注释。

这个系列收录的各种笔记小说是按照作者生活年代的顺序排列的。每本笔记小说前,校对者都要写一篇“校对笔记”,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书的内容、意义、版本。每一种笔记小说都是以一个相对完整、较好的版本为基础,与其他版本进行校勘,与相关史书、笔记集、丛书进行核对。字善而从,不离校门。原版中的原校注,如果是民国以前的人写的,应当保留。接近者和现代学校笔记一般会被删除。对于有价值的校对,应酌情修改文字。一般收集的各种笔记小说只收录原版全文,不做补编。把别人的成果作为补充的,在校对笔记中指出,以示不敢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