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小说的起源
现在能看到的所谓汉人小说,在汉人的记载中是找不到的,大部分也不是汉人的作品。只有一部据说是东方朔的奇书,被汉族人引用过,但未必真的是东方朔写的。这种作品在唐代以前是不被人们视为小说的。唐人编纂的《隋书经籍志》中,史部的地理范畴列在《神经》和《海十记》中,旧事列在《汉武帝传》和《西京杂记》中,杂传列在《汉武帝传》、《汉武洞鬼故事》、《搜神记》和《晋后搜神记后记》中。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时,小说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野史笔记之类的也被列为小说。以上提到的作品,现在被认为是汉魏六朝小说。鲁迅的《钩沉古小说》也收录了很多杂书。其中,汉武的故事(即汉武帝的故事)更早,更接近历史。还有一些传奇故事,如汉武帝的古柏之行,广为流传,紫同治剑也被采用。另一个例子是经常被引用的商演问武帝的问题。汉武的故事里也有西王母和东方朔的故事,但没有汉武帝传和汉武洞鬼故事那么强烈。汉魏六朝小说史隋唐时期人们对小说的看法与刘欣、班固不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小说共有25种,笔记中记载了当时遗失的一些书名。除了颜丹子和石硕,都已经失传了。从书名和佚文来看,这类书多为杂记、琐事,鲜有超自然色彩,还标榜记载属实。比如当时失传的裴琦的《林玉》,就被谢安批评不准确,名声不高(《世说新语·萧玉第》)。《世说》可以说是林玉的继承者,它和刘军的注释使用了大量来自林玉的材料。可见,所谓唐代以前的小说,主要是指野史杂事之类的书籍。刘知几在《史通》第十篇《杂记》中说,他偏爱写小说,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把这些书分为十类,其中《纪祖纪年》、《西京杂记》称之为《逸事》,《世说》和《林玉》称之为《杂言》,其他称之为《杂记》。虽然历史学家并不看重这类“简书”,但仍将其视为历史系的一个分支。到欧阳修编著《新唐书》时,大量史部杂传类书籍被归入该部小说家之列。
《隋书经籍志》中记载的小说只有两部:《晏丹子》和《世说》。
燕胆子讲的是燕太子丹让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唐宋以后,人们就不重视了。清朝从《永乐大典》中抄袭后,由孙星衍重新流传。不过,这个故事在汉代确实流传,在《风俗依桐》、《论衡》等书中都有提及。看来,它可能是现存唯一可靠的汉人小说,也是后世历史评书的开创者。“颜丹子”的故事和《史记·刺客列传》基本相同,只是有一些魔幻的情节。比如秦王扣留太子丹,说不出光头,不出马胜教,就不让他回国,但太子丹叹了一口气,这样的奇迹居然出现了。再比如太子丹对荆轲很好,和他同案吃饭,同床睡觉,甚至给荆轲黄金扔青蛙取乐;荆轲想吃马肝,就杀了千里马。荆轲称赞弹琴的美人手好,就剪下来送给了他。最后还有一些惊心动魄的场景来刺秦王。这些情节很离奇,司马迁不肯接。但它充满了民间文学色彩,已经具备了小说的艺术特征。
《世说新语》是乡土小说(又称轶事小说)的代表作。“知仁”这个名字来源于鲁迅的《知已》。《世说新语》中记载的言行大多是魏晋名士的言行,分为德、言、政、文等36条。书中充满精选亮点,特别注重语言的提炼,比一般野史杂事更有文学性。很多故事只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概括力。一些人物的几个小故事,散在每篇文章里,组合起来就能相当完整地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有些故事后来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捉刀人》、《传神》、《空书》、《讲东方》。
在这类小说中也有一些记载笑话的书籍,如单淳的《笑林》、北齐(疑似谭逊)的《结义》、隋的《笑园》等。
殷芸的小说是以前小说的集合,所以以“小说”命名。故事根据时代整理,引文注明出处。它们信息丰富,风格严谨。作为编纂古籍的基础,它们可以与刘军的《人间笔记》相提并论。但这本书已经失传,有鲁迅、余嘉锡、唐兰、周林加四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