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如何正确报道恶性暴力事件?
可以说,当下中国社会弥漫着的戾气,与媒体过度报道和渲染营造的不良社会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恶性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等一窝蜂跟进和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负面效应。如现在百度输入家乐福自动匹配搜索关键词前两条即为家乐福杀人和家乐福砍人,百度输入首都机场自动匹配的10个搜索关键词中7个和爆炸案有关,可见媒体及网民对恶性事件的关注度极高。商业网站上,《朝阳大悦城杀人 盘点中国史上十五大凶杀案》《北京朝阳大悦城恶性杀人案 男子发疯砍死两行人血染路边》《京城频发恶性案件》等文章见诸各网站和论坛首页。在微博中,朝阳大悦城恶性杀人北京家乐福持刀伤人案首都机场T3航站楼爆炸等都一度登上热门话题榜。平面媒体上,新京报、京华时报、齐鲁晚报、南方日报等媒体都对几起恶性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对此,电视、报纸、网站、微博、手机,到处都是杀人、爆炸,让人怎能不恐慌害怕?让人误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其实有不少文章都指出,媒体引用社交媒体内容,过多报道作案现场和细节,制造恐慌情绪,引发模仿效应。在近期的几起恶性事件中,微博等自媒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几起事件都是由网民通过微博最先发出,随后媒体跟进。在微博上,有关事件现场的细节、图片甚至视频都能看到,媒体详细梳理后作为新闻稿件发出。《新京报》对家乐福持刀伤人的报道,写的挺好,但现场感太强,看了害怕,而且如果有坏想法的人真的很容易学。新京报的此组报道被各大网站以《北京家乐福杀人案嫌犯:胡须花白 现场购刀》为标题大量转载。对于此类恶性事件,媒体不必进行深入的细节性描述,不能为了报道而报道,只知道陈述而不知引导。否则,这种令人发指的行径无形中会被推广。 事实上,媒体动辄将恶性事件与报复社会相关联,博取网民同情、扩大社会矛盾的非常方法不可取。综合观察北京近期的热点事件,基本上形成如下轨迹,恶性事件发生恶性事件当事人被网络舆论迅速塑造为专制下的悲情英雄再次发生恶性循环,社会安全感降低,资产进一步外流,人心惶惶。以首都机场爆炸案为例,事件发生后,微博上不少大V开始转发有关冀中星制造爆炸背后的故事,媒体讨论的焦点也从爆炸案本身延伸至弱势群体维权、社会矛盾激化、治安制度弊端等。每次发生了类似的恶性事件,都充斥着弱者有理的声音。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一再发生,肩负引导民众的媒体在做什么?1、挖掘罪犯身世博同情。2、为罪犯寻找各种作恶理由。3、暗示因政府没有满足罪犯诉求。于是本该受到谴责和严惩的反人类行为,成了民不畏死之壮举。传媒责任丧失、底线全无,异质导向深入人心,促使社会快速腐烂,媒体已成霉体。 北京近来发生在公***场所的砍人案,警方的调查结果都还没公布,动机和事因都不清楚,媒体就开始轻率、轻巧并偷懒地沿袭旧套路,用报复社会来解释这些凶案。这种无视事实、跑在警方调查前面的分析,不仅误导了公众,更会在社会中传播不安,甚至会诱发犯罪。 恶性事件报道媒体应审慎还原、评价和演绎,勿动辄深度挖掘、反思社会,需警惕其社会诱发效果。在恶性反社会事件报道中,媒体及意见领袖亟需达成这样的***识:审慎还原、评论、演绎相关故事和情节,警惕其社会诱发效果,避免让骇人者遂其所愿达成轰动效果。媒体勿以深度挖掘、社会反思、关怀弱势、批判体制等名义过度关注、过度消费,让泄愤式爆炸杀戮远离无辜者!媒体和舆论应当正确地引导,不能总是煽风点火! 作者:碧海扬帆 网友呼吁多些宽容理解,让戾气不在我这里传播! 网友马力川发出呼吁:多一分包容,少些怨气、怒气;多些理解、沟通、谦让,让戾气不在我这里传播! 马力川 朝阳大悦城杀人了,T3爆炸了,马连道砍死人了,大兴摔死孩子了我们不吭气,采取了冷面态度。有的我们,是一点点激动;还有的我们,只不过是一声叹息。我们该反思了,我们该明确态度了。我们的不吭气,我们冷面态度是懦弱的错误行为。因为我们习惯了这些暴力新闻,看惯了各种死伤报道,心已疲惫,伤疤结的太厚,已经难以有一点痛。 特别是近几年,我们的社会处在剧烈转型期,中国正处在一个路口,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老百姓的生活表面看上去很好很好了,中产阶级逐步扩大,买房的、买车的人越来越多。物质丰富、生活富足,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物欲横流的场所。书店越来越少,浴池越来越多;图书馆越来越少,足底按摩越来越多。修养人心的地方,正在被个个种种的享受、奢靡、浮夸所侵占。为什么不满意,为什么得利者不知足,失意者不认栽。在失败过程中,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却要埋怨这个社会的不公。一句话:人心已变了。物欲充满着人心,得不到物质满足,就产生了戾气!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呢?第一条就做不到,一直在修学分,根本没修身。有知识,缺少运用知识的出发点。只盼着参加电视节目,袒胸露背或者低胸走光,走致富的捷径。修身体,却忘了养养性情,搞的追求表面,没了内心追求。追求吗?我有,我要成为白富美、高富帅。榜样都是一夜成名、一举成名的人物,成名背后的蹉跎没人关注。成名充满着人心,得不到理想中的名利,就产生了戾气! 柳传志创办联想,从电脑、软件、地产、投资到农业,踏足多个实业,是这个最负盛名的企业家。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目前集团估值在600亿-1000亿美元之间(这还不包括支付宝),被海内外认为是中国新经济的代表人物。看到了他们,却只是看到了他们的事业和财富。有人把他们当做精神领袖,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大众对公众人物都有期待,要有所担当。但不是每一件事儿,他们都要表态、都要担当。指望充满着人心,得不到期待的观点和认同,就产生了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