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口红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讲,是由于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经济萧条,人们的收入减少,正常情况下人们的消费也会减少。
但是,当人们放弃购房、购车,放弃出国旅游等对昂贵商品的消费时,人会把手中的闲钱用于消费那些昂贵商品的替代品——“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也就是产生了替代效应。这种替代效应远远大于因收入减少而减少消费的收入效应,于是就产生了口红效应。
扩展资料:
放大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
文化消费具有“口红效应”。一般而言,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购车、买房成为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这种效应被称为“口红效应”。
今年初,全国贺岁片票房超过5亿元,出现井喷式增长,就是一个例证。腾讯网增值服务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95.5%,“QQ空间”活跃用户量突破2亿,是另一个例证。
其次,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危机时期,恰恰是文化产业兴旺的黄金时期。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引发全球大萧条。可就在经济最糟糕的时候,电影产业却迎来了发展。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再次印证了这一规律。
日本的动漫产业、电子游戏业,韩国的影视剧业、网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
百度百科-口红效应
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放大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