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适合闲暇时阅读的经典散文集
文化漫游
禹
说到散文中的名家和经典,《文化之旅》可以说是真正的首屈一指。
大概只是“出版20多年,是全球三代华人的文化品牌,重塑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正版缺货近5年,盗版卖了2亿份。是当代中国盗版最多、最厉害的一本书。”从这两点,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这本书的内容价值和分量。
我的感觉是,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本轻松而深刻的游记,区别于驴友们的粗糙和攻略的死板。无论是都江堰、莫高窟还是西域,作者的视角一开始都是非常独特的。可以说是常人从未见过的,给我带来了非常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文化体验。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我仿佛也跟着作者四处游历了一番。对我来说,这有点深奥,因为我在字典里查了好几次。
总之,谁能避免或回避作为80后学者的余呢?真的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吸取精华的书。你不妨一口气走完人生的沧桑,相信一定会带给你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阅读体验。
缺口中的断笔
史铁生
可以说《病中断笔》是这个书单里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也是最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一本书。大概源于因为作者本人而直接唤醒了我的情绪。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史铁生的双肾功能衰竭只能靠血液透析维持,每三天进行一次,第二天身体和精神状况稍好的时候才能活动一会儿。
难怪这243本人生笔记,讲的是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疾与爱情,命运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等。长短不一,最长的一章也不长。或许这就是断笔的“断”。差距如此之小,令人动容,令人心酸,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在用生命写作。
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从作者生病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丝悲伤和阴影,而这些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思绪也不是琐碎的,似乎被一种内在连贯性很强的力量拉扯着。
书中很多与人生命题相关的思想,执着而开放,深刻而平易近人,都发人深省,发人深省。
类似“天是人的希望”这句话的谚语还有很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不仅因为在生死和苦难面前活了下来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话,并从中感受和受益,也由衷地敬佩和敬佩史铁生。
写作是他的生命。虽然他的身体不完整,但他的心灵比我们任何人都更完整、更完整。
抛开所有的标题和标签,他也是值得一读的,我们也应该去读,因为我们才是真正的受益者,我们真的觉得很感激,很幸运能有幸读到它。
人生的哲学思想
周
这本书的性质介于字典和摘要之间,其内容是《周文字摘抄》,像字典一样按照主题和关键词进行详细分类。
对于我们这些老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字典,用它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检索到周对某一问题的精辟理论,尽管我更喜欢在他的经典散文集中标出摘录,因为单词的扩展有助于我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对于新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本文摘,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第一本书,当我第一次读到周的时候。我当时很惊讶,因为我们平日读书都喜欢批注,而这本书就像是浓缩的精华,直接把那些值得批注的段落汇集在一本书里,也帮你适当整理。
现在突然发现,我每次在读后感的过程中阅读书的节选,每次都是在整理和积累素材的形式灵感,可能来自于这本书的编排形式。
读完之后,你就可以一窥周言论和思想的基本特征。全书分为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四个部分。正如周所说:他们其实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所以他把这本书命名为《人生哲理思考录》。
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本书收录了125篇王小波的经典散文和随笔,涵盖了广泛的具有思想文化层面的文章,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的各种真知灼见,社会科学研究评论,创作谈和文学批评,少量的书评,对境外生活的一些杂感和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论等。
如果说《人生哲理与思考》是周思想精髓的集大成,那么《大学者的沉默》则是王小波整体思想、智慧和良知修养的较为完整的反映。
杂文可谓是王小波的招牌,这本书的风格真的是“王小波”。字里行间的文笔充满了笑点和黑色幽默。我忍不住笑了几次,笑过之后又陷入了深思。
虽然书的风格很松散,更像是写一封信或者一段录音,而不是写一篇文章,但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反而给我一种平易近人,与心对话的感觉,直白易懂,又不乏深刻。
书就像一个人。光是看他的文章,就能让你感受到这个人的“有趣”,展现他的人格魅力。如果你想读王小波,这本书是非常合适的入门选择。
人生最美的是清欢
林清玄
人生最美的是《清欢》,林清玄2016出版的全新散文集。其中的48篇经典文章是由百万网友精心挑选的,可谓是跨越林清玄45年创作生涯,最能代表林清玄工作风格和思想智慧的集锦。
《* * *书》分为六个系列,包括六个生活主题,如人类的品味,活在当下,随遇而安,寒冷的天气,不忘自己的主动心态,悠闲的生活。光看名字就很吸引人。
我们说林清玄,就离不开禅。我感觉他的文笔是在向我们传达一种“用平静的心看世界,用快乐的心生活”的心境。希望我们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做简单的人。能从浮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不要浮躁,慢慢来,平静的过好这一生。所以如果你的人生追求或者爱好是这样的,读林清玄应该很对胃口。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本很美的书。无论是装帧排版插图还是以文字中的图片为主体的内容本身,每一页都很漂亮,彩页都是浅色,很清新。
想读林清玄,又不知道如何在他众多名字很文艺的散文中选择,不妨从这本林清玄45周年白金纪念版入手。
送你一颗子弹
刘玉
作为《南方日报》的专栏作家,刘玉主要写两种文章,一种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政治评论,另一种是关于她自己生活的随笔。《送你一颗子弹》是后者的合集。
在这本书里,有各种各样被“审视”过的东西,有街头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有电影,有书,从系统到鼠标,都记录了作者2005年到2009年的生活。
正如作者在结论中所说,她的出发点不是写书,所以不同的文章往往风格不同,篇幅不同,质量参差不齐。
总之,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有趣”,打破了我对女博士的传统印象。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平易近人的朋友,坐在我的对面,和我谈论侃侃,从她的话语中,我能感觉到她聪明、优雅、智慧、幽默。
也许不如史铁生、周的哲学思考、林清玄的禅宗深刻,但毕竟不是散文集,而是无意成书的人生随笔,不妨和我一样,把它作为自己的灵感手册,清闲地和作者聊一聊。
这本书是作者对生活中这些小事的看法和分析。你呢?你怎么看待这些问题?不妨从中摘录自己的观点,反复思考。我相信你会收获很多。
这些人,那些事
吴念真
吴念真被誉为“台湾省最会讲故事的人”,他也是知名导演,而这本书是他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后的人生记录——他最想念的家人,日夜思念的故乡,为真理奋斗了一生的朋友,台湾省每个角落最真实的感受,静静流淌的命运,平凡的人,正常的日子。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字温暖真诚,不华丽,却击中地板。我忍不住笑了几次,也忍不住哭了。一帧一帧的好像是用自己的记忆醒来的。
看完之后,我去看了其他购书人的评论和书评。第一次看到几乎一致称赞的现象,不禁感慨,无论是言语上还是生活中,真理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
一本一厘米左右厚度的薄书,承载了太多的往事,还有很多充满真善美的故事,等着你去读。你不妨唤醒那些沉睡在你心中的东西。
建议一个人的时候安静的看书,安静的被感动。
皮肤
蔡崇达
同样讲故事,对《皮》的评价有两种非常极端的声音。有人觉得这本书很压抑,所谓不由自主的流泪都是夸张的话。作者只是在用别人的不幸追忆自己的成功轨迹;有人觉得这本书读起来很有趣,也发人深省。是一本好书,钦佩作者对世间人的包容、理解和深刻的自我剖析。
一千个读者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定是很有争议的,它会引起你自己去感受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新人的新作地位很大。由韩寒监制,莫言、白、阿来、阎连科联合推荐,连刘德华都亲自为书作序。
我的感觉是,既有挣扎,也有哭泣。我更愿意用它作为一面镜子,从故事中的人来审视自己,正如我为这本书写的书评标题所说:希望我在这张“皮”下的生活不是那么辛苦,而是丰富而宁静。
独自行走
贾平凹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为数不多的文学大师,也是当代中国能被载入世界文学史的作家之一。因为贾平凹这个名字也是我们大学学现当代文学的时候出现在课本上的三个字,他的代表作《废都》《高老庄》等小说多次出现在考卷上,所以看到他的新文集第一印象是惊艳。
《独行》是贾平凹四十年高水准散文的精髓。主题是:研磨孤独,收获自由,送给每一个孤独的旅人。
为什么说是给独来独往的人?
很多人都觉得孤独,但其实说自己孤独的人并不孤独。孤独不是被冷落和抛弃,而是没有朋友,不被理解。
而不是说我们孤独,孤立,我们可以独立思考个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拥有一颗宁静的心,能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一个人行走是心灵的隐居,真正的自由来自内心的平静。
正如周所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闲”。
人类植被
汪曾祺
现在“生活家”这个标签很流行。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读过汪曾祺,这位被称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推崇的生命之家”。
感觉现在很难找到这样的老人了,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如何去发现和感知自然界所有的生物。而《人间草木》是汪曾祺的随笔经历,也是他细腻的人生。
俗话说“看花鸟,看虫鱼,看人生。聊美食,聊老友,都是情怀。”我们总能在平淡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叫做生命的东西在流淌。
这本书的精装版非常精致漂亮,本身就像一件艺术品。如果还能来点闲情雅致,建议饭后泡一杯茶静下心来慢慢读,就像冯斯嘉说的:惬意的事是午后,是茶,是老歌,是这本书。喜欢和家里的老人懒洋洋地聊天,或者听一个老秀才慢慢讲课,才知道现代汉语也可以有这样的魅力。
静下心来之后,我总能找到汪曾祺写作中的那份宁静和意趣,虽然一开始每次拿起来都觉得太平淡,觉得没有一部精彩的小说那么浓烈。但其实生活很平凡。一日三餐的吃、喝、吃、睡、死、死,让我感动的是,我能从这些平凡的内容中感受到这位可爱老人的爱和满满的希望。
突然觉得,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活成一首诗,随波逐流,真好。
认真来说,一个人被一本书“影响”无非是一种自我发现?这是读书最大的乐趣之一,已经存在但正在沉睡的事物被唤醒。
正如周先生所说:读书时,无论是谴责还是辩护,都是一种极端狭隘的立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对话式”的理解,这种理解既包含反抗,也包含* * *。
所以读书过程中思考,书读完之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
希望这份书单也能被你用作参考,无论是地铁课间还是睡前,相信它们一定会是帮助你碎片化高效阅读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