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写实小说的表现形式
传统现实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们只是接触到一个现象世界。在这个现象世界的背后,有一个本质的结构控制着这个世界,这个事物和这个现象世界中的其他事物之间有着本质的因果关系。因此,传统的现实主义真理观认为,现象是世界的表象,表象是不可靠的,但本质和因果是可靠的,文学作品的“认知意义”必须以此为基础。所以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表述是:除了细节的真实,还需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艺术中的“真实”不仅来源于生活本身的现象,还揭示了生活背后的“本质”。
那么,世界或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方式“捕捉”它。托尔斯泰用人道主义来衡量,巴尔扎克用批判金钱来揭示,茅盾的《子夜》用的是政治经济分析,十七年的小说以阶级斗争为主,80年代初的大部分小说靠的是人道主义。所以,现实主义小说的相似之处在于,创作者以理性和观念为参照,对现象世界进行分析和整合;他们放弃了那些所谓的非本质的东西,构建了一个完整有序的因果关系构成的小说世界。现实主义作家用自己的小说世界告诉或回答读者。世界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人应该怎么做?我们做什么呢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现实主义是一种理性的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的“本质”或“合理性”一般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中,这种“本质”或“理性”也具有强烈的政治权力特征。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反映了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对这一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创作原则的背离。他们认为50年代的现实主义其实就是浪漫主义,它写的生活其实是不存在的。他们追求的是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或者说努力在作品中展现生活的“纯粹事实”。这种“纯粹的事实”是不被任何意识形态(尤其是政治权力意识)过滤和遮蔽,不被任何理性观念加工和处理的生活的本来面目。这样,新写实小说所描写的生活就把传统写实的秩序化为无序,戏剧化为生活流,他们的小说文本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
传统现实主义发展的巅峰是对情节的刻画,塑造典型人物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要求。现实主义作家也把为世界文学画廊提供生动的典型形象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在现实主义小说中,关于人物的一切,包括他们的语言动作、行为举止、情感变化,都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整体,都统一在人物的人格之下。这个人物的性格可能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他一般都有一个核心人物,或者说主导人物。在这种典型理论意识形态化之后,看来文学作品必须塑造能够代表时代前进方向,激励和鼓舞人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典型。
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基于个体的生存体验,不再试图反映能够展现生活必然趋势的历史真相,而是试图以生活的“常态”、“平庸”和“琐碎”来展现生活的原初状态和当代人的存在状态。为此,他们放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来再现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在他们的作品中,环境永远是灰色的,读者感受不到时代的色彩或社会的特征,人物永远是渺小的,读者找不到一个对社会和历史有贡献的人。生活成了一个无形的巨人。他指导角色表演生活的戏剧。人物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殷)。他们成了生活和环境的奴隶,被生活和环境彻底物化了,主体性彻底消失了。因此,反英雄、反典型成为新写实小说真实观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