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只有一本原著,却有三部电影。

看看就明白了。

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第一代意大利裔美国人,以西西里黑手党作家起家,并一举成名。Puzo对黑手党人物的刻画可谓惟妙惟肖,对故事的描写也是一丝不苟。他具有文学鉴赏力,他的故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在著名作品《教父》中有所体现,以至于有人怀疑溥佐与黑手党有关。普佐对此断然否认。他说,他对黑手党的了解来自于小时候听到的故事,以及他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想象力。《教父》是美国文学创作的转折点。1969出版后,黑手党问题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教父》的出版也给溥佐的生活带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他名利双收,有自己的经纪人。之前的作品反应冷淡。然后他开始了他的第二个创作生涯,写电影剧本。他创作的《教父》第一集和第二集接连获得奥斯卡奖。此外,他还创作了包括《教父》第三集、《超人》两集、《棉花俱乐部》在内的八部电影剧本,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Puzo的突然成名使他能够出版任何他想要的东西。1972年,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集《教父传》问世。1978年,以拉斯维加斯、好莱坞、纽约的出版界为背景出版了《傻瓜之死》。《教父》的平装本仅售22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创纪录的价格。6年后,他出版了《西西里岛》,1985位居畅销榜榜首。然而,溥佐随后写的描述肯尼迪的书《第四K》反响平平。普佐由此得出结论:“这本书的失败让我意识到,有些规矩是不能打破的。人们把肯尼迪视为英雄,而我打破这种观念,把他描述成一个会成为独裁者的家伙。”《第四个国王》几乎成了溥佐的最后一部作品。1991六月份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他几乎病了。他患有糖尿病和心脏病。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停止了写作,转而研究博尔吉亚家族的历史,该家族在15-16世纪产生了两位教皇和许多政治和宗教领袖。然而,他最终放弃了写一部关于波吉亚家族的小说,开始写另一部关于好莱坞和拉斯维加斯的作品,《最后的教父》由此诞生。

教父系列电影我看过很多遍,是三部相当了不起的电影;就像我喜欢10年前的原著小说一样,反复读,到了烂熟于心,可以背诵的程度。我觉得,当经典遇到经典,尤其是对原著经典改头换面的电影来说,电影往往因为其客观局限性而达不到原著的深度。这种“高不可攀”是多方面的:电影比文字更难控制节奏,需要更多的压缩和舍弃;因为年龄和领域的原因,优秀的演员很难达到优秀编剧对人性理解的深度和老练程度,更不用说商业等外在因素对电影的制约了。所以,说起《教父1》,我一直肯定的第一点就是,这是一部很惊艳的电影。

但我仍然不能“完全确定”演员和所有细节——相对于原著而言。而对这种东西的整体肯定,往往大多是粉丝的行为——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件优秀的东西得到了所有人的充分肯定。另外,我想说,电影必须包含观影者的个人色彩,“忠于原著”从来都不是改编电影的信条,精益求精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说的只是我心目中的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