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的人物生平

1865年12月3日(清同治四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唐文治生于江苏省太仓直隶州镇洋县(今属江苏省太仓市)岳王市陆氏宅第静观堂。祖父唐学韩为他取名“治”,寓意“通经治国”,取字“颖侯”,寓意“聪敏颖慧”,取号“蔚芝”,寓意“德馨芝兰”。

1870年,6岁的唐文治就启蒙读经,读背儒家经典《孝经》、《论语》、《孟子》、《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左氏传》等。

1879年,考取秀才,读《史记》,“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谷梁传》,开始学习写作古文。次年入州学,从师太仓理学家王紫翔(王祖畲),潜心研读性理之学及古文辞。

1882年,18岁的唐文治考中举人。次年首次进京考进士以失败告终,看到自己学力不足,他回太仓继续研修理学。21岁时,进入江阴南菁书院,受业于东南经学大师黄元同和王先谦的门下,从事训诂之学。

1892年,28岁的唐文治第五次参加进士考试,通过殿试、朝考,成为新科进士,任户部江西司主事。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中国陆海军被日本打败。唐文治向清政府上书《请挽大局以维国运折》(即万言疏稿),针砭时弊,呼吁改革图新。次年他又主动为江苏会试举人撰写了《上察院于》奏章,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8年,唐文治调任总理衙门章京。1901年秋,他随户部侍郎那桐出使日本。同年冬天,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唐文治任外务部榷算司主事,管理通商、关税等事务。1902年春,葡萄牙乘修订十年前旧约的机会向清政府提出把澳门附近的大孤、小孤等岛划入租界范围的无理要求,唐文治起草照会予以拒绝。同年5月,唐文治以三等参赞衔随镇国将军载振赴英参加英国新君爱德华七世的加晚礼。去英之后,又出访比、法、美、日等国。两次出国,他对日本和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进行了广泛考察。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唐文治从外务部转到商部,先后任右丞、左丞、左侍郎。在职期间,制定商律,议设商会,扶植和保护民族工商业。并极力反对借外债修筑铁路,积极推行商办铁路政策,以维护国家主权。1906年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唐文治任署理尚书。1906年12月,唐文治因母亲病逝回家居丧,不再返京任职。

1907年农历九月初,因时任大清朝邮传部尚书陈璧奏请,“丁忧”期中的唐文治担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唐文治到任后随即着手调整学科,停办商科转向工程教育,接连创设铁路、电机两个工程专科。铁路专科是该校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个工程专科,也是中国近代高等学校工程专科教育的发端;而中国高等学校中有电机教育也自此发端。

1909年春,邮传部拟发展航海贸易,急需培养航运人才,唐文治请示邮传部在不改变学校办学方向上,另增设船政专科,并极力辅助商船学校正式成立。1911年,邮传部电嘱在吴淞炮台湾建商船学校,唐文治亲往相度地势,命工师绘图,克日兴工,并于同年8月竣工,定名“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仍由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管理,唐文治兼任学堂监督。至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高等航海学府诞生。

1912年12月,唐文治邀请孙中山莅校演说,使全校师生员工了解孙中山振兴实业富强国家的宏伟计划。

1920年4月,唐文治因眼疾、父病、学潮诸原因向交通部提出辞去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长职务,随即回到无锡前西溪寓所养病。同年12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与其他三所学校组并为“交通大学”。

1920年5月起,唐文治支持高阳创办“私立无锡中学”,义务出任私锡中校长,不受薪金。1952年12月25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宣布接办私立无锡中学,改校名为无锡市第三中学。2000年7月,无锡市第三中学与中山高中合并,升格为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1920年10月,唐文治受曾任陇海铁路局局长、交通银行董事长的施肇曾邀请,应聘任无锡国学专修馆 ( 后改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 馆长。虽已双目失明,但仍亲自授课。朗诵古文,抑扬顿挫,时称 “ 唐调 ” ,并录制唱片。1927年,唐文治改校名为“无锡国学专门学院”,褪去私家学馆色彩,并联络无锡工商界人士成立了无锡国专校董会。

1935年12月,为庆贺唐文治 70 寿辰,交大校友和国专同学集资在无锡五里湖畔宝界山边建筑了 “ 茹经先生纪念堂 ” 。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无锡前夕,唐文治率领全校师生内迁,辗转到达桂林。后因患病, 回到上海租界休养。并于1939年春,在上海租界创办国专分校。1941年,上海租界为日伪占领,国专分校改为国学专修馆,以避免向日伪登记。日伪曾派人劝说唐文治出任伪职,遭严词拒绝。

1946年6月,因抗日战争胜利,内迁桂林的无锡国迁回无锡复校;上海分校继续开办,均由唐文治主持校务。

1949年解放后,无锡国专改名为中国文学院,仍由唐文治任院长。

1954年4月9日 ,唐文治病逝于上海,终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