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好吗?有哪些亮点?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1949-1992)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被叔叔收养。他以前是搞农业的,在农村小学做了一年私塾老师,然后回县城做了很多临时工。在此期间,他工作、工作、学习,读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试着写了一些练习。1973年,路遥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进入延安大学。毕业后先后来到陕西文艺创作研究室、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先后在《陕西文艺》、《延河》编辑部担任编辑。
他的中篇小说《人生》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被作者本人改编成电影剧本。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了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奠定了他在中国的文学地位。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虚构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作品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尤其是主人公面对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们。作为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小说。这本书有三个部分。作者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上,真实细腻地描写了国家大事、政局、家庭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生代的情感纠葛、黄土高原的原始道德和习俗,深刻地展现了普通人在伟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它形成了一幅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农村生活的全景图。既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暖感人的感情,又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历史、人生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理解,是严峻的、悲壮的、真实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平凡的世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即以研究者和文学史家为代表的学术界与批评家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观点分歧。作品一发表,就非常明确地得到了评论家的肯定,很快就获得了由政府颁发、评论家主持的权威奖项——茅盾文学奖。可以说获得了文学批评的最高荣誉。同样,读者对《平凡的世界》也有一个大致的认知。刚出来的时候,读者反响很热烈。一些电台和报纸转载、重播,并组织听众与读者讨论。此外,这种热情一直持续不断。近年来,《平凡的世界》的受欢迎程度在中国当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中名列前茅,很多大学生甚至将其列为自己最喜欢、最珍惜的文学作品。这样的读书热情,在中国新文学接受史上并不多见。
然而,与批评家和读者的意见相反,学术界从未对《平凡的世界》给予过明确的肯定,当代文学研究者也鲜有论及这部作品,更不用说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评价。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各种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几乎没有一部把《平凡的世界》放在重要位置,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洪子澄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凡和朱小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王庆升的多卷本《中国当代文学史》)甚至根本没有提到这部作品,也没有提到作者路遥。
《平凡的世界》不像张恨水、琼瑶、金庸那样是大众化的文学作品(即使是近年来引起广泛争议的作品),但绝对属于形式严肃文学。因此,人们一直关注对其评价的严重分歧,一些学者和文学爱好者也表达了他们的困惑和质疑。应该说《平凡的世界》并不完美,但也远非一无是处。在人们对它的极度褒贬中,反映了时代文化和文学批评的多元格局,也包含了价值取向和批评态度上的一定问题。《平凡的世界》的评价现象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思考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史写作的理解。
评价一个文学现象的依据是看作品本身。应该说,《平凡的世界》能有如此广泛而持续的影响力,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它最突出的长处在于对现实生活(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变革时代的农村群众)的热切关注。路遥是一个来自农村的作家,一直关注着农村。《平凡的世界》和他的另一部作品《生活》在读者(特别是农村青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因为它们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广阔现实,特别是揭示了农民在这个农村社会最深刻和最彻底的变化中改变自己命运的追求精神。路遥对农民表达了真正的理解和同情,也部分揭示了现实的冷酷和艰难。
与这种关注相联系的是平凡世界对写作对象——农民的强烈而真挚的爱,这种感情毫无保留地融入到作品中。正如路遥自己所说,“作为一个正统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充满焦虑。我更关心他们走向新生活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而不仅仅是到达彼岸后的巨大喜悦。”《平凡的世界》投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并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对读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作品往往将作者的感受和思想融入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中,对人物的命运和生活表现出深切的关怀。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得到了作者特别的理解和关注,他们的口中常常表达着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应该珍惜的是什么?钱?权力?荣誉?是的,有这些东西也不错。但没有什么比温暖的人情更珍贵——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美好就在于此。”这可以说是人物的语言,也是作者的心声,他们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客观地说,这种方法的艺术效果有利有弊,但对读者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当客观写作正在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创作潮流时,这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创作更是显示出自己特殊的艺术效果。
正是这两点让《平凡的世界》赢得了很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认可,因为从80年代开始,90年代达到顶峰的中国社会变革,是中国农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改变命运的契机(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除外,但毕竟是动荡时代的产物,农民主要承担炮灰的角色),像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目前,住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如果说高加林在生活中的迷茫和失败只是加深了他们的理性思考(也许正因为如此,生活在当代农村青年中并不像《平凡的世界》那样受欢迎),那么孙少平兄弟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奋斗和成功则成为了他们的精神缩影和信心来源。* * *相同的人生轨迹,* *相同的命运选择,让这些读者自然而然地热爱《平凡的世界》,关注人物的酸甜苦辣,如同关注自己的人生一样。
而且《平凡的世界》的价值并不完全局限于现实本身,它还有一些超越对现实的关注的意义,比如作品中所表达的激情和理想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因为在当下的中国文学中,表现琐碎卑微生活的作品占据了绝对的市场,很难找到既张扬理想又充满激情的作品。但是,人生不可能缺少理想和激情的照耀。当下的文学处境,很容易让那些渴望逃离生活的平庸麻木的读者失望(最典型的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对生活充满幻想和希望的年纪,本能地排斥缺乏理想精神的作品),表达对《平凡的世界》的认同和欢迎。
最后还要提一下《平凡的世界》采用的创作方法——传统写实法。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异化和扭曲之后,现实主义方法已经被大多数80后作家所鄙弃,而路遥却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如《平凡的世界》在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和对乡土乡愁魅力的展示中,表现出了严肃的追求,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当然可以强烈地感染来自农村却到城市谋生的读者,让他们在异乡真实地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抚慰自己漂泊的心,同时也可以让年轻的城市读者有新鲜感,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农村的异域之美,了解到更加丰富的生活世界。
以上特点是《平凡的世界》受到众多读者喜爱和关注的原因。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同时代及后世许多其他创作的不足,折射出当代文学史评价观念中一些对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误区。
我相信任何人看完这本书,都会感叹苍桑的世界和茫茫人海,就像路遥在后记里写的那样,“我希望把我的心和世界上无数的心沟通。”
《平凡的世界》有很多版本可以读,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