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声音

“人要谦和从容,作文要各行其是。”

许的“走自己的路”就是在写作中寻找自己的声音。他在2015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说:“只要你真诚坦率,文学可以走自己的路,文学也必须走自己的路。”

也许许也是用这种方式实践着他“走自己的路”的写作理想。近年来,他发表了许多作品,并获得了许多奖项。在他的作品中,小说的知名度高于散文,比如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如果雪关上门》,获得老舍文学奖的《耶路撒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北方》。但是,我想先通过散文来了解这位作家,所以看了这本他的散文《走自己的路》的选集。

这本散文集按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纸上的男孩(一些往事)、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旅途的一些经历)、那些粗短的脖子(一些文学评论)、不忘自己的首创精神、走自己的路(一些演讲)和不要以假乱真的声音说话(一些杂七杂八的感受)。每个系列的名字都是散杂文中的一篇,括号中的文字表示这部分散文的内容。

往事如烟,读《纸上的少年》系列,那些关于童年、故乡、家庭的记忆,年少轻狂的梦想,成长的烦恼与追求,带着淡淡的思乡的忧伤和回不去的惆怅。不知道是因为和作者属于同一个时代还是这些话很有感染力,常常不自觉的被带入回忆,悲喜交加。

一个来自乡村的孩子,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仅走出了乡村,走进了大城市,还用双脚丈量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土地,这是他对梦想执着追求的结果。在这个“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系列中,我和作者一起远行,欣赏文中路上的风景。许说他最喜欢的四个城市是:耶路撒冷。伊斯坦布尔。圣彼得堡。阿姆斯特丹。前两个城市,诞生了他的同名作品,可见旅行对于一个作家的意义。

旅行和阅读都是打开心扉的方式。《那些粗短的脖子》是作者的一些文学评论,有一些来自他阅读帕慕克、马尔克斯等作家的思考和感悟,尤其是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另外他评论《生死朗读》,正好我也在读,能引起强烈的骂声。

言语和杂感中充满了作家对时代、对生活、对写作的思考,可以看出他明亮的坦诚。就像书的腰封上写的那样:“一本回忆和思想的书,字里行间的坚韧,来自于坦诚和开放。”这种明亮的坦诚,不谄媚,不掩饰,不做作,面对现实,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内心,所以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仿佛发出了一种一直想说却说不出口的声音。

在演讲和杂感部分,作者对写作的思考和见解让人受益匪浅。他强调写作要走自己的路,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不要用假声说话》一文中,他说:“你就是你,没事就不要和别人的团队混在一起。如果没有自己的声音,可以慢慢找。不要总是用假声说话。不然你要什么?”这是给想走上写作道路的人的一个忠告。

至于为什么写作,许说,“写作已经成为你自我表达的需要,成为你自我确认的前提,成为你为什么是你的必要条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你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你写作是因为你有话要说。不说出来会窒息的。你有话要说,因为你对这个世界还有激情和不满,你希望它能更好,更好……”

是的,你写作是因为你就是你,你要用写作来证明自己,也是因为你有话要说,因为你还爱这个世界。至于能写什么?怎么写比较好?这是一个很难写的问题。然而,继续寻找,静静地等待。我相信你最终会逐渐找到的。即使不能,也可以享受寻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