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我不是潘金莲
全书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前两章是前言,第三章是正文。
第一部分《那一年》讲述的是李雪莲开始申诉的故事。李雪莲生了儿子后意外怀孕了。为了生第二个孩子以逃避计划生育罚款,她与丈夫秦假离婚,并同意在孩子出生后有一个好户口时再婚。
半年过去了,当带着刚出生的女儿去找秦时,发现秦已经和开发廊里的小米结婚了,小米怀孕了。离婚的时候是假的,没想到会变成真的。李雪莲咽不下这口气。
我本想杀了秦,但没人愿意帮她。秦身高1.85米,腰很大,所以她杀不死他。她决定打官司,从法官到特委董宪法,从法院院长荀正毅到县长史为民,再到市长蔡富邦,都以假乱真,层层推诿。
李雪莲决定去北京投诉。此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在北京召开,李雪莲趁机闯入人民大会堂。在人民大会堂,他投诉并惊动了中央领导,黑化了他所在省份的代表团的脸,楚省长恨得咬牙切齿。
层层冷落,层层推诿,层层刁难,把一个芝麻变成了西瓜,把一只蚂蚁变成了大象,把一个农妇变成了当代的“大白菜”。
7天后,省里直接免去了蔡富邦市长职务、石为民县长职务、荀正义法庭庭长职务、董宪法法院专门委员会职务,给予王正义法官行政记大过处分。
然而潘金莲的帽子并没有为她摘下,诬陷她是潘金莲前夫的秦也没有受到惩罚。她会继续抱怨。
第二部分《二十年》讲述的是李雪莲在二十年的最后一年抱怨的故事。这两部分完整呈现了李雪莲20年的诉苦经历,占据全书90%的篇幅,约654.38+0.7万字。
1998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李雪莲曾19次进京上访。抱怨了二十年,再也没有像第一次去北京那样闯进人民大会堂。而她已经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腰粗如水缸的农妇。
中学时一直暗恋李雪莲的同学赵大头经常来看望李雪莲,并表示想娶她。她决定不抱怨。
现任法院院长王功道和县长郑重其事,但市长马文斌不相信李雪莲不申诉,要她说出不申诉的理由,还逼她写保证书。
新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为了防止李雪莲投诉,他们安排警察在她家周围站岗,监视她,迫使李雪莲再次投诉。
李雪莲找到赵大头帮他逃跑。赵大头劝李雪莲不要抱怨。李雪莲被感动了。她跟着赵大头去泰山旅游,两人在旅游途中同居。
旅途中,她无意中听到赵大头打电话与现任法院执行委员贾聪明争吵,发现赵大头劝她不要申诉的话其实是个圈套。这是一笔交易,贾聪明答应只要赵大头不再让她抱怨,并保证解决赵大头儿子的工作问题,他就能当上副校长。
李雪莲崩溃了。20年前,她投诉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现在,她让赵大头上了身,却真的变成了潘金莲。她跑了,她要去北京继续投诉。
从法院院长到县长到市长,都慌了。他们派法院和警察来北京逮捕李雪莲。但李雪莲在途中病倒了,并在NPC会议闭幕的前一天抵达北京。更让他们欣慰的是,的前夫秦去世了,伤心地哭了。她抱怨链条断了,她无话可说,一切都无法说清楚。
第三部分是正文“玩”,仅占全书篇幅的10%,约10000字。当年因处理李雪莲投诉不力而被免职的史为民,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卖肉的餐馆。除了卖肉,他还爱打麻将,因为过年的时候从北京换火车排了四个小时的队都没买到火车票,不仅是这一天,接下来的几天也是如此。
首先,我很欣赏和佩服作者对全文结构的巧妙安排。前两个序言为请愿做了大量铺垫,后面的文字篇幅很短,但对书的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作者表达了农村妇女李雪莲的抱怨,描绘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讨厌上访,千方百计阻止上访,而不是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在作者幽默风趣的描写下,犀利深刻,穿透力极强。
再次,看完小说,另一个感受是,人不要和自己较劲太多。李雪莲,因为咽不下一口气,从一个二十九岁的瓜子脸、大眼睛、有胸有腰的漂亮少妇,在二十年的诉苦路上,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腰粗如水缸的大妈。
为了诉苦,她吃了最后一顿饭,没睡好觉,没过一天开心的日子,连婚都没结。为了避免她每年的抱怨,女儿早早结婚后就很少和她来往了。让她忍气吞声的前夫秦,对她的抱怨置之不理,让她的生活繁华热闹。最后,她抱怨的结尾还是没有说清楚她想说什么。
而她本可以像秦一样放下过去的恩怨,找一个懂得冷暖的人,踏踏实实的带着女儿过上幸福的小生活。也许日子会蒸蒸日上。而不是20年后孤独无助,依然走在抱怨的路上。
人生太多的痛苦就是和自己较劲,和自己较劲就是给自己添堵。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也会被无限放大。
例如,在文章中,李雪莲没有提出申诉,并准备去死。她找了个桃林上吊,却被桃林包工头救了,让她去他对手那边等死。
并对她说:“俗话说,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用不了你多少时间。”没想到这句话反而让李雪莲想通了。所以人生苦短,才能活得开心,活得舒服,才能摆脱仇恨。和自己较劲就是给自己添堵。
当然,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李雪莲的申诉来反映民生和请愿。不跟自己较劲,是完整看完书的一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