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现代小说:坚实而辉煌的足迹
中国现代小说的正式开始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标志,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发展。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国现代小说兴起、发展、深化的艰辛、坚实、辉煌的步伐。
中国现代小说是在与传统旧文学的深刻“断裂”和与外国文学的激烈“碰撞”中诞生的。因此,中国现代小说的出现不仅显示了它在文学或文体上的价值,还显示了一种文化意义。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的首要价值在于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品格。中国的小说历史悠久,明清以来出现了很多白话小说。以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翻开了中国小说史上崭新的一页。中国现代小说自觉地肩负起展示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反映现代中国人行为和思维方式的重任。虽然中国的现代小说是全新的、原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孤立的。相反,它们的发展得益于各个方向的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小说的思想精髓和各种艺术手法,在现代小说中有着无形而深刻的传承;本世纪初,开始涌入中国的各种外国文学的理论观点、创作思想和艺术流派,被中国现代小说充分吸收、融化和消化。最具民族个性的文化伟人鲁迅在谈及“如何开始一部小说”时说:“我所依靠的大概就是我以前读过的几百部外国著作和一点医学知识”。这绝不是谦虚,而是真实地反映了一代文化巨人宽广敏锐的胸怀和现代知识结构。的确,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既有俄国作家尼古拉·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启迪和影响,也有不同侧面的生命原型,还有作者早年学医的专业知识。当然,还有作者背负的沉重历史压力,以及现代人试图超越这种压力的殷切理想。最终,经过鲁迅“兼收并蓄,合而为一”的高度典型化过程,不朽的“狂人”站在了中国现代文学和小说的起跑线上。这种对各种特质的广泛接受和自身的独特价值,正是中国现代小说意识的深刻体现。
(B)现代诗歌:高举生命激情的风帆
虽然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学是以文学为基础的,是真实可信的,但这并不能掩盖诗歌创作的辉煌。诗歌的格式、节奏、意境,在我们这个世界公认的诗歌王国里近乎完美。面对这座历史丰碑和它的历史,人们只能惊叹!
然而,历史毕竟到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折点。20世纪初,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开始瓦解,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开始。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要求诗歌发生新的根本性变化,并为这种变化提供了一切新的条件。
几千年灿烂的传统诗歌和诗歌传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选择。
五四文学革命成就的一个特点是,新文学作品产生了普遍而强烈的轰动效应,这在现代新诗中尤为突出。虽然有白话小说、白话散文、现代戏剧,甚至鲁迅的《狂人日记》为现代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举动,但毕竟新诗的出现与传统诗歌的反差太过尖锐,反差太过悬殊。当那些如“两只黄蝴蝶,双双在天空中飞翔”“我就是我!我的要爆炸了!”当像这样的白话新诗出现时,人们普遍怀疑:这是新诗吗?一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家,以后还会用这种风格写诗吗?
五四毕竟是一个创造的时代,而创造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更加宽容的文化心态。革故鼎新的时代特征,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终将使稚嫩的现代新诗千里之外,蔚为大观。从“五四”时期的蹒跚学步到现代文学史阶段的终结,中国现代新诗大量涌现,流派众多,形成了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多元化的繁荣格局。
从体裁上看,中国现代新诗大致可以分为早期现实主义、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短诗、新月诗派、象征主义诗、现代诗、中国诗歌学会、“七月”诗、“九夜”诗、晋察冀诗等。
各种各样的文章
与中国现代小说和诗歌的跌宕起伏相比,现代散文的发展相对平和宁静。虽然有杂文愤怒的声音,但总体来说,现代散文以更厚实的步伐稳步前行,新品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繁荣。从五四初期的随笔到波澜壮阔的杂文运动,从杂文年到报告文学的兴起,现代散文在各种形式的发展和变革中迎来了生机。
现代散文与五四文学革命同步崛起,并在五四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新青年》为核心,出现了一大批“杂文作家”,并在《新青年》上专门开设了“随感录”专栏,使“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批先行者能够运用杂文这一艺术形式表达思想、阐明观点、表达个人感受,并在此过程中,杂文悄然成长起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钱、刘半农、俞平伯等人的杂文为杂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动荡的朝代和黑暗的社会更加强烈地激起了广大进步作家的愤怒声音,有了鲁迅杂文创作的实际推动和深刻影响,于是在30年代出现了一个进步的、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作家,甚至出现了不同阵营、不同审美追求的作家,几乎没有人不写杂文。除了鲁迅,还有茅盾、瞿秋白、郁达夫、老舍、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许地山、丰子恺、胡风、、、陶行知、周、林语堂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杂文作家群体,其作品在新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尤其是鲁迅后期的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和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呈现出杂文创作的新高峰。第三个十年的杂文创作更加紧密地配合了时代的政治斗争,将杂文的战斗性推向了更深的层次。可以说,现代杂文的成长和发展是伴随着整个新文学的奋斗步伐的。
(四)戏剧文学的迅速崛起
与中国现代小说、诗歌和散文相比,戏剧更为独特。中国传统文体中没有戏剧这种形式,但它是在20世纪初从国外传入中国的。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短短几十年间,出现了一大批风格独特、享誉中外文坛的优秀戏剧作家作品。戏剧这一外来文学品种已经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生根发芽。
五四时期,戏剧作为一种“舶来品”,还处于探索阶段。1907成立的春柳社,是最早的现代戏剧团体。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胡适等人开始了他们最初的戏剧尝试。最早公开发表的戏剧剧本是2009年3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胡适《终身大事》。再后来,田汉的早期剧作《在咖啡店的一夜》和《一夜捕虎》出现,洪深的早期剧作《赵炎之王》,丁西林的早期剧作《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等等。这些早期的尝试从外国戏剧形式中吸收了很多,虽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但在艺术上仍然比较生硬,未能让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完全接受。
第二个十年,戏剧文学开始走向成熟。这尤其得益于曹禺的剧作。30年代写了《雷雨》、《日出》、《原野》,40年代初写了《北京人》,并成功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话剧。这些戏剧真正奠定了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基础,使戏剧这一新的文学样式在中国生根发芽。这一时期,洪深、田汉等人的剧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和田汉的《名牌之死》都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剧作。中国现代剧作家也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