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信息,学长学姐们,帮帮忙!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以及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分散在云南大部分地区。傣族人通常喜欢生活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他们大多生活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和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区。西双版纳有景洪坝、勐海坝、勐遮坝、勐龙坝、韩猛坝,德宏有勐焕坝(芒市)、勐那坝(盈江)、勐卯坝(瑞丽)、蒙蒂坝(梁河)、勐湾坝(龙川)。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为654.38+26万。傣族历史悠久,与壮、侗、水、布依、占地、毛南族、仡佬族等关系密切。,属于壮侗语系。都是百越民族的后裔。它具有相同的次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征,在语言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缅甸的掸族(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泰国的主体民族、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代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傣族(傣族和掸族)的总人口超过6000万。傣族人大多自称“傣”、“太”,他被称为“山”、“阿撒”。

傣族的主要节日是傣族日历新年泼水节,夏季安珠节(闭幕节)和夏季安珠节(开幕节)。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公历4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堆沙、泼水、扔沙袋、赛龙舟、燃放火花和歌舞狂欢。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在傣族历的六月举行,是最大的节日,傣语称为“桑干毕麦”。届时将拜佛,并大摆宴席招待僧人、亲友,以泼水互贺。现在,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日的主要内容,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闭幕节

“关门”在傣语里叫“入坳”,意思是佛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持续3个月,始于每年傣族历9月15日(农历七月中旬)。相传每年傣历九月,佛随母赴西天讲经,三个月后再返人世。有一次,正当佛陀要去西方讲他的月经期,几千个佛教徒到乡下去传教,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了他们的生产。人们怨声载道,对佛教徒非常不满。佛陀得知此事后,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当佛陀去西天讲经时,所有的佛教徒都被召集在一起,规定在这三个月内不准去任何地方,只能忏悔以赎罪。因此,人们称之为“关门日”。

开门节

“开门节”又称“楚瓦”,是我国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信仰小乘佛教的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源于古代佛教雨季生活的习惯,类似于中原佛教的复辟。时间是傣历十二月十五(农历九月中旬左右)。开幕日象征着过去三个月的雨季已经结束,也意味着从“闭幕日”开始,男女之间的婚姻禁忌已经解除。从现在开始,青年男女可以开始自由恋爱,也可以举行婚礼。这一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前往佛寺拜佛,供奉食物、鲜花、蜡条和钱币。祭祀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文化集会,庆祝闭馆日以来的斋戒结束。主要内容包括燃放火花和上升,点燃灯笼,唱歌和跳舞。年轻人还会在村子周围跳鸟、动物、鱼和昆虫形状的灯笼。此时,正值水稻收割完毕,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编辑这个国家禁忌

禁忌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头垢面进入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在门外脱鞋,往里轻走。不能坐在壁炉上方或跨过壁炉,不能进入主人的内室,也不能坐在门槛上;壁炉上的三脚架不能动,火不能蹬;不要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要用衣服当枕头,也不要坐在枕头上;晾衣服时,上衣要在高处晾,裤子和裙子要在低处晾;进入佛寺要脱鞋,避免触摸小和尚的头部、佛像、长矛、横幅等佛教圣物。不能随意大声说话。

编辑这个民族饮食

日常饮食习俗

大部分傣族人都有两餐相食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傣族的主食是粳米,西双版纳傣族的主食是糯米。通常是立即食用[chūng]。人们认为粳米、糯米只有立即食用才能失去原有的色、香,所以不吃隔夜饭或很少吃,习惯用手捏米。农民工经常在野外用餐,他们可以用香蕉叶或大米,加上盐、辣椒、酸肉、烤鸡、米楠(在傣语中是酱的意思)和青松来吃饭。所有的菜和小吃都以酸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野酸果;我喜欢吃酸菜干,它的制作方法是将蔬菜晒干,然后放入水中煮沸,加入木瓜汁使味道变酸,然后晒干保存。吃的时候放一点炒菜或者放在汤里。这种酸菜有些地方的傣族人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人之所以经常吃酸菜,是因为他们经常吃不容易消化的糯米食物,酸的食物有助于消化。日常肉类是猪牛鸡鸭,不吃或少吃羊肉。生活在大陆的傣族人喜欢吃狗肉,擅长烤鸡、烧鸡,对鱼、虾、蟹、螺、苔等水产品十分喜爱。用苔藓吃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人吃的青苔是春天河里岩石上的青苔,最好是深绿色的。钓上来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签穿上备用。做菜的时候,厚的用油炸,薄的用火烤。酥脆后碾入碗中,再倒入烧开的油,再加盐搅拌,汤圆或腊肉蘸食,鲜美无比。烹饪鱼,多以酸鱼或烤香茅鱼为主,此外还有做鱼排馕(即烤鱼加香菜等调料捣碎)、鱼冻、烤鱼、白酱鳝鱼等。吃螃蟹的时候,一般是连壳带肉剁成蟹酱做饭。傣族人称这种蟹酱为“蟹南米布”。苦瓜是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日常蔬菜。除了苦瓜,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所以傣味里也有一种苦味。有代表性的苦菜是用牛胆等食材烹制的牛皮和凉菜的混合菜。

昆虫专业

傣族地区湿热,昆虫种类繁多。以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吃的昆虫有蝉、竹虫、大久保、鳖、蚁卵等。捕蝉是在夏天。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翅被露水浸湿,飞不起来。女人们赶紧把蝉摘到竹篮里,放在锅里烤成酱。蝉酱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的药用功能。傣族人普遍喜欢吃蚁卵,他们经常吃一种在树上筑巢的黄色蚂蚁。取蚁卵时,先把蚂蚁赶走,再取卵。蚂蚁卵大小不一,有的绿豆大,有的米粒小。它们又白又亮,洗干净晾干,和鸡蛋一起煎。它们很好吃,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着吃。生吃的时候做成酱,熟了和鸡蛋一起炒。常用的酸味水果和苦瓜。

特殊饮料

傣族人嗜酒,但酒精度不高。是他们自己酿的,味道很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人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饮用时,只在火上炒至焦烂,冲泡后略饮。嚼着槟榔,混着烟草和石灰,一天到晚。因为长期咀嚼,嘴唇牙齿发黑,口液如血,让人觉得很美。烧陶业比较发达,食具多为女性烧制。

礼仪和饮食习俗

宗教饮食习惯傣族人普遍信仰南传佛教,很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泼水节是傣族每年六月举行的最大的节日。届时将供奉佛教徒,并宴请僧人、亲友,以泼水互贺。泼水节期间,除了酒和蔬菜,还有许多傣味小吃。如果有一种糍粑,是用糯米和糖馅做成的圆饼,外面裹上抹了蜡油的芭蕉叶,可以用火烤,也可以油炸蘸蜂蜜。切丝是将米粉用水搅拌成颗粒,蒸熟,捣碎成球,卷成又薄又大的圆饼,冷却后叠放,吃的时候放在碗里焯一下,撒上各种调料。泼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做成的,用红糖蒸熟,裹上一层炸豆面,再裹上芭蕉叶作为犒劳。还有用油炸糯米泥做的锅巴。比较重要的节日是收节(傣历七月15)和开节(傣历六月65438+二月15),都是流传到南方的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和金平的傣族人庆祝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其内容和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相同。典型的食物有狗肉汤锅、干猪肉、咸蛋和干鳗鱼。西双版纳的傣族,家家都要帮忙盖房子,全村都要帮忙。新房竣工,要恭喜新房。小伙子先上楼,提着牛头,唱着祝福歌,成熟的男人提着箱子,已婚的女人拿着被褥,姑娘们依次提着食物。然后,他们在壁炉上支起三脚架,摆上桌子,摆酒备菜,唱歌祝贺新房落成,村民们也给主人送去一些吉祥的礼物。“抓黄鸡”是西双版纳青年男女通过吃谣言来寻求爱情的一种方式,即姑娘把扒鸡拿到集市上卖。如果买家是女生的情人,女生会主动拿出凳子让他坐在旁边。通过交谈,如果双方相爱,两人会抱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倾吐感情;如果买家不是女孩的情人,女孩会加倍要价;再比如“喝点酒”。一男一女订婚,男方拿起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客人散了,男的由三个男的陪着,女的和她的三个女的陪着,摆了一桌。“吃点酒”就是吃三道菜:第一道是辣的;第二种方式是多放盐;第三道菜应该有甜食。它意味着热情、深沉和甜蜜。婚礼当天,婚礼会在双方家里举行,大多是先在女方家里举行。婚宴上,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包括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和各种菜肴。酒席前,新郎新娘要做一个绑礼,即婚礼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膀,两根白线分别绑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老人把糯米捏成三角形蘸上盐,放在壁炉上一个三脚架的顶点上,让它燃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着爱情坚如铁。元江大坪乡的新娘进门后要和新郎坐在板凳上,吃糯米拌四个蛋,喝两杯酒;沅江边的傣家新娘进门,男方给每位送别者4块肉,4根排骨,4个丸子,4块酥肉,然后吃晚饭。祭祀饮食习俗傣族人还崇拜本村的社神。傣族人称之为“去拉曼”,又称“皮曼”,是一种保护者。他们一年崇拜两次。播种前,他们祈求丰收,秋收后,他们感恩。他们集体杀死一头牛或一头猪。每个家庭都准备贡品,并把它们送到供奉社会神灵的房间。看完祭祀词,大家吃饭。俱乐部的新成员应该向社会之神提供鸡肉、葡萄酒和熏肉条。在勐海等地,宰牛吃鱼牛皮的习俗依然存在。西方版的一个部落神,有些祭品一定是黑牛和白猪。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沅江上的傣族人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人都会宰杀红牛,宰杀前会用白灰涂满,并在上面铺上红绿两色的布。在同一个月里,为了保护牲畜的安全,猪会被献祭给“天地”。在傣族中,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烹饪时还存在一些禁忌,如:先从根部烧柴火;不要越过火坑;不能随便在壁炉上移动三脚架之类的。典型食物傣味冷热咸菜有典型的菜肴和小吃。如:椰子砂锅鸡、炒芝麻酥、牛肉皮、酸肉、烤鱼、泡椒牛头等。

编辑这一段民族服装

女装

傣族传统服饰

傣族妇女的服装是丰富多彩的,美丽的。一般来说,傣族妇女身材苗条,清纯美丽,婀娜多姿,所以有“金孔雀”之称。她们不仅漂亮,而且善于打扮,用独特的服饰把自己打扮得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短袖和裙子,以充分展示她们苗条的身材。上面穿白色或猩红色内衣,外面是紧身上衣,圆领窄袖,胸大胸对,还有粉色、浅黄、浅绿、白色、天蓝色等多种颜色。现在大多用乔其纱、丝绸、涤纶等材料缝制。窄袖上衣紧紧裹住手臂,几乎没有缝隙。很多人也喜欢用肉色的材料缝制。不仔细看,是看不出袖子的。前后裙刚好齐腰,紧紧裹住你的身体,短袖衬衫和裙子用一条银色的带子系住,裙子长及脚踝。腰部纤细小巧,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服装充分展示了妇女的胸、腰、臀之美。另外,所用的面料柔软光亮,无论走路还是做事都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现代女装既保持了傣族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汉族的风格。傣族的传统上衣和裙子仍然受到妇女的青睐。他们穿的外套袖子很细长,只能让一只胳膊穿过。衬衫又紧又窄,只有齐腰长,刚好搭在裙子的银色腰带上,多为浅色。天冷的时候,穿上各种五颜六色的毛衣和西装。老女人用白毛巾裹住她们的头。中年妇女留着长发,盘在头顶,用各种围巾围着,年轻女孩也用围巾裹着头。女生和女青年都扎辫子,发型和内地一样。只有在节日里,女孩们才会把头发稍微向左扎,并用发夹和花来装饰。年轻女子卷头发时,头发不够长,就在上面放一只袜子,增加头发长度,卷成发髻。女士喜欢带手镯、戒指、耳环、项链等。这些物件可以用金、银、玉装饰,也可以用仿制品。女婴出生没几天,父母就用消过毒的针扎耳朵,准备戴耳环。对于女性来说,银腰带更是不可或缺。腰带上装饰着孔雀、荷花等各种图案。女人认为银带越宽越漂亮。“童帕”还是很受欢迎的,不过多是中年女性使用,很多女生都换了皮包。

男装

傣族男子一般穿无领双排扣或大排扣小袖衫、长袖长裤,以白布、蓝布或绉布为头,有的戴花呢帽,显得潇洒。傣族人,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背一个用棉线织成的单肩包(筒手帕)。挎包色彩鲜艳,款式简单,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花草树木或几何图形,生动逼真。每个图案都包含特定的内容,如:红色和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预示好运;大象图案象征着丰收和美好的生活,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男女老少都喜欢赤脚穿拖鞋。

傣族民居

傣族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意识形态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典雅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棕榈屋,以及典雅浓郁的佛寺建筑。

坝区住宅建筑

在依水而居的河谷坝区,由于高温、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的影响,傣族民居建筑以“干篱”(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为桩、地板、墙壁,屋顶以茅草、瓦片覆盖。上面一层住人,下面一层用来养牲畜,堆放农具和东西。整个建筑空间高大,以竹子或木材作为墙壁和地板,有助于保持房间的干燥和凉爽。如今,随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加强,一些地方开始用混凝土砖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仍保留着“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顶的形状,所以仍习惯称之为“竹楼”。在竹楼四周宽阔的庭院里,种植果树或挖掘小鱼塘,既能遮阳遮阳,又能充当无人看守的天然绿色“栅栏”。外围随便放的竹栅栏不是为了防人,只是为了防牲畜闯入。

山地住宅

在气候变化大的傣族地区,平坝少山多,依山傍水而居,取而代之的是厚实结实的平顶土棕榈屋。土账房是土木结构,一般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食物杂物,牲畜另建。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起到了防热、降温、防寒、保暖的独特作用。土木工程夯实的平顶有五到十寸厚,夏夜可以在平顶乘凉,秋收可以在平顶翻粮,有效利用了空间。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多坡平瓦建筑为主。它由一个大雄宝殿、一个僧舍和一个鼓室组成,中间有一座佛教寺院、一座佛经建筑和一座佛塔。正殿外观一般为单檐或双檐屋顶,或悬顶、多边形或锯齿形双檐屋顶。一两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三层的单面坡、三面坡、五面坡。斜坡的数量与佛寺的等级有关。屋顶按纵向分为两段、三段或五段,中间最高,使巨大雄伟的屋顶呈现出优美的起伏曲线。

傣族人都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也很普遍,如崇拜神、鬼、农业、狩猎、灵物等。

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四月(相当于傣族历的五月)举行,通常持续三至四天。第一天是“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称之为“万朵商函”,意为送旧。这个时候,人们要收拾屋子,打扫卫生,准备年夜饭和节日期间的各种活动。第二天叫做“生气日”,意思是“空虚日”。按照习俗,这一天既不是前一年,也不是后一年,所以是“空日”;第三天叫做“麦帕亚万马”。据说这是已故的Maipaya的灵魂带着新的日历回到地球的日子。人们习惯把这一天作为天王的到来,也就是傣历的元旦。泼水节

泼水节起源于印度,是古代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来被佛教吸收。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作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了数百年。在泼水节的流传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本民族的神话传说相结合,赋予了泼水节更加神奇的意义和民族色彩。至今,傣族人民中还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神话:在古代,傣族地区有一个恶魔。他作恶多端,滥用职权,弄得庄稼歉收,人民不安,人民不幸福。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却在很多方面无法应对。后来,魔鬼娶了七个平民为妻。看到他们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女孩们决心找到摧毁魔鬼的方法。聪明的七姑娘从魔鬼的话中发现了他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只有魔鬼自己的头发才能杀死他。一天晚上,魔鬼酩酊大醉睡着了。女孩们勇敢地从他的头上扯下一根头发,紧紧地绑在他的脖子上。果然,魔鬼的头立刻掉了下来。但是头一着地,地上就起火了。眼看要酿成大祸,姑娘们立刻把头接了过来,火灭了,魔鬼也跟着消失了。为了防止大火复燃,危害人民,姐妹们决定轮流捧着魔鬼的头,每年都要换一次。每年换人的时候,人们都会用头冲女孩,为的是洗去她的鲜血和成人的疲惫。后来,为了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傣族人民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而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去过云南的人都知道傣族著名的泼水节,但关于它的起源有两个传说。西双版纳和德宏的传说都来源于“七公主杀火魔”的故事,但丽江花坪一带的傣族泼水节的故事独树一帜。这里的傣族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据说很久以前,金沙江边的阿呆村住在密林深处。因为森林着火了,村民们有被大火吞噬的危险。一个叫李良的阿呆人,为了保护村子,冲出防火网,从金沙江中挑了一桶桶河水来浇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扑灭,村民们得救了。李良因疲劳而汗流浃背。村民们叫清水来为李良解渴,但是喝了九十九桶水也不能解渴。后来,李良跳入河中,变成一条龙,沿河而去。有人说他已经变成了一棵大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傣族人都要打扫每一户人家,撒上松叶,沿着选定的河流或水井,搭一个半里长的绿树绿棚。棚子里铺着厚厚的松针,两边放着装满水的水缸。中午,当太阳在顶部时,每个人都走到棚子下,互相喷洒松枝,以表达他们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愿。这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节日——泼水节。另外,据说诸葛亮曾经来过这里,教傣族人洗澡、盖高楼、种植物等。,所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大家都会互相泼水表示祝福。

泼水节的祝福

在“迈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会采花采叶到佛寺祭祀,并带来洁净的水“为佛洗澡”——为佛像迎尘。“浴佛”结束后,开始集体互泼水。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溅得人人落花流水。“泼,戴家人狂”,“泼湿,乐一生”!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浪花在空中绽放,人们尽情地泼洒,大声地笑着,高兴极了,浑身湿透,兴致很高。

泼水节的爱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爱情和培养幸福的美好时光。在泼水节期间,傣族的未婚青年男女喜欢玩“丢包”的游戏。女孩手里精心制作的花包是爱的信物。丢包那天,女生们费尽心思打扮一番,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男生相隔三四十步,开始互相扔花包。如果小伙子接不到姑娘扔过来的花袋,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花插在姑娘的头发上。如果女生接不到小伙子扔过来的包,他就得把花放在小伙子胸前,于是他逐渐选中了对方,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此开始...

泼水节活动

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活动之一,通常在泼水节“麦帕亚晚马”的第三天举行。那天,人们穿着节日的服装聚集在澜沧江和瑞丽河畔观看龙舟比赛。江面上泊着一身绿色的龙舟,船上坐着几十个精瘦的水手。一声令下,整装待发的龙舟箭一般向前飞去。顿时,整条河鼓声、锣声、号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声声对应。这里的节日气氛达到了高潮。《让它上去》《让它上去》是泼水节的另一个保留节目。高盛是傣族人制作的一种烟火。竹竿底部装有火药等配料,放在用竹子做成的高架子上,用电线连接,经常在夜间燃放。提升时,点燃导火索使火药燃烧,会产生强大的推力,把竹子像火箭一样推上天空。竹子冒出白烟,发出飕飕的尖啸,同时在空中放射出绚烂的烟花,宛如花朵,耀眼而奇妙。地面上,欢呼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议论声、赞叹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泼水节舞蹈

傣族能歌善舞,泼水节少不了舞蹈。大型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村里的广场上参加群舞。象脚舞温暖、稳重、潇洒。跳舞的人围成一个圈,用锰锣和象鼓跳舞,一边跳舞一边欢呼“我,我”或者“水,水”!孔雀舞优美、飘逸、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趣味和美感的再创造中,体现了傣族儿童的审美旨趣。也有很多舞者放纵自己的即兴创作。有的边唱歌边跳舞,有的甚至边跳舞边喝酒。他们疯狂奔放,跳了几天几夜也不累。

戴婚礼

傣族的婚礼被民间称为“金债”,意为婚宴。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日”到“闭日”(傣历12月15日之后,次年9月15日之前),婚礼的主要内容是新郎新娘的祝福和绑弦。婚礼将在新娘家举行。到时候会杀猪杀鸡(有的人还杀牛),还会举办丰盛的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和本村村民。婚礼当天,在新娘的厅堂里支起一张“毛欢”(直译为灵魂桌),摆一三张桌子,铺上芭蕉叶,摆一对煮熟的公母鸡,用芭蕉叶填满的糯米,米酒,盐棒,盐,香蕉,红布,白布,白线。雄鸡和雌鸡都需要用芭蕉叶做成的叶帽盖上,傣语叫“索雷洞”。准备好婚礼后,新娘的女朋友要陪着新娘梳洗一番,等待新郎上门。新郎也在家洗漱更衣,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在新娘的竹楼上举行了婚礼。仪式开始时,主持婚礼的妻子坐在“毛欢”后面的中间位置,长辈们围坐在桌子周围,一对夫妇以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持婚礼的妻子跪着,周围都是亲戚朋友。坐在“毛欢”前面的人伸出右手,放在桌子上,听着婚礼仪式。婚礼上摘下遮住食物的叶帽,先祝福新郎新娘:“今天是美好吉祥的一天,现在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你们两个恩爱成婚,金凤和桐凤成婚,日子会幸福美好。希望孩子生孩子,也希望你生女儿。祝你幸福,不离不弃。”。婚礼结束后,新郎新娘各抓一团糯米放在桌上,蘸点米酒、盐、煮盐、车前草,放在桌上。主礼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绕在新郎新娘的肩膀上,并将白线的两端放在“毛欢”上,以示新人的心系在一起。然后拿两根白线分别绕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辈还拿了两股白线,分别绑在新郎新娘的手上。他们一边系着线,一边念着一些愿望。绑完线,婚礼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娘和新郎向客人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