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亭在康熙朝和雍正朝以不同的方式死去。二月河的目的是什么?
魏东亭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也有一个历史原型,主要指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曹寅16岁时,作为栾义伟的侍卫入宫。出宫后先后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在曹寅府,显示了他的信任。这些与小说中魏东亭的经历非常相似。可见《二月河》在塑造魏东亭这个人物时,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曹寅的形象。因此,魏东亭的结局基本上和曹寅一样,只是病死了。
然而,在《康熙大帝》第四卷中,魏东亭在胤禛收回该部债务之前去世。当时的情节是康熙调查索额图与朱三王子勾结旧案,召魏东亭入京细说。结果,年老体弱的魏东亭死在了路上。
雍正帝《九王夺嫡》第一卷,改为胤禛追讨本部债务。魏东亭因多次接待康熙南巡,花费巨大,欠部里很多钱,无力偿还,又顾虑太多,病情加重,去世了。
这两部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康熙大帝》第四卷和《雍正帝》第一卷高度重合,都是康熙晚年诸侯争权夺利的故事。但《康熙大帝》毕竟是以康熙为主,要注意与前面情节的一致性,讲朱三太子旧案。雍正帝则以胤禛为主角。为了加强戏剧冲突,表现雍正追讨债务的不易,魏东亭死得“晚”了一段时间,这让胤禛当时的处境更加艰难。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编剧刘和平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戏剧冲突,逼迫魏东亭自杀,更符合主题。由于魏东亭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所以它是否与历史不符并不重要。改变死亡方式是无害的。这种适应完全可以接受。
但是康熙王朝的改编一塌糊涂。编剧朱苏进犯了很多历史常识上的错误,比如《我小庄》,一个活人死后谈谥号的例子。他对魏东亭的改编是荒谬的。
比如,居然让康熙贬魏东亭为太蓬知府!他居然说台湾省嘉澎湖是一个县!实际上康熙收回台湾省后马上就成立了台湾府,辖十二郡,不包括澎湖。清末升级为台湾省行省。这是什么彭志县?
而的结局却远非大局,说康熙封他为伊太子!更不用说魏东亭是一个汉族人。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以来,再也没有一个活着的异姓国王。是什么让他成为王子?更可笑的是,康熙和魏东亭躺在一张长沙发上说:“我们就像两条守护大清王朝的老狗”。康熙和魏东亭被称为二狗?然后魏东亭看了康熙的圣旨,莫名其妙的死了。如果他不死,我都不知道剧情会怎么发展下去。你想让他成为摄政王吗?
最后,朱苏进的历史剧绝对是历史爱好者的灾难,比如新三国,比如朱元璋,还有各种扯淡的台词...不懂历史的你可能觉得一般,但是真正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就受不了了。我读得懂,但我当时年纪小,读得不多...
我依稀记得一个情节。
朱三的假太子杨其龙在南京做好了准备,打算炮轰康熙。
而索香·索托图托人以王子和第四王子胤禛的名义送礼物给魏东亭和一位密友。
至于安排,我没提。这只不过是索厄图·杨其龙的一个幌子。好像是魏东亭抓了杨其龙,杨其龙愿意死,但是他没有告诉我们这是需求图安排的。
这是魏东亭为索图图打掩护,这是一个非常恶劣的欺骗,但是康熙皇帝没有说清楚。
你越是不说清楚,魏东亭和他的朋友们就越害怕。“两个人的身体真的比这个差。”
好像没多久就病死了。
《康熙王朝》魏东亭抱着康熙睡着了,说了一些体己话。魏东亭说毕颜是突然去世的。康熙以为他睡着了。第二天,康熙在朝廷宣布了继承人,圣旨开启,康熙也升天成仙。
所以!清朝康熙年间,君主和臣民睡在一起不超过十个小时,相继死去。
看起来很浪漫。相比雍正王朝的步步踏实,雍正王朝更胜一筹。
而“雍正朝”,因为催贷,魏东亭羞愤而自杀。
这样看来,还是雍正时期的魏东亭,更符合二月河的含义。
过了好几天,我突然品味到了提问者的意思。
它似乎在问:为什么二月河创造了两个如此不同的结局?
记得在评论康熙和雍正的时候,有人问二月河怎么看这两部剧。
二月河对雍正王朝表示满意——他参与编剧。
而且不评论康熙王朝。他说自己根本没有参与剧组,不方便表态。
这也应该是一种态度。
康熙的编剧比雍正差十个街区。作为二月河清帝三部曲的铁扇,康熙的编剧也只是小学水平。后来才知道新三国也是他编剧,他也夸,水平真差!雍正的编剧真的很强!大明1546也是他的编剧,是个有脑子的人。朱苏进只是在胡闹!
对于这个bug,二月河是背不起的,因为他写的两部原著小说里,魏东亭都是病死的,并没有所谓的被吓死上吊。
也就是说,《二月河》中魏东亭的设定没有问题,但在两个系列中,经过两个不同作家的修改,魏东亭的结局形成了巨大的偏差。
至于两者为何如此不同?其实这个问题没必要解释太多。两个不同的剧组只会根据两个不同的拍摄方向和剧情需要来设定魏东亭的结局。如果某剧组先设定了一个角色的结局,那么编剧以后在其他影视作品中是否很难保持同样的结局?久而久之,剧情和结局越来越雷同,那你拍什么呢?
事实上,在这两部作品中,虽然魏东亭的结局大相径庭,但这两个人在剧中的角色却是一模一样的:他只是不断地将剧情推向更高的层次,他并不是中心主角,所以不需要主导故事的进程,只需要在某个故事环节充当垫脚石。
无论是康熙朝还是雍正朝,魏东亭的人事设计其实都有一个* * *相似之处,那就是他在康熙小时候当过班都,早年为官时更受康熙重用。虽然魏东亭在真实历史中并不存在,但他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虚构人物。但这个虚拟人物还有一个历史原型,那就是曹雪芹的祖先曹寅。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两个魏东亭的不同作用就可以理解了。甚至在两个魏东亭不同的故事环节中,你甚至可以发现一些相似之处。
雍正追讨国库所欠债务时,魏东亭老人曾透露了一个惊人的内幕:他确实借了几十万两银子,但这笔钱他基本没花在自己身上。他是代替康熙借的钱。
你什么意思?也就是康熙早年的某个时候,他想享受奢华,但是作为一代皇帝,大规模建设的浪费会受到朝野的诟病,甚至影响到清朝的动荡。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干脏活的人站出来。正是在这个节点上,魏东亭脱颖而出。他以个人名义借了一大笔钱,后来却花在了康熙身上。
相当于康熙享受生活,魏东亭背负债务。当然,知道内情的康熙也从来没有打算追回这笔债务,所以这笔债务一直处于拖欠状态。但多年以后,随着清朝国库的紧张,摸清账目、追回欠款的工作必须马上提上日程。魏东亭,总认为他不用还钱,会被夹在中间,最终自杀。毕竟他没办法揭露康熙的缺点。
康熙年间,虽然魏东亭在剧本中度过了那个艰难的时期,但这个故事也保留了下来。康熙南巡南京,魏东亭提前花了几百万银子建了一座宫殿供他休息享乐。康熙知道他用的是什么钱,但既然宫里的使用权给了自己,就不需要追究这1.2亿银子的来源。后来南方的钱Ku紧张,康熙又大笔一挥,让魏东亭卖宫,赚来的钱存入当地的钱Ku。
事实上,他们彼此都明白,因为这笔钱原本是从南方的钱那里来的,现在只不过是转回来而已。
因为《康熙王朝》剧本设定中没有追讨国库债务的情节,魏东亭在这个节点上不用去接盒饭,他的生命只能延长一段时间。就在这之后,康熙收复了台湾省,于是魏东亭只好按照剧本去台湾省当了一个成年知县。在故事的结尾,为了制造悬念,已经退休回家的魏东亭看了看康熙留下的遗产。说完“没想到”,我真的去拿盒饭了!
其实20多年前看过这部作品的人还能记得,在最后一集之后,很多观众质疑魏东亭的结局是不是有点莫名其妙。而康熙留下的圣旨里写的是什么?当时编剧也解释: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只是留了点悬念!
只是因为我想留下一些悬念,魏东亭领取盒饭的时间不断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