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啥意思啊?
“牺牲”原指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牛、羊、猪三牲齐全叫“太牢”,只有牛和猪叫“少牢”。在远古和愚昧时代,不仅动物、植物、衣物等可以成为祭品,活生生的人也经常被宰杀或殉葬成为祭品而“牺牲”。
“牺牲”后来引申为为正义目的或顾全大局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或献出自己生命的行为,其死“重于泰山”。但是在后面加上一个“品”字,意境和格调就完全不一样了。“牺牲品”就是沦为蝼蚁、草芥,其死“轻如鸿毛”。中国的成语中诸如“杀鸡骇猴”、“丢卒保车”,就是这种“牺牲品”文化的一种体现。
纵观古今中外的今天和昨天,无论是政治、军事领域,还是经济、外交领域,作为争斗或博弈的附带效应,总是不乏“牺牲品”,就是这种残酷斗争的表征。只不过,有的是血溅五步,有的是身败名裂,有的是国破家亡,但是,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有的“牺牲品”是平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改朝换代战争,还是当今此起彼伏的反恐战争,最大的“牺牲品”就是老百姓,他们被挤压在争斗双方中间,视同鱼肉。在恐怖主义肆虐的地区,平民既遭武装分子的蹂躏,也受反恐行动的“误伤”。比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6年阿富汗平民伤亡人数创新高,接近115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儿童。
有的“牺牲品”是高官。有些高官身处博弈的漩涡中心,或者本身就是参与博弈的“选手”之一,但由于各种因素,最终却沦为双方博弈的“牺牲品”。比如近日被迫辞职的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迈克尔·弗林,则可能是美国内政治博弈或美俄关系缓和的“牺牲品”。还有媒体曝出斯诺登有可能被引渡回美国,若真如此,他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
有的“牺牲品”是地区或国家。一些地区或国家,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夹在大国之间,处于“风暴眼”,如果“站错队”或者一着不慎,也极有可能沦为“牺牲品。”比如,处于中东反恐中心的叙利亚,处于北约与俄罗斯斗争前沿的乌克兰,国家动荡,民不聊生,还面临着被分裂的危险。还有专家评论指出,我国台湾地区如果不清醒、不自重,胆敢“玩火”,则有可能成为亚太博弈的“牺牲品”。菲律宾自杜特尔特任职总统后,可谓审时度势,及时从“一边倒”的战略中抽身,从而避免成为南海博弈的“牺牲品”。
谁也不想沦为“牺牲品”。究其原因,有些柔弱难处,形势使然,那是“命”。有些得意忘形、权益熏心,不慎或被迫成为“弃子”,那就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