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圣书评2
以汪曾祺的家乡——苏北水乡为背景,小说中使用的许多常用词、方言表达、俚语表达、口语化的句子,使苏北的风土人情跃然眼前,令读者如痴如醉:“此地繁忙的工作就是栽苗、赶高田水、挖遍草地,再割稻子、大闹天宫。”光着脚,踩着湿滑的泥巴在冷浸,——嘿,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颗红紫紫的菱角。”“扫草、抹平、驾高高、打场”都是苏北人常用的口头语,使语言更加活泼优美。
汪曾祺的小说除了借用苏北人常用的口语表达外,还插入了一些当地的民间乡愁。比如他舅舅带明海去投安寺的时候,遇到一个集市:“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局、肉铺都挂着猪,一头驴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卖肉。
当然还有赵家庄邻里互助的民俗:“?二三十里的人都来邀请她:阿姨,好日子十六。你什么时候去?——“十五,我一大早就来!“当然可以!”——“肯定!肯定!”作者汪曾祺以散文的笔调,细致的笔触,描绘了苏北的乡土气息。
汪曾祺小说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散文文化”,《取环》是汪曾祺“散文文化小说”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松散而简洁,结构似乎是串联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文字也简洁优雅。
诫的语言简洁,用词简洁内敛,使用了很多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唇齿留香。汪曾祺自己力推“语言即内容”,“写作语言要经过精心的锤炼和打磨”。比如在描述菱角寺的样子时:“入口处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座假山,几盆花,三个小房间。”短短的几句话,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涝庵“一花一世界”的大局。
在描述英子和英子的长相时,也使用了短语排列的句法:“两个女儿长得像她妈妈。眼睛看起来特别像,白眼睛鸭蛋是绿色的,黑眼睛棋子是黑色的,平静的时候像清水,闪光的时候像星星。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是滑的,衣服是挣的。”使用了短语和隐喻,隐喻大多是常见的、视觉感知的物体,使得英子和英子“天然雕琢”的少女形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些经过锤炼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但都是作者思考的精髓。
今天我已经积累了一万多字,这是我日复一日坚持工作的20天,我在暗自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