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怎么写好推理小说?短篇故事。越详细越好!
案文/第1段
感谢《推理史》的主编水杉杉先生,让我可以系统地谈谈推理小说的创作心得。事实上,以作者浅薄的写作经验,很难说服大众去谈论如此深刻的话题,所以我只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和体会。欢迎指正。
关于短篇推理小说的招数,由于短篇小说字数不多,在叙述上一定不能太泛,所以在招数的选择、立意、运用上都有一些独特的要求。
第一,特技模式的选择
1,悬疑还是解谜?这是一个问题。
是注重悬疑还是解谜,这是推理小说作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是,虽然悬疑和解谜是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但诡计本身的悬疑必须放在短篇小说的重要位置。
短篇小说的字数一般在两万字以内。在这样一个词的范围内,单纯用逻辑的招数似乎太难了。如果强行使用,可能会导致文章进展过快,甚至让小说虎头蛇尾。
另一方面,短篇小说的局限性也要求我们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心。在这样的条件下,悬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作者在短篇小说中还是可以用一个解谜的招数,但最好有悬念作为辅助。
2.悬念的替代品——幽默故事、谋杀小说等等。
如果你觉得制造悬念太辛苦,可以尝试其他特殊的方式,比如穿插幽默的气氛,写谋杀小说(一般是以罪犯的视角来描写)等等。
在此,笔者需要澄清一点:或许很多读者或作家认为,写强调悬疑或另辟蹊径的谋杀小说,会让推理小说失去原有的特色。作者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案例是以解谜为前提的,但在这个前提下尝试多种创作方法也并非不可取。短篇小说的特点,让读者在创作推理小说时走多种多样的路径更有吸引力,也会让文章更有趣。作者不否认解谜。作者在介绍中篇小说的创作方法时,会突出解谜的重要性。
第二,戏法的构思
对于推理小说初学者来说,推理小说的核心——诡计的构思是个大问题,作者在最初创作时也曾被它困了很久。现在我只介绍一些基本做法给大家分享:
1,多看推理小说,多总结,多模仿,多思考。
这是基础的基础,是推理小说创作之初不可忽视的一步。我觉得作者不需要多解释了。
2.新手创作小说要避免设计太有挑战性的招数。
对于推理小说初学者来说,不要试图“一口吃个大胖子”。一开始就制造大招,容易让自己遭受难以想象的挫折。需要较高创作经验的招数,如密室杀人、复杂的不在场证明、历史推理等。如果你不能完全确定,最好不要参与最初的创建。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希区柯克的悬疑获奖小说和隐晦小说是新手可以尝试的第一招。其实作者是从创作这两部小说开始的(笑)。悬疑小说相比招数,靠剧情和结局取胜,所以这类小说容易讨好读者,即使案件本身不够严谨,读者也不会过分追求。密码小说主观性强,容易构思;另一方面,由于密码本身的特性,诡计的设定较少受到作案情节和时间的限制,所以作者在创作中不必有太多负担,只需发挥抽象思维即可。
3.策划三步曲:想象场景,发散思维,优化细节。
想象场景,即为案件编造一个场合(包括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发散思维,即根据设想的场景,综合运用时间和空间的特点进行想象和联想,从而构思出与设想场景一致的招数;优化细节,即在构思好的一般招数的轮廓上,对预设场景进行修改,包括修改时空、增删人物等。,这样才能让场景更适合戏法。
这个解释太抽象了。让我们以它为例:
第一步:闭上眼睛,随意想象一个特殊的场景,可以是隐藏在群山中的古宅,也可以是路灯;可能是秋风扫落叶,也可能是春风吹又高。对场景的想象力没有要求,关键在于下面的发散思维。现在假设我们想象一个类似于绫辻行人小说《钟堂幽灵》中的场景:一个别墅,里面有上百个不同的钟表,可以同时设置四个当事人,一个死者,三个嫌疑人。
第二步:根据场景的显著特征进行联想。关联步骤可以如下执行:
有上百种钟表的别墅——钟表——时间——死者死亡时间——不在场证明——通过更换钟表混淆死亡时间,为自己制造不在场证明。
您还可以进行以下关联:
拥有上百种时钟的别墅——时钟——时间——数字——密码——别墅主人利用时钟留下的信息,暗示自己埋藏在某地的遗产。
第三步:修改设定的场景,使之与构思的戏法相匹配。如果是上述第一种关联模式,您可以进行以下更改:
1,挂几百种钟不是一个钟楼那么简单,还能达到混淆时间的目的,因为如果钟太多,而且每只钟的时间都不一样,很容易让读者怀疑钟所标注时间的可信度。
2.别墅的主人或管家是伪造时钟时间制造不在场证明最方便的主体,所以为了防止凶手被读者猜中,可以增加嫌疑人数。
如果是第二种关联模式,可以进行以下修改:
1.因为是继承斗争,死者与嫌疑人的关系必须具体说明。死者可以设定为别墅的主人,嫌疑人全部设定为死者的儿子。
2.如果密码信息是时钟留下的,因为密码必须是固定的数字,所以必须对时钟进行特殊设置:比如有的手表不走,时间固定在某一点,固定的时间本身就可以构成密码;您还可以设置一些手表,让它们在每天设定的特定时间响铃。
这样,经过以上三步,一招基本形成了。这三步是作者构思招数最常用的方法,推理小说新手可以试试。
第三,招数的运用
1,不要太复杂。
人物太多,人际关系复杂,事件众多,时间混乱,都是复杂招数的表现。虽然作者有着出色的写作技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读者因复杂的招数而“受罪”,但在短篇小说中,复杂的招数或多或少会影响小说的审美。记住,像横沟正史大师这样善于描写复杂家庭和人际关系的招数,大多适合小说。
如果对招数的处理不可避免地涉及太多的事件、时间和人物,作者有一个好办法可以防止读者厌烦:在小说中加入一个侦探对事件的总结。比如案件发生后,侦探展开调查,发现了A、B、C、D、e五条线索,这五条线索相互穿插,容易让人混淆,所以作者可以这样写:
“XXX侦探坐在办公桌前,直勾勾地盯着桌上的空白笔记本,脑子里却不停地回放着今天调查的各种线索。良久,XXX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对事件的总结:
某月某日,某人做了某件事,有线索A为证。
某月某日,某人做了某件事,有线索B为证。
某月某日,某人做了某件事,有线索C为证。
某月某日,某人做了某事,由线索d证明。
某一天,有人做了某件事,有线索E为证。"
如果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有效防止读者对线索产生迷茫感。另一方面,以如此明确的方式披露小说中的线索,也是坚持推理小说公平竞争原则的一种表现。
2、几个简单的防骗方法。
对于推理小说作家来说,尤其是新手,在揭露真相之前,小说的猫腻已经被读者发现,这让作者非常苦恼。尤其是当招数本身并不太“惊艳”的时候,读者更是难以提前识破其中的猫腻。作者有几个创作推理小说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下:
(1)自提卡
所谓自提,就是作者主动揭秘的招数。比如,在猜测凶手的诡计时,如果作者对凶手真面目的悬念不够自信,可以在小说前半部分以旁观者的身份揭露凶手的真面目,这样读者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在案件本身的流向上,这样小说本身的缺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
(2)“红鲱鱼”的设置
“红鲱鱼”一般指无用的线索。如果在推理小说中,对破案明显无效的信息被反复提及,读者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和误导,被抓的可能性自然会降低。但是,请注意,使用“红鲱鱼”要注意一个“度”。在短篇小说中,如果“红鲱鱼”加得太多,文章就会拖沓,读者会觉得上当。
(3)多个答案
多个答案的精妙之处在于“一波三折”。很明显,已经得出了一个看似正确的答案,但在小说的后续部分,又将其推翻,做出了新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读者一开始就猜出了真相,读者的内心也会被连载的答案所震撼。另一方面,如果这种方法处理得当,招数本身的单调会被后续的推理分析所掩盖,读者会乐此不疲地阅读两遍甚至更多。
多重回答的关键点是作者在连续回答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推理的严谨性,否则会影响一篇文章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