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能活多少年..体重多少

①动物名。哺乳纲,长鼻目 ,象科。通称象,是世界最大的陆栖动物,主要外部特征为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具缠卷的功能,是象自卫和取食的有力工具。长鼻目仅有象科1科***2属2种,即亚洲象和非洲象。亚洲象历史上曾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现分布范围已缩小,主要产于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也有小的野生种群。非洲象则广泛分布于整个非洲大陆。

象肩高约2米,体重3~7吨。头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圆柱,支持巨大身体,膝关节不能自由屈曲。鼻长几与体长相等,呈圆筒状,伸屈自如;鼻孔开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状突起,能拣拾细物。上颌具1对发达门齿,终生生长,非洲象门齿可长达3.3米,亚洲象雌性长牙不外露;上、下颌每侧均具 6个颊齿,自前向后依次生长,具高齿冠,结构复杂。每足5趾,但第1、第5趾发育不全。被毛稀疏,体色浅灰褐色。雄象睾丸隐于腹腔内;雌象前腿后有2个乳头,妊娠期长达 600多天,一般每胎1仔。非洲象长鼻末端有2个指状突起,亚洲象仅具1个;非洲象耳大,体型较大,亚洲象耳小,身体较小,体重较轻。

象栖息于多种生境,尤喜丛林、草原和河谷地带。群居,雄兽偶有独栖。以植物为食,食量极大,每日食量225千克以上。寿命约80年。一些象已被人类驯养,视为家畜,可供骑乘或服劳役。象牙一直被作为名贵的雕刻材料,价格昂贵,故象遭到大肆滥捕,数量急剧下降。

现代象是从始祖象进化而来。据化石发现,始新世的始祖象仅吻部较长,体亦小。由始祖象次第演变成现代象。

非洲象

分布于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

非洲象生活在从海平面至海拔5000米的热带森林、丛林和草原地带,它是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群居,要由一只雄象率领,日行性,无定居。以野草、树叶、树皮、嫩枝等为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约22个月,每产1仔,13-14岁性成熟,寿命60-70年。北京动物园1954年开始饲养展出。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非洲象是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它的体长6-7.5米尾长1-1.3米,肩高3-4米,体重5-7.5吨。最高纪录为一只雄性,体全长10.67米,前足围1.8米,体重11.75吨。最大的象牙纪录为长350厘米,重约107千克。

亚洲象

学名:Elephas maximus

英文名:Indian elephant

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南部。国外见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亚洲象(又名大象)生活于热带森林、丛林或草原地带。群居,由一只雌象率领,无固定栖地,日行性。嗅、听觉灵敏,视觉较差,炎热时喜水浴。晨昏觅食,以野草、树叶、竹叶、野果等为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20-22个月,每产1仔,9-12岁性成熟,寿命60-70年。北京动物园1951年饲养展出,1964年繁殖成功。

为中国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长鼻目曾有6科,其中5科已灭绝,仅余象科1科2属2种动物。本目动物特征一如其名,鼻子长,鼻端生有指状突,能捡拾细小物品。 象科包括2属2种动物,即亚洲象和非洲象。象是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它的嗅觉和听觉发达,视觉较差。长鼻起着胳膊和手指的作用,能摄取水与食物送入口中。巨大的耳廓不仅帮助谛听,也有散热功能。雄性(非洲象雌雄均有)的长獠牙是特化的上颌门齿。亚洲象前肢5指,后肢4趾,非洲象前肢肢3趾。

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由雌象做首领,每天活动的时间,行动路线,觅食地点,栖息场所等均听雌象指挥。而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有时几个象群聚集起来,结成上百只大群。

俄罗斯彼尔姆市动物园一头名为“忠尼”的大象18日迎来了自己40岁的生日,从而成为世界上由动物园或马戏团豢养的最长寿的大象。

在哺乳动物中,最长寿的动物是大象,据说它能活六十到七十岁。当然野生场合和人工饲养是不同的,前者的寿命短些。据记载,哥拉帕格斯群岛的长寿象能活一百八十到二百岁。

出自百度百科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giant panda

食肉目大熊猫科的一个单属单种。体型较大,外形似熊,头较圆像猫,因而得名。因其毛色黑白相间,主要栖息于竹林中,俗称花熊和竹熊。中国特产。

大熊猫体长1.2~1.5米,体重 50~80 千克,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8米,体重近200千克;体毛以白色为主, 但四肢与肩胛部有连片的黑色毛区,眼区有形似眼镜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为黑色。

大熊猫是一个孑遗物种。曾有活化石之称。关于大熊猫的分类位置。有人认为它和熊类更接近。有人把它和原归入浣熊科的小熊猫合在一起,建立熊猫科。最近从中国禄丰古猿地点发现的原始大熊猫化石表明,它还是和熊科的关系更接近。现多数学者赞成建立单属种的熊猫科。熊猫科现生种局限于东洋界的北部,最早的化石发现于全北界的上上新统。在更新世中期最繁盛,其化石遍及中国秦岭和长江以南诸省,在陕西北部、山西、北京等地也有零星发现。

现代大熊猫的典型栖息环境特点是山高、谷深、树高 、竹密。茂密的竹林既是它们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后代的场所。大熊猫虽属食肉目,却喜素食,偶尔亦吃动物,但主要食物为少数几种细小的箭竹类的笋和较青嫩的茎、叶。虎、豹等天敌无法钻进茂密的箭竹丛追猎,而它们却能在其中穿行自如;偶遇豺群围袭,还能迅速爬上竹林中高大的乔木,隐身于枝杈间,此刻,其黑白花纹还可起到保护色作用。大熊猫在形态构造上,以及生态和生理上都有不少与这种独特生存环境相关的适应特点。譬如,裂齿退化,臼齿咀嚼面变宽,适于压咬和嚼碎竹杆;竹类较难消化,而且大熊猫的消化器官同所有食肉兽一样,肠道短,盲肠不发达,咀嚼和消化食物都比较粗糙,因此它们每日食量很大,取食频繁 ,当它们在竹丛中穿行时,常边走,边吃,边排泄。

大熊猫既怕酷热、又畏严寒,冬季不蛰眠,一年四季活动,有随气温变化进行垂直迁移习性。夏秋季节多在中山带以上活动,而在冬春时节则向低山区积雪较少的向阳山坡或溪边转移。常到河溪边喝水,饮水量很大,冬春季节常把肚子喝得很胀而行动蹒跚。大熊猫性温驯,不怕人,行动缓慢,能泅水,善爬树,有剥树皮行为。

野生大熊猫多在春末夏初发情交配,此时可听到它们特有的低沉的求偶叫声。晚秋产仔,每胎产1~2仔。初生幼仔很小,仅 100 克左右, 不睁眼, 体裸露无毛,死亡率高达30% ~ 50% 。幼兽生长发育较慢,半年后始能独立取食 。6 ~ 8岁性成熟 ,由于发情期持续时间短,多数只有 10天左右,常因雌雄发情不同步而不能配育。自然寿命约25~30年。

现代大熊猫是残存分布的濒危物种,其数量稀少,只有几十个互不相连的斑点状分布区,估计总数仅有几千只,而且每逢其栖息地竹类因自然开花而大面积枯死时,都有大批大熊猫死亡,其分布点也随之减少。其濒临绝灭的主要内因是其器官结构功能较原始,感觉迟钝,繁殖存活能力低下 ,以及较多依赖特化的外界生存条件,应变能力很差等;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开发则是致使其濒危的重要外因。

大熊猫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从1965年以来,先后在四川省平武、 南坪、青川、北川、汶川、宝兴 、马边、美姑,甘肃省文县和武都,陕西省佛坪等县建立了十几个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还在卧龙和白水江两个自然保护区中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和研究基地。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大熊猫相继成功。70年代以来又取得人工授精繁殖和低温贮存大熊猫精液的成功经验。

泰和鸡

又称“乌骨鸡”、“武山鸡”、“丝毛鸡”,原产江西泰和。其遍体白毛如雪,反卷,呈丝状。归纳其外貌特征,有“十全”之称,即红冠(红或紫色复冠)、缨头(毛冠)、绿耳、胡子、五爪、毛脚、丝毛、乌皮、乌骨和乌肉。眼、喙、 、趾、内脏及脂肪为乌黑色。体小,公鸡体重1~1.25千克,母鸡0.75千克。年产蛋约80个,蛋壳米褐色。即可食用,又可观赏,还可供药用,有美容、抗衰老、抗癌的功效。

浦东鸡

原产上海黄浦江以东地区。单冠直立,胸阔体大,黄嘴、黄脚。母鸡羽毛黄或麻栗色。公鸡胸红或杂黑色,背黄或红,翼金黄或黑,尾黑,多有 羽。公鸡体重约4千克,母鸡3千克左右。其肉质肥嫩,年产蛋约一百二十个,壳黄褐色。狼山鸡中国著名蛋肉兼用鸡品种之一,原产江苏如东、南通一带,以南通南部的狼山命名。羽毛黑色,亦有白色的。多为单冠。颈部挺立,尾羽高耸,背成“U"字形。胸部发达,体高腿长,多有 羽。公鸡体重约3千克,母鸡2~2.5千克。行动活泼,善觅食。年产蛋一百五十个以上,壳褐色。

萧山鸡

原产浙江萧山、绍兴一带。公鸡羽毛红或黄,母鸡多黄色,喙和脚这黄色。体形较大,近于肉用型,肉质佳。公鸡体重约3千克,母鸡2千克。成熟较晚,就巢性极强。年产蛋一百个左右,蛋重约55克,壳多浅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