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眠之花
《不眠花》是日本著名新感觉派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散文。
作者孤独的孤儿经历造成了他孤僻、内向、病态的气质。这种“孤儿天性”自然会让他更多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悲哀。正是这种生活经历造就了他的悲剧人格,这种悲剧人格在他晚年愈发凸显。这种源于“为思考而哀悼”的“孤儿情结”,使得他对人们感受到的无限美好和有限美好的思考始终带有一种悲哀的色彩。
主要内容
凌晨在酒店醒来,发现晚上的海棠花依然盛开,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美的思考。说明作家后期的散文创作继承了日本文学“哀物”和“雅”的传统,达到了禅意、哲理美和哀物的高度统一。
《不眠花》是一篇只有一千多字的短文。但就是这样一部短小的作品,通过含蓄的表达和跳跃性的语言,将川端康成对美学的感悟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刻画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深刻阐述了作者对生命之美的感受。
?个人无法从社会获得太多的情感体验,所以会感到孤独,更容易走进自然,感受到更多来自自然的美好。川端康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从人类社会逃到了大自然,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作家对自然界一朵花的联想,发出了“要活下去”的呐喊背后的深意——花没有睡,人却睡了。一朵花的开与落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的离开意味着再也见不到对方。就像中国有句古话说的,“花开会再来,人也不会再年轻”。相对于自然界万物的生机和循环,人类的生命太脆弱了。正如画家雷诺阿所说:只要有一点进步,就离死亡更近了。多惨啊。康成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个事实,他更明白人应该跳出悲观的现实,模仿自然,从自然的永生中寻求力量。所以康成在谈艺术和绘画时,认为绘画之美不如自然之美。绘画有时会给人一种虚假的美感,而这种美的真谛在于对自然的深刻把握。
“凌晨4点盯着海棠花,我觉得很美。它盛开着,包含着一种忧伤的美。”这种悲凉的美,就是文章潜在的写作基调。自然美所蕴含的生命力是作者追求和感悟的最高境界。这是川端康成在《不眠花》中透露的信息。
?《不眠之花》的独特语言特征
跳跃是《花不眠》的语言特色。总的来说,散文与诗性语言相比,叙事性更强,注重句子前后的关照。《不眠之花》用的是散文句,但是句与句之间的语义衔接不好,句与句之间经常出现“断层”,比如:“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对自己说:活下去!”在这里似乎很难找到“花之美”与“活着”之间的语义联系,但正是因为这种表面上的不相干,人们才深入其中反复琢磨,从而发现其中的无限含义:一朵花的美丽是短暂的,它的绽放是孤独的、寂寞的,但它依然昼夜不停地绽放,哪怕意味着要凋零;这种用生命铸造的美好感动了我,让我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叙述
《不眠之花》在叙述上并不直白,而是充满跌宕起伏,这使得这部推理散文并不乏味。“美是相遇和亲近的结果”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以不眠之花引发的人生感悟开始:大自然是无限的,但人们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但后来我写了“一朵花很美”,我“想活下去”。下面一段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然后我又转回来继续讨论“美是相遇和亲近的结果”,然后我又写了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最后又回到了对美的感知的讨论。整个叙事离主旨若即若离,但不是主旨,但都与主旨相关,从侧面丰富了主旨。这种叙事方式一方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形式上给人一种曲折的美感。
另外,在一些细节上,作者的叙述也很有特色。比如第8段,本来打算写宗大的画的小狗很写实,和真的小狗惊人的相似,称赞宗大“高贵的写实精神”,但他并没有从宗大的画入手,而是从生活中的小狗入手:“看到一个小狗的小形象,我惊呆了。”这种叙事角度可以制造悬念,给人以陌生感,引起读者的兴趣。
另一个例子是第2段。失眠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与前者的“我很震惊”和后者的“我只是好像懂了”相冲突,说明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很多东西,其实并没有真正懂。“理解”是对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的体验,“美”存在于事物的意义之中。这种叙述往往形成一种张力,先给人一种无法回避的紧张感,同时激发读者探索答案的欲望。从独特的叙事风格的角度去体会文章的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