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笔下人物的一生
邓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环境落后,水旱灾害频繁。再加上封建军阀的压迫,农民没有生计,或外出逃亡,或铤而走险,土匪遍地。姚九岁那年,土匪闯进寨子,把姚家的房子和衣服都烧光了。从此,他随父母逃往邓县居住。在县城,我在私立学校读了一年多,然后去了教会办的高等小学读了三年。背了很多古文,写了文言文。闲暇时,我喜欢听艺术家们说施公案、龚澎案、三国演义等书。
1924小学毕业后,去信阳上中学。同年冬天,由于第二次直服战的爆发,学校提前放假。在回家的路上,他和他的二哥以及另外两个学生一起被李水沫的匪队当了“肉票”,轩被一个匪头当成了自己的儿子。这段在土匪中生活了大约100天的特殊经历,成为他后来的自传体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
四年多来,除了在樊城弘文书院学习的几个月,我基本上是休学在家。在此期间,我阅读了许多五四新文学作品和俄罗斯作家的一些小说,培养了我对新文学的兴趣,增强了我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不满。家庭的不温暖和社会的黑暗形成了姚的叛逆性格。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我曾两次在进步军中当兵。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出路,所以滋生了压抑和感伤的情绪。1929年夏,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同时以“雪迹”为笔名在《河南日报》副刊发表《两座孤坟》等作品。这些小说写了下层工人被封建势力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表现出鲜明的民主倾向。入学后不久,我参加进步活动,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看了清代朴学、古史辨派和郭沫若等唯物史观派的一些代表作,立志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或文学家。1931暑假,他被学校当局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从此结束了学生生活,在北平等地投稿、教书、编辑谋生。抗战爆发前夕,在《文学季刊》、《新小说》、《光明》、《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野祭》、《碉堡风波》、《生死路》、《选举纪事》等10多篇小说,展现了大陆农村黑暗混乱的现实和受压迫的一面。此外,他还编辑了《大陆文艺》和《今日》两种刊物,在《茫中》、《申报》发表了《杂感》,还发表了许多散文诗和文学论文。这些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具有敏锐的时代感。受文艺普及和流行语言讨论的影响,1936收集家乡口语,编成《南阳词汇》。
抗战爆发后,从北平迁至开封,与他人合办《暴风周刊》,任主编;前后也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和杂感。他还去徐州前线采访,然后写了一篇简化的报告文学《战地书信》。
1938年春,到武汉,不久加入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进步的抗日文化活动。在《自由中国》和《文学立场》发表短篇小说《白龙港》和《半车稻草》。第二年,《红灯记》的悲剧故事发表在《文学新闻》上。后两部在中国影响很大,被翻译成英文和俄文。《半车稻草》和后来的中篇小说《牛和胡萝卜》之所以受到文坛的关注,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用生动活泼的口语成功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农民的觉醒和变化。自1939开始,姚在鄂、皖、川等地游历期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篇小说的创作上,如《春暖花开的时候》、《军马情缘》、《新苗》、《团圆》等。这些作品大多是关于抗战初期青年知识分子从事抗日救国活动的,表现了青年一代高涨的救国热情,从侧面触及了国民党军政机构的黑暗腐败和地方封建势力的猖獗,揭示了抗战阵营内部的复杂斗争。笔法转向委婉细腻,语言更加活泼多样。但有些作品在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中用了过多的笔墨,淡化甚至弱化了表现时代的主题。在此期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文学论文,如《论当前的文学主题》、《论通俗文学》、《论文学反思》、《屈原的文学遗产》,其中一些论文以《小说是如何写的》的形式发表。此外还出版了《车站M》、《春天到前面》、《半车麦秸》等短篇小说集。
抗战胜利前后,姚转向故乡和童年题材,完成了自传体小说《长夜》,并撰写了《我的老奶奶》、《我奶奶的命运》、《大嫂》等一系列散文。《长夜》以豫西山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土匪队李水磨的传奇一生,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真实有力地揭示了许多农民在破产、饥饿的绝境中沦为盗贼的社会根源,也表明他们具有抵抗恶势力的巨大潜力。像《长夜》这样真实地描写绿林中人的性格和生活的小说,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本书被翻译成法文后,姚被授予马赛纪念奖章。从早年开始,他的小说就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气质:1929出版的《强儿》塑造了一个强烈的人物形象,三十年代中期的几部作品也多次写出一些豪放的人物形象。将一批“强人”形象送入新文学的人物画廊,探索和表现“强者之美”,是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姚还写了爱国科学家陆荣轩的传记和短篇小说《人性的复苏》。1948后,先后任教于高航农业学校和私立大夏大学。同时出版了《明初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著作,为他后来创作李自成准备了条件。
1951年,姚赴浙东参加土改。因为不懂当地语言,听不懂当地风俗,他有了回河南的想法。今年夏天,他回到郑州从事专业创作。65438年到0953年,因为中南作家协会的成立,他搬到了武汉。除了写过几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散文和杂感外,他的写作处于低迷期,仅在50年代中期发表过《儒林外史》、《现实主义讨论中的一个问题》等论文。1957被错误划为“极右”后,开始在逆境中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
姚,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因为家里穷,他只上了三年小学,初中一个学期都没上完。被土匪带走,在土匪里住了大概100天。这段经历成了他日后自传体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1924去了信阳一所教会中学。
1929年春,考入河南大学预科。次年,他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获释后,他被学校开除,离开河南去了北平。
1931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当局开除。此后,他刻苦学习,广泛阅读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他去北平投稿,以教书为生。曾在北平、天津、上海的《文学季刊》、《晨报》、《大公报》、《申报》等报刊发表多篇小说、散文和文学论文。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离开沦陷区北平,回到河南。
从65438年到0937年,他到了开封府,与季、、等创办了《暴风周刊》。
1938年春到达武汉,在1卷第3期发表著名短篇小说《半车麦秸》,描写农民在抗战大潮中的觉醒与成长。最显著的特点是生动的群众语言,这在当时的普通作品中并不多见,被认为是抗日文艺的杰作。
姚
1938年冬,赴湖北襄樊参加钱俊瑞、曹迪秋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65438-0939年,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重庆读书月刊》连载,胡生主编。它是最早的反映抗战生活的小说,人物形象鲜明,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朴实自然,细腻流畅。同时,他还创作了一部有影响的中篇小说《牛和胡萝卜》。
1943年初到重庆,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65438年至0945年赴四川三台,任东北大学副教授。
抗战胜利后赴上海,任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文学院长。这期间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半车稻草》、《M站》、中篇小说《牛不离不弃》、《重逢》、长篇小说《军马之恋》(千里金)、《新苗》、《春暖花开时》、《长夜》。他的小说多描写农民在战争中的变化和反抗斗争,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塑造了一批个性刚强大胆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朴实自然,语言生动。他使用北方农村口语,有助于文艺的普及..
1953移居武汉,职业作家。
1957被错划为右派。
1960被摘掉了“右派”的帽子。在逆境中,姚开始写他的代表作《李自成》,一部五卷本的历史小说。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以巨大的规模和气势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历史生活,再现了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人物性格鲜明,悲剧内涵深远。1卷出版于1963,被翻译成日文,获得日本文部省颁发的文化奖。第2卷出版于1976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1978后,当选为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81年65438+2月,七十岁加入中国* * *产党。
从65438年到0935年,姚在《北京晨报》和《天津大公报》发表短篇小说。1939年,他的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生主编的《重庆读书月刊》上连载。1943年初到重庆,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5年初受聘为四川三台东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夏天,他回到成都,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了长篇小说《长夜》。抗战胜利后赴上海,任私立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文学院长。其间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M站》《半车稻草》、中篇小说《牛不离不弃》《重逢》、长篇小说《军恋》《新苗》《春暖花开》《长夜》、散文集《如何写小说》、人物传记等。他研究明朝历史,出版过《明初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著作。1957年,他创作了代表作《李自成》,五卷本历史小说。1卷出版于1963,被翻译成日文,获得日本文部省颁发的文化奖。第2卷出版于1976获首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