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的起源
说起科幻小说的起源,它出现在中世纪晚期,几乎与科学革命同时,是对科学革命引发的文化碰撞的呼应。
因此,当我们谈到科幻小说的起源时,就不得不提到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可能发生在16世纪和17世纪之间。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第一次发表了论文《重球体的公转》。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太阳系的日心说。哥白尼在仔细观察天体运行轨迹后,大胆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行。
但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接受地球是宇宙中心的理论,其他天体都是围绕地球做圆形轨道运动,也就是地心说。毕竟在当时宗教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地心说符合当时人们的常识,也符合《圣经》中关于宇宙的记载。
因此,哥白尼的日心说宇宙观遭到了当时宗教领袖的强烈反对,但谁也没有料到,在与宗教信仰的斗争中,他的日心说宇宙观最终成为科学的根本理论,并对西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理论。此后,宇宙唯物主义的概念逐渐渗透到大众文化中。
另外两个重要人物使哥白尼的理论更加可信:开普勒和伽利略。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Kepler)在1609年得出结论,所有其他行星都是以椭圆方式绕太阳运行,而不是哥白尼模型中提到的圆形。然而,伽利略对日心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力学。他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宇宙,对太阳系做了更详细的陈述。
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发现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宇宙观,标志着一种新的宇宙观的正式确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和伽利略的力学在牛顿的著作中得到完美的继承。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用数学方程相对完美地描述了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力学关系。
不得不承认,巨大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天文学和力学上,在更多的领域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成就,包括光学、生物学、医学、医学等科学领域,挑战了古代权威的整个体系,将人们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宇宙存在的宗教观,即宇宙魔法观,转变为数学的、非魔法的科学观。
在这一点上,一个并非从根本上为人类创造的宇宙的发现,以及人类在其中的边缘地位,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突,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科幻小说给了人们缓解自身心理的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