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解析三个人物形象。
讲师:代表了一种说胡话,不切实际的人。
老何兵:他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代表了一种实事求是的人。
《石头记》是清代作家纪昀的一部文言小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寓言,表达了作者对学者等无知自以为是的人的嘲讽,也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的调查和探索。全文层次分明,围绕寻找石兽展开叙述,在戏剧情节中挖掘出人生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但读起来耐人寻味。
扩展数据写入背景:
晚年,从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嘉庆三年(1798),纪昀开始搜集有关狐鬼的民间故事,包括许多有关考证的文字,并整理撰写了《岳薇草堂笔记》。本文就是其中之一。
这篇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歌颂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讽了和尚的愚蠢,讽刺了儒道两家的自以为是。对人们的思考和认识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全文层次分明,写作结构以寻找石兽为主,在戏剧情节中挖掘人生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了几条船,沿河寻找石兽,当然找不到。
但是学者根据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推理是不正确的。他的理论可能会暂时说服人,但事实还是事实。如果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在地下挖掘,肯定找不到石兽。因为老河兵常年和河流打交道,对河流中水、石、泥沙的习性有了更细致的了解,所以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是往上游的。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往上游找,找到了石兽。
文末道出主题:“不过,是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可凭主观臆测判断!”像和尚道士这种“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作者对这种无知而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并指出了理解事物的方法和途径:我们不应该片面地理解它们,更不用说作出主观臆断,而应该全面而深入地调查和探索事物的特征。文章有道理,给人很深刻的启示。
这篇文章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蕴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说明世界上的事物虽然有相同的规律,但更特殊。事物的特殊性与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是分不开的,所以它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很多人生经历其实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这就是本文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