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关派有哪些贡献?
以楚剧大师关啸彬为代表,形成了关派艺术。1933年关啸彬在武汉的裁缝店、丝线铺当学徒,后来返乡务农,业余演唱灯戏。
1936年,关啸彬到汉口新市场楚剧戏班学艺,拜彭秀山为师。他不顾官姓族长反对,决心以唱戏为业,遂改名关啸彬。武汉沦陷后,他一度随章炳炎等人搭班到鄂城、应山、监利等县演出。
20世纪40年代初,关啸彬在汉口美成剧场演出,初露头角。后转至民乐戏园,红极一时。抗日战争胜利后,关啸彬参师沈云陔并同台献艺,艺术上更趋成熟。关啸彬的戏路宽,曾经塑造了许多古今的妇女形象。
关啸彬扮相俊秀,表演朴实,擅演悲剧人物。塑造的舞台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双玉蝉》剧中的曹芳儿、《百日缘》剧中的张七姐、《李三娘》剧中的李三娘、《荞麦馍赶寿》剧中的翠花女、《思凡》剧中的尼姑、《杜十娘》剧中的杜十娘和《三世仇》剧中的虎儿妈等。
关啸彬的嗓音因倒仓而声带嘶声,却能扬长避短,勤奋钻研,在继承前辈名旦李百川唱腔风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创立了别具一格的声腔流派。
关啸彬的唱腔字重腔轻、字正腔圆、风格浓郁、韵味醇厚,注重声腔语气的起伏和咬字力度的变化,没有过分的装饰。
关啸彬在《百日缘》、《双玉婵》、《荞麦馍赶寿》、《杜十娘》和现代戏《三世仇》等戏中演唱的女迓腔、仙腔、悲腔及悲迓腔深受群众欢迎,为众多的中青年楚剧演员学唱和继承,对楚剧的演唱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啸彬的扮相俊美、华贵、端凝,丽而不邪,而且他的嗓音甜润流利,擅演悲剧并以唱功见长,唱腔委婉动听,朴实大方,使人易懂爱听。
关啸彬的唱腔不仅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很注重唱情,讲究声腔的起伏和咬字力度的变化。在吸取李百川的咬字特点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形成了朴实无华,哀怨缠绵,如泣如诉的演唱风格。
关啸彬的代表剧目有《百日缘》、《送友》、《访友》、《双玉蝉》、《银屏公主》、《宝莲灯》、《秦香莲》、《杜十娘》、《荞麦馍赶寿》、《李三娘》、《思凡》及现代戏《三世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