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为什么叫皇帝为“陛下”?为何古代皇帝自称朕和寡人?
其实最早的时候,“朕”是第一人称的意思,在百姓群体中常见,不分贵贱,人人都可以用。直到秦始皇统一之后,开始规定只有皇帝可以用“朕”这个称呼,其它人使用就是僭越,而后这个传统也被一直沿用到清朝时期。
汉朝蔡邕在《独断卷上》有关于朕的解释:“朕,我也,古代尊卑***之,贵贱不嫌,则可同号之义也。”从如今的电视中也可以看出,“朕”称呼也只有帝王可以用,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也不会有平民擅自地自称为朕。“陛下”也是君王使用的称呼,秦以后只能皇帝可以使用,一般的王是不能用的。“陛”指的是宫殿台阶,东汉蔡邕的《独断》写道:群臣与天子言,因距离远,先呼立陛下。侧近臣与之言,由彼上达。陛下的称号由此而出。
平时看电视对“陛下”、“殿下”、“阁下”等称呼并不陌生。这些都是对身份尊贵的人的称呼,但既然是尊称,为什么叫“下”呢?自古以来,中国人都以“上”为尊,为什么“陛下”用了下呢?东汉大文学家蔡邕,也就是蔡文姬之父曾经解释说,皇帝派他的近臣拿着兵器站在宫殿的台阶下,以防不测。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的近臣。“寡”“孤”听起来都十分凄凉,甚至有点刻薄的意思,那为什么皇帝还自称这些呢?实际上,古人称呼讲究礼貌,称呼别人得用尊称,自称的话就要用谦称,称呼别人要德,自称就得不德,所以不难理解古代帝王为什么会用“孤”和“寡”称呼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