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伍兹谷奇迹的可行性
三国时期,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探魏。蜀将魏延多次向诸葛亮提出“出子午谷”的计划,诸葛亮都没有采纳。这在历史书和小说里都有描述。
史书是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舒舒·刘彭·廖立·刘维杨传》的《魏略》:
长安镇安西将军夏侯楙与南郑一行进行了座谈。他说:“我听说夏侯楙很少,我的丈夫也很胆小,但我没有计划。今天要耽误五千精兵,损失五千粮食。我们从褒出直走,顺着秦岭向东,中午往北,十号就能到达长安。我听说选举即将来临。它比东方多。“亮为今郡,最好是从道路上安全,你可以取陇右平,一切都会安全,所以没有必要耽搁。
《三国演义》对这件事的描述和《魏略》基本一致,可见罗贯中显然是以《魏略》为依据的。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第九十二回《赵子龙斩五将诸葛亮取三城》开头写道:
忽马报曰:“魏主曹睿遣魏国女婿夏侯楙,调关中众兵抗敌。”魏延出主意说:“夏侯楙是个能生育的孩子,他身体虚弱,没有计划。我愿领五精兵,取赞美之路出,沿秦岭之东,北为子午谷,不过十天可达长安。如果夏侯楙听到突然到来,他将放弃城市,并期待在横门帝阁。有的从东边来,丞相却能驱马从斜谷入。做到这一点,就能一举定居咸阳以西。”孔明笑着说,“这不是灵丹妙药。你欺负中原没有一个好人。如果有人说话,你会被山里的士兵拦截。不仅5000人会痛苦,你的精神也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从不可用。"魏延也说,"丞相的士兵从大路出发时,会尽全力在路上迎敌,但需要很长时间。他们什么时候到达中原?"诸葛亮说:"我从陇右走一条坦途,依法行军。何必担心!“所以我不需要魏延的计划。魏延不高兴了。
历史上魏延真的向诸葛亮提出过“出子午谷”的想法吗?据《魏略》看来,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也基本肯定了它的真实性,并因此指出诸葛亮只知道“要对”,不知道“出奇制胜”,所以谨小慎微,甚至错失良机。但我认为,对这件事的分析和评价,有两点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有一点就是,魏延奇怪的出兵子午谷的计划可信度有多大?陈寿以“善史”著称,对史料的选择相当严谨。不真实可靠的肯定不会被采纳,所以在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上,他一定会超过司马迁和后来的裴松之。比如魏延向诸葛亮建议让士兵离开子午谷。他在《三国志·舒舒·刘彭辽·刘莉·魏阳传》中并没有记载,而是这样表述的:“每次耽搁,都要招一万兵,在潼关以光明大道相见,如韩信的故事。亮但不准。长则明而怯,叹而恨己无穷。”这和“卫略”的表述类似,但还是有区别的。有分歧就有文章可做,有质疑就有质疑。
还有一点,历史不能假设。即使魏延提出的出兵子午谷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也就是说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否可行,是否优于诸葛亮“不如安取大路,可以平取陇右,无险则克”的进兵方针。虽有司马懿不知真假,“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不敢出其不意。如果我打,我会从子午谷小道拿下长安,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没有计划,但是他怕输,他不会冒险。但是,司马懿所说的,只是事后的想法。如果蜀汉将士兵送出子午谷的计划真的实施了,他可能得不到消息,也没有时间保护自己。而且从司马懿闪电战击败尚勇梦达的案例来看,司马懿在行军途中一定会识破魏延的计划。所以,没有子午谷,就不能把帽子戴在诸葛亮的头上。
退一步说,我们百分之百相信,魏延确实向诸葛亮提议过出兵子午谷。我想说的是诸葛亮想不到这个计划?诸葛亮才26岁,还在隆中对睡觉的时候,就有了《隆中对决》,其中就有曹魏的“兵分两路”的谋略:“天下有变,便命一将军将荆州之军转万、罗,将军引益州之民出秦川。”与子午谷和斜谷的方案相比,这种策略不大气,也更安全。另外,诸葛亮谨慎,但也不是无可奈何。他是一个思维精准,部署严谨的人。想不到这种几乎连外星人都能想到的招数。因为那个地方,发生了距离三国只有三四百年的汉高祖的故事,也就是韩信的“修一条铺好的路,偷偷过旧仓”的故事,这个故事会和双方大多数处于战争状态的将领联系在一起。既然想得到,就没有领养。正是因为这种策略胜算极低,风险极大,危险系数高。《魏略》曰:“亮为郡危,...所以没有必要推迟计划。”而《三国志》中,舒舒、刘彭、廖立、刘维、杨传只说“使之明而不准”,没有说为什么。
这个计划风险极大但收益极高,是典型的大胆策略。试图以5000精锐之兵突袭长安,然后一举吞并整个关中,实现“重返故都”的愿望,可谓勇气无比,风险极大。魏延奇袭子午谷的可行性
公元228年,经过多年的准备,蜀军计划对魏发动大规模进攻,以实现刘备的遗愿:消灭北方的曹贼,恢复汉朝!
这时在蜀军参谋本部,有两个军事计划:
一个是诸葛亮的计划:派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到关中地区,大军从檀岛取陇右,切断魏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进一步取关中、河西奠定基础。这样更安全。
另一个是魏延攻打关中的计划。历史上,诸葛亮最终采用了他的第一个方案。结果他虽然经历了五次北伐(如果算上姜维后来的就更多了),但收效甚微,姜维的赚的少,亏的多。
所以,我们就想知道,魏延的计划是什么?如果魏延的计划被采纳,历史会改变吗?
关于魏延奇袭子午谷的可行性,主要问题有:
魏延的计划到底是什么?
两个方案本身各有什么优缺点?
魏延计划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魏延的计划成功的几率有多大?
历史上类似战争案例对比。魏延攻打关中的计划主要有两个版本:
《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在南郑与群臣中,严曰:‘听说夏侯太祖年幼,吾夫亦胆小无谋。今天要耽误五千精兵,损失五千粮食。我们从褒出直走,顺着秦岭向东,中午往北,十号就能到达长安。毛文·闫妍来了。它比东方更涩。亮为这郡,不如从道路上稳妥,可取陇右平,一切皆安,不必耽搁。"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每有延露,必邀千军,而韩信故事,必示潼关,而不允。拖延常被称为光明为胆怯,叹息恨自己,无穷无尽。”
这两个版本前半部分大致相同,大致用一万多轻兵高速出子午谷,闪电战突袭关中,但不同的是后半部分:第一个版本是计划占领长安前线,诸葛亮主力从斜谷出来,目标是一举拿下咸阳以西的关中地区;第二个版本是夺取潼关天险,将魏军援军挡在关外,切断曹魏与潼关的内外联系,诸葛亮主力清剿驻扎关中的曹魏重兵集团,从而占领整个关中地区。
在此之前,大部分文章和资料都认为第一个版本是魏延的计划,其实不是,原因如下:
1,第一个军用版不合理,所以也广受诟病。因为按照第一个版本,魏延的计划即使完全成功,也只是控制了关中的西半部。从中原增援的魏军一到,必将在长安附近的平原地区与蜀军展开决战,这对善于在复杂地形作战的蜀军十分不利。
2.长安除潼关、武关外,无险可守。对于身经百战,实战经验丰富的魏延来说,蜀国的轻步兵与魏军以高速骑兵和重步兵为主的决战,结果会如何,还不清楚。
3.一旦关中地区成为战场,双方都无法依靠当地粮草供应,十万蜀军的粮草需要从汉中翻越秦岭才能供应。而魏军可以依靠渭河的水运从河东和中原补给,比较方便(当年曹操进攻关中马超韩遂集团靠的就是河东的粮草),所以蜀军不会长久;
3.魏延的本意是按照西汉韩信的模式来进行这场战役,应该是把包括潼关在内的整个关中都收入囊中。(这将在历史比较中讨论)
4.长安是西汉旧都,魏国都城之一,雍正国所在地。经过汉朝几代皇帝,包括董卓、李珏、钟繇等,长安城城墙周长80里,是众所周知的设防城市。就算魏延战败或者赶走魏守军占领长安,也已经是元气大伤了。他怎么能留着呢?
5.就算魏延攻下长安,也只能切断魏军在关中的退路,根本挡不住援军。他要想阻挡曹魏的中原大军,就必须控制潼关,这样才能完全获得整个关中的控制权。
所以魏延的第一版方案从军事角度来看是非常不合理的。魏延计划的第二个版本完全回避了这些问题。所以我认为《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的攻打关中的计划,才是魏延向诸葛亮提出的真正计划——第二版计划,更符合军事和历史规律。
计划是:偷袭关中——以轻步兵高速抵达长安,不攻长安迅速东进,从背后夺取潼关、武关等险地。诸葛亮主力兵团将出斜谷进攻关中各地,尽快与伍兹谷部队会合,固守潼关、武关等险地,以夺取整个关中、陇西,将敌挡在潼关之外。
所以我们下面说的魏延计划,指的是《三国魏延传》中记载的魏延计划的第二个版本。这两个计划是指诸葛亮计划和魏延计划。
战略上:
诸葛亮的计划是先夺取陇右,居高临下,以后再根据形势发展;魏延的计划是直接夺取关中,为汉朝复辟打下基础。
如果蜀国的战略目标是收复汉朝,那么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就是消灭中原的魏国。然后是统一中国的大业。
历史上中国是以关中为基础的周(西周)、秦、汉、隋、唐统一,而前秦是以关中为基础统一中国北方。没有以四川或陇右为基地统一中国或北方的人(其实进了四川就很难再发展了)。
陇右在人口、经济发展、对中原的威胁等方面都比不上关中地区,所以关中失陷对魏的打击更为严重。韩信秘密攻占关中就是很好的说明。
所以,为了实现复汉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魏延的计划相对积极激进,而诸葛亮的计划相对稳健被动。这也从历史现实中得到了证明。
战术上:
魏延的计划可以在短时间内速战速决,然后分散一部分兵力守住潼关、武关、蒲半津黄河渡口等险要之地,确保关中安全,防止魏军主力迅速增援。由于魏国陇右、河西地区兵力少而散,完全可以用步步为营的方法分割。还有一点,攻下汉室旧都长安,对以复兴汉室为终极目标的蜀军士气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对于国力衰弱、兵力不足的蜀国来说是相当理想的;
而诸葛亮的计划,由于路途遥远,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这样魏军就可以争取时间不断向关中重群增援军队。而且陇右的防守也不容易。除了正面的龙山关之外,北面还有高平迂回路线,南面还有武都,都有可能遭到魏军的攻击,这势必会陷入长期作战的被动局面,对于运输线较远的蜀军来说,绝不是一个好的战术选择。
冒险:
诸葛亮的计划似乎很有把握。这是一个安全可靠的计划。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从历史现实来看,诸葛亮所谓的完美计划,在228年至234年的五次北伐中,从来没有完全成功的希望。即使是最成功的第一次北伐,由于魏军主力曹真、张合、郭淮集团已经到达关中,即使马谡没有失守街亭,也会在陇右与魏军展开长期的拉锯战和消耗战。很明显,蜀军从汉中到陇右的运输线太长,支撑不了这么长时间的战斗。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和东汉肖伟一样——失去陇右。
看似冒险的魏延计划,虽然有风险,但一旦成功,可以依靠潼关、武关、蒲半津渡口的天险来保卫关中。此时关中将成为蜀军可靠的新补给基地,不再依靠陕南汉中基地翻越秦岭进行补给,蜀军最头疼的粮草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所以相比较而言,诸葛亮的计划即使成功,也没有最后胜利的希望,而魏延的计划一旦成功,可以说复辟汉朝的计划已经完成了一半。实现魏延计划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1,战术突然性。利用刘备死后五年,蜀国军队在北线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以及张飞、黄忠、马超等蜀国著名军事将领相继战死所造成的麻痹思想,充分准备了战役的秘密工作,以闪电战的方式发动突然袭击。
2.速度。隐蔽做好一切准备,高速入侵,在魏军援军到达前按计划抢下重要战略要点和险地,将魏军挡在关中之外;3.吴的合作。利用吴国的鲁迅、朱然、集团对下邳、合淝、襄阳等沿江重镇发动大举进攻(或与其共同策划),魏军战略机动兵力东移无暇顾及西,魏军难以在短时间内调动重兵进行有力反击;
4.诸葛亮出祁山之前,魏国关中地区防守力量不强,曹真和张合集团还在襄阳防守吴栋,可以保证蜀军突击队迅速达到战役目的,避免陷入相持或被魏守军击退;
5.蜀军集中了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强大的指挥力量。不要犹豫。一定要速战速决,一战成功,否则就没有这样的战斗机了。
那么,蜀军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吗?分析如下:
第三个和第五个条件,全靠蜀与结盟,我相信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1条件主要看蜀军本身。因为汉中的出口相对较少,很容易封锁信息,尤其是在战役准备的最后阶段,应该是可以保密的。魏延轻兵走过的子午谷人烟稀少,没有绕道。只要先派出便衣侦察队和特工进行清理,暗中封锁道路,就可以保证在部队离开子午谷之前,对手不会知道。
第二个条件主要靠蜀军自身,部分靠天助——不要下雨(要知道,曹真三路大军合围汉中的计划就是因为一场大雨泡汤的)。因为蜀军是以大规模的山地兵团为基础,所以在秦岭快速行军应该是它的基本功。一般情况下,按照计划要求快速行军是可能的;
第四个条件主要靠敌人,部分受战前蜀军烟幕的影响。但只要前面的条件(尤其是第一个)都完善了,魏军就不会觉察到蜀军的企图,更不用说会增兵或换将。如果完全满足以上五个条件,魏延的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诸葛亮可以选择在东线重兵压境的吴国集团进攻的时候发动这场战役,也可以像第五次北伐那样,在战前与吴国的鲁迅定下联合进攻的时间。这样一来,魏军在洛阳和许昌的战略机动兵团很可能会被调往东线。当蜀军在西线发动时,魏军机动兵团将需要掉头再次西进,魏军的时间将大大增加。
当时蜀军已经集中了近十万兵力参加这次进攻。再加上多年的物资准备和稳固的大后方,以及魏延、赵云、吴懿、高翔、王平,可以说曹魏的关中守军处于绝对优势。
按照魏延十年驻汉中的计划,蜀轻军通过子午谷到达长安需要10天。长安到潼关距离约130公里,为370李翰。按照司马懿击败梦达时八天1200李翰的行军速度,紧急行军的话平均每天可以走150李翰。这样一来,魏延团应该可以在三天左右到达潼关线。如果魏严俊在长安打三天(只要击退长安守军或把他们吓出来),到潼关不会超过八天,但魏军援军最早也要十几天才能到达(其中长安向洛阳报告三天,魏军1天商量对策,两天集中调动兵力,潼关到洛阳四到五天)。因为潼关当时在魏国内地,平时不会有什么守备部队,而且是在潼关后面偷袭,时间可以缩短。
而诸葛亮的主力也将可以在20天左右从顾颉转移到关中(应该是前军的轻装部队,没有完成攻城任务),还可以留下一部分部队,可能继续在陈仓、梅城、武功、长安等重要地方扎营。主力将迅速东进,在潼关与魏会合,然后分兵北进蒲半津渡口,南出武关,封锁另外两条进入关中的通道。至此,北攻关中的计划全部完成。
唯一剩下的问题是:长安的安微军有多少兵力,指挥官是谁,他们会坚守长安吗?
据魏延战前侦察,魏长安的统帅是安西将军夏侯楙:
《三国志·夏侯惇传》记载:“敦帝廉、子苏茂自为诸侯。当初,毛娶了他的妻子毛为妻,即清河公主。李茂是侍中、尚书、安溪、镇东将军,正在休假。”
《魏略》记载:“字林子,敦仲也。文帝与茂关系不太亲密,即位后以为安西将军在夏掌管关中地区。毛无兵家之策,而善于处世。”
《魏略》也记载:“亮在南郑与群臣议,延:闻夏侯太祖年幼,夫亦胆小无谋。.....毛文颜至,必乘船逃之。在长安,只有御史和京兆太守。"
由此可见,魏长安守将是皇帝的女婿,从未带兵打仗,厌恶军务,没有谋略。因为他在西线很安静,所以他被派到这里做官。这样的将军,一旦蜀军突然出现在长安城下,肯定是手忙脚乱,哪里能组织有效的防御和反击呢?从魏后来的反应也可以知道,魏得到诸葛亮从斜谷出来的声音,马上把长安的统帅换成了曹真。
魏军在长安有多少兵力?据《魏略》记载:“起初,蜀国只有刘备一国。准备死的时候,沉默几年,所以稍有准备;死讯透露,朝野皆惧,尤其陇右、岐山,故三郡应同时点灯。”
因为魏国根本没有料到蜀军会进攻,所以关陇地区的防守力量非常薄弱。基本上是各县的地方部队镇守城镇,但基本没有机动野战军。秦岭沿线关中重点是陈仓、梅城、武功、长安。如果前三镇各有1 ~ 2000人,长安有5000人,估计这条线只剩下1万人存活。但由于部署分散,难以反击蜀军的闪电战。此外,北方各郡还会有5000到1万的兵力,防备羌骑兵和其他各郡的侵扰。
所以在长安能用来反制魏严俊封顶的只有五六千人,这也是魏延敢以五千轻兵攻长安的原因。否则,如果长安的军兵力超过10000,恐怕魏延的累师就会在长安城下被吃光。
魏以主力击退长安守军,后留负粮五千人。他带领5000精锐部队东进夺取潼关等地,用当地百姓的粮食作为补给,短时间内不可能饿死。就这样,魏延计划顺利实现,关中归蜀,奠定了统一大业的基石。
其实这里最关键的还是长安的指挥官魏军。如果是曹真、张合、司马懿等人,他们不会留在城中,而是集中兵力出城,与魏保持距离,牵制魏延,也就是不打仗,不让他们顺利东进,也不让他们收集粮食,争取时间。
但是,夏侯茂不会有这样的能力,唯一的希望就是郭淮帮他指挥。即便如此,魏延还是有成功的可能,那就是牺牲负粮上行的部队,盯梢郭淮兵团,自己的精兵快速东进夺取潼关。
因此,我认为魏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有人担心魏军会在子午谷伏击,这是缺乏基本军事常识的担心:首先,蜀军的前提是保密,魏军不能提前伏击;子午谷极其陡峭,两边不是悬崖就是绝壁,不可能有大部队埋伏。
也有人认为子午谷在魏境内。实际上,从地图上看,子午谷在蜀国的一边,但离魏星县很近。魏延制定计划时,孟达并没有反对(后来司马懿还没来得及造反就到了城下),而魏邢俊一直在沈丹和沈懿兄弟手中。魏延在制定计划时当然不得不考虑这种情况。
还有人担心诸葛亮的军队20天内出不了斜谷。注意,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跑得那么慢,是因为他不需要着急,因为他和吴国约定了同时进攻,慢慢走,所以魏国才会重点进攻吴国。这也是军事常识问题。
还有人担心魏军会从新城和魏星县进攻汉中。可以说可能性不大。由于新城等地到汉中也是高山峡谷,道路险要,魏军很难在短时间内调集大部队,做好进攻准备——即使是在228年诸葛亮突然进攻岐山,三县响应,魏国形势危急,汉中空虚的情况下,魏军在这个方向也没有任何动静,更何况司马懿正率领四万多大军,刚刚在新城吞并了梦达。
魏延为什么要策划子午谷?我们知道斜谷比子午谷好走得多。那是因为只有子午谷才能突然出现在长安附近,先于长安部队到达潼关,因为子午谷是汉中到潼关的最短路径——魏延的计划是夺取潼关的天险。历史上汉中攻打关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魏延试图模仿韩信修建栈道的计划潜入。我们知道,这场战役的成功,使刘邦彻底占领了关中地区。依靠关中有利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刘邦打败了无敌霸主,统一了中国(当然也有很多因素)。
我们来做个对比分析:
1,实力对比
关中部队对汉中部队:
刘邦时期:汉军5万人(3万人带入汉中,2万人发展起来);关中三王5万(其中王勇张寒近3万,王赛司马欣、翟王东邑10000多一点)。实力对比是1到1。
三国时期:诸葛亮军队8-9万(魏延1万偷袭,诸葛亮军队7-8万);关中有10000魏军,北方郡兵总数约20000人。实力对比4.5对1。
(以上韩信兵力数字引自《中国战史》,三国兵力参考对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评论。)
2.突然性:
汉中在这两个时期都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其中刘邦主动做出的比较多,而三国时期自然形成。
3.遏制:
刘邦时,因为齐国田家反对项羽,使得项羽的军队被困山东,一时难以西进。再加上张亮麻痹信的作用,刘邦赢得了足够的时间占领关中。
三国时期,诸葛亮可以充分利用吴的力量,吸引魏军机动兵团到东线,但相比之下,魏军的援军会比项羽西进快很多。
4.战术:
韩信采取了不被敌人的症结所牵制的战术。集中主力打破封锁之敌后,除留一部分兵力围攻固守废弃丘陵城的张寒外,主力迅速东移至潼关、武关,完成了整个战略部署(当年8月离开陈仓,月底占领潼关,连兵也离开武关)。即使项羽很快西进,也不可能攻破关中。然后逐渐征服里面那些被围困的城堡:
3个月后,攻出陇西;半年后,攻拔北,擒张平。10个月后,废丘被攻占,随后整个关中地区被完全占领。这已经是刘邦从彭城大败回来之后了。
所以魏延的计划是向韩信学习。进入关中后,他并不急于占领长安等大镇,而是夺取潼关、武关,切断内外联系,然后回来慢慢收拾那些坚守的城镇。更有甚者,许多城镇眼见被切断包围,响应投降的也不在少数(比如诸葛亮出南安、天水、岐山安定县时)。我相信魏延的5000精兵应该可以攻破长安附近可能的阻击(也是5000人)。
5、后方的力量
诸葛亮是四川汉中的实际控制人,他已经统治多年。相比秦末的巴蜀,应该说他的经济实力更强,只会比刘邦更强。
相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时期的情况非常相似,只有两点不同:
1,项羽被齐王田蓉压住,不能很快脱身,韩信没有出兵夺取潼关;魏军机动兵团就在洛阳附近,很可能会迅速增援关中,所以魏延的计划必须夺取潼关才能阻止魏的援军。
2.韩信在关中面对的是类似的守备部队,于是韩信集中兵力在上面,然后计划胜利后向潼关、武关推进;诸葛亮的军队比魏冠中的守军强大得多。消灭魏军的这些零散守城不难,但时间比较关键,需要兵分多路。
诸葛梁军各方面都优于韩信军,唯一的缺点就是魏军的援军会比项羽快很多。因此,只要魏严俊能按计划完成夺取潼关等地的任务,这场战役就一定会成功。
仿佛是为了完成关门打狗的任务,魏延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把潼关的“门”关上,锁上;至于打狗的任务,诸葛亮的军队真的是爽到不行。
如果古代的例子不行,那我们就来个现代的例子:1950第二次抗美援朝战役中,志愿军38军担负着魏的任务(魏的任务多少有些战略性),就是突然秘密夺取敌人的后方三里、龙源里,切断敌人的退路,阻挡美军援军,打一场闭门抓贼的仗。随着38军的胜利,彭不禁称之为“军队万岁”。
其实如果这次战役真的成功了,估计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也会以这个经典的例子为标准。因此,根据上述史料和分析,我们可以认为:
1,魏延计划的中心是夺取潼关,然后占领整个关中地区,而不是夺取长安,占领咸阳以西地区。《三国志魏延传》记载的计划,符合基本军事规律。
2.魏延计划是蜀国以弱胜强,乃至一统中原(乃至全中国)的最佳计划;
3.魏延的计划当时成功希望很大,但风险不是很高;
4.魏延的计划,作为一战成功的计划,有一定的风险,但即使失败,也只是损失数万人,对诸葛亮主力兵团出没有损失,也不会危及蜀国的整体安全;
5.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根本没有完美的军事计划。为了完成光复汉朝的大业,这样的风险是值得冒的。更何况连诸葛亮称之为天衣无缝的取陇右平之计,最后不也是街亭一败,损失两万余人的结果吗?
我只想举两个关于子午谷梦幻计划的例子。第一,曹操北伐乌桓,奖赏了那些劝他不要这样做的人。请问:为什么?因为曹操的军队差点渴死在沙漠里。那么,突袭乌桓到底是对还是错?我想:如果再给曹操一次选择的机会,曹操肯定不会同意奇袭乌桓的。二:那是邓攻打成都。邓艾又黑又平,领兵时,又见一座大空寨。左右告曰:“前闻吴侯在日,曾引一千兵守此险关,后主弃之。”请问:邓攻打成都是对是错?如果诸葛亮还活着,或者刘禅或姜维不调动这1000名士兵,邓艾只会死。可见魏延只是赌长安无人看守。以魏延的武功和战略智慧,(刘备把汉中交给魏延而不是张飞看魏延的才能)成功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
这样的结论可能是诸葛亮的朋友们不高兴了,但不管诸葛亮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实施这个计划(性格谨慎,不会突然袭击,压制魏延),都不影响诸葛亮的伟大和智慧。(如果子牙和韩信复活,一定用这个方案。如果说难的话,比邓艾奇袭成都李靖和向平要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