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之子
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鹜的人。 ——波特莱尔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英雄?是否只有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人才算得上英雄? 事实上,雄壮的伟业总会在一群人的努力中做到,长路漫漫中的孤独感,恰恰才显得无名英雄的自我成就尤为艰难。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人生格局与气魄,恰恰,许世友之子许光做到了。
原本可以享受人生高光的他,终因父亲的嘱托与心中坚守的孝义,而选择留在地方,断送了自己在海军大好的前程。
有人为许光感到深深惋惜,可在笔者看来,和平年代, 真正的英雄恰恰应该在最平凡之处默默坚守, 有如波特莱尔所言,人生使命必达到心无旁骛的地步,如此,才会守护住心中的道义。
生前救济贫苦无数,死后追悼会简单至极,到底是怎样的信念,支持着许光走完平凡又卓越的一生? 本文笔者将带着你***同寻找答案。
许世友,我国大名鼎鼎的上将军。按道理说,作为他的长子——许光,应该会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以及一个光辉灿烂的人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许光自出生以来,父亲的“光“没沾到多少,反倒是受到了不少”连累“。
许光出生于1929年阳光明媚的夏天,但他的童年,却始终跑在躲避“雷暴“的路上。
他虽然是许世友和结发妻子朱锡明的长子,但他却从两岁开始,在最需要父亲的时候,永远没有来自父亲臂膀的保护, 直到17年后,他才再次见到父亲,也才正式有自己的大名 。
这么多年来,许光一直只有一个叫“黑伢”的小名,身边也只有母亲、奶奶和姑姑相依为命。在那个世道艰难,战乱四起的年代,家中只有老弱妇孺,可想而知有多艰难。 再加上许世友***产党人的身份,他们家也成为了国民党人的“眼中钉“。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杀,他们四处奔逃,许光就是在这种颠沛流离的险境中成长。
曾经有一次,他们为了能够在敌人的扫荡下存活下来,只好躲进一个隐蔽的山洞中,坚守三天两夜,才从虎口脱险。
幸运的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中长大的许光, 并没有因此记恨父亲,也更没有因此而“长歪”。 反而是多年的逃亡经历, 让他更加坚定地追随父亲的脚步,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 。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中, 年仅七岁的许光加入了儿童团 ,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为革命做奉献。
他是***产党人的儿子,他继承的不只是父亲的血脉,更是一位老党员钢铁般的革命意识,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许光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用自己的方式茁壮成长着。这么多年来, 虽然已经习惯了没有父亲的生活,但他对于父亲自然时刻想念,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父子相逢。
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家离人散已是常态,终生不复团圆也是十之八九。许世友自离开家乡后,多年来未曾有只言片语,许光一家人都已经不敢报太大希望,只是舍不得放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终于在一次他们遇到了许世友同乡王树声时,才再次得到关于许世友的消息 。
那是1948年,王树声调往鄂豫军区任司令员,许光的奶奶和姑姑还记得他,于是去找他打听许世友的消息。
王树声自然言无不尽,他告诉许光一家人,如今许世友已是山东军区司令员,不仅没死,而且过得很好。
在他的帮助下, 正值青春年华的许光,终于见到了自己阔别17年 ,活在奶奶和姑姑嘴里的父亲。从此, 叫了这么多年“黑伢”的他,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名—许光, 取自光明磊落、光宗耀祖之意。
找到父亲后,在父亲的影响下,许光走上了一条辛苦而辉煌的道路 。许世友问他对于未来有何规划,许光毫不犹豫地说道: “我想当兵!和父亲一样报效祖国!”
虎父无犬子,许光下定决心后,便为梦想全力以赴。 父亲告诉他,如今全国即将解放,新的未来即将开始,新中国将会需要更多的人才建设国家,因此,文化尤其重要。
许光也认为父亲的话非常有理,不论何时,知识都必不可少,于是他决定入校读书,打好基础,为更好的报效祖国而努力。
他是个行动派,说干就干。虽然才与父亲相逢不久,但他们都知道,以许光如今的年纪才开始学习已经有些晚了;所以学习一事宜早不宜迟, 很快他就直接进入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学习。
在学校中,他学习非常认真,深受老师的喜爱和好评。他的班主任李心田老师还以他为原型,创作了《闪闪的红星》一书, 这本书还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播出,火遍全国,剧中主角“潘冬子”也由此成名。
许光仍是不受任何影响,仍旧低调地学习、生活。 从速成班毕业后,他又进入了华东军政大学学习,之后又进入第一海军学校、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继续深造。
从许光选择深造院校来看,他仍未忘记自己当初“当兵、报效祖国”的理想,反而更加坚定和有方向。
他热爱海军事业,也有能力在部队中发光发热。 当时的许光是我们建国后,首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 ,从学校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北海舰队,在这里度过了他最“辉煌”的时光。
许光从不向战友们提起自己的将军父亲,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许世友的儿子,而应该受到优待,相反,他比大多数战士们,还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在北海舰队期间,他接受的是一线战斗部队最严苛的训练,从未叫过一声苦。
梦想,可以让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对于许光而言,当兵是他从小到大的梦想,海军更是他坚定前行的力量。所以,每天反复重复训练的日子对他来说,是享受其中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心中有光的人,不论在哪里,前路都是充满希望和活力,许光就是这一类人。
在他的海军生涯中,他万分认真的对待每一次训练、海防巡逻、演习等,才能在众多优秀战士当中脱颖而出, 且先后六次立功受奖 。
正是因为他的优异表现, 所以他很快就成为了北海舰队的副舰长,如果不出意外,他始终沿着这条道路走的话,前途将不可限量。
然而,人生往往充满意外和遗憾。
1975年,那将是许光一生中最大转折的一年,也是改变他命运的最重要的一年。 当时许光奶奶已是年迈多病,需要亲人照顾,她又不习惯城市生活,所以只能自己在老家独居。
许光的父亲看到母亲年纪渐老,仍念念不忘儿子、孙子,拖着老迈的身躯来往部队,心酸不已。
可叹他当时正值公务繁忙之际,想要回乡孝顺母亲却无法脱身。 思前想后,他决定“以子代父” , 让长子许光,代替他回乡奉养老母亲,照顾她安享晚年 。
在如往常一样的饭桌上,许世友突然看着许光略带无奈与恳求说道: “我这么多年亏欠了你的奶奶,如今她年事已高,我却无法脱身照顾,心中十分惦记她,你是家中长子,能不能退伍回家照顾她?”
当时的许光正在海军部队发光发热,按照他的优秀表现来看,前程势必无限辉煌。 然而作为家中长子,作为孝顺的儿子和孙子,他无法拒绝父亲的提议。
他毅然向部队提出退伍要求,回到家乡,担负起了照顾奶奶的责任。
当年那个饱受战乱之苦的破败的小山村,已经变了样,改名为“新县”,正处于发展起步的阶段。
许光回到家乡后,担任一名普通的人民武装部队参谋, 开始了他为家乡建设呕心沥血的贡献历程。
后来,奶奶去世后,许光原部队领导有意让他重回队伍,他父亲许世友也有此想法,但他拒绝了。
虽然一开始他回到家乡的“目的”是照顾年迈的奶奶, 但秉持着既来之则安之想法的他,看到了家乡的落后,家乡人民的需要,他越来越离不开这片土地。
当初以部队为梦想,是通过此来报效祖国,如今既然在家乡也能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他也就更加倾向于改善家乡的生活。
许光曾给他父亲写过: “不能在军营里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 ,这句话他践行了四十多年。
在家乡建设最艰难的岁月里,到处都有他“冲锋在前”的身影。 为了家乡建设,他四处奔走,从未因私事求过父亲的他,多次因家乡的水利、修路,教育等事情求父亲帮忙。
在道路不通的艰难情况下,他与工人们一起将重达几吨的水泥杆扛上山顶,与民兵们一起手动挖坑填土铺设电线杆......正 是有了他不知疲倦的奔走、亲力亲为的动手,才有了新县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在生活中,他始终坚持着简朴的生活,坚守着革命党人一心为公的原则。许光从不公物私用,就连他家人,也被禁止使用公物。
他自己原可以申请一辆专车,但为了给国家节省资源,他宁愿与工作人员一起挤班车;村里通电话后,他从不用公用电话打私人电话,家人也绝对被禁止私人通电;烟瘾极重的他,一生都在抽农民都不爱抽的廉价香烟;就连房子,他还是租住的别人的房子,直到后来家属楼建成后,他花光所有积蓄买了一间70平大的小公寓,里面家具又旧又少......
就是在很多人看来简朴到抠门的许光,却慷慨地从自己并不富裕的工资中,拿出十万元 ,先后为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
1982年,许光已经任副团军官达到最高年限,省军区领导拟提他任信阳军分区领导,但他毅然拒绝了。 他选择了转业,继续回到新县人大,为家乡建设而奋斗。
1985年,最后一次改变许光人生命运的机会,再次回到他青年时期最热爱岗位上的机会,又一次被他拒绝。
许世友逝世后,武汉军区领导有意将许光调往军区机关,这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很好的机会,然而此时的许光心志已变。 相较于高升,他更加愿意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更加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将家乡建设得更好。
令人深感惋惜的是,2012年,许光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肺癌。
但“倔强”的他不愿意“浪费”国家资源,也不希望给家人带来麻烦,所以即使在子女的百般劝说下同意来到广州军区武汉总院住院治疗,也要先提出“三不”要求。 一是不用进口药品;二是不做过度治疗;三是不给子女添麻烦。
后来,他实在不愿意待在医院治疗,强烈要求回到他奋斗多年的家乡,看看家乡的山水。
2013年,许光在没有制暖设备的屋子里,突发心梗,离开了人世,享年84岁。
许光死前曾立下遗嘱,要求将他生前20万元的全部积蓄,捐献给新县,用于老人及儿童福利事业。
许光生前低调简朴,死后仍不改其自始至终的简约作风。不铺张、不浪费、不麻烦,他践行一辈子,死后子女遵照他的遗愿,举办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葬礼。 简陋的灵堂内,数千人挤入其中送他最后一程。
许光一生不负他之名,光明磊落、光宗耀祖。 至死他仍不忘父亲谆谆教诲,“代父孝母”,奉献祖国。
他一生低调,从不以自己的身份要求特权,反而因这一层身份,另他更加的有压迫力,不断的督促自己不能给父亲、给老党员抹黑。
他虽然没能一直追随父亲的脚步,走在军人的道路上,但他也始终在做和父亲一样的事情—为祖国做贡献。
伟大不一定就是轰轰烈烈,平凡中的伟大更加触动人心。 因为能坚守平凡,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基层为群众做实事,不求名与利,非常之艰难,但他做到了。
他是子女眼中“抠门”又固执的父亲,一件海军便服一穿就是几十年,出门不舍得叫专车,年纪大了,散步累了,自己花一块钱搭公交回家,亲戚朋友们想要跟他走个后门那更是不可能…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用尽了他所有的力气为国家做贡献,在部队时积极努力,在家乡时呕心沥血。
他作为高干子弟,即使不努力,即使不听从父亲安排,他也可以活得更加轻松自在。
但是他却从未将自己当成高干子弟, 也告诫他的子女将“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不允许搞特殊,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
他是英雄的儿子,他也是英雄本人。
他父亲在战场书写传奇,他就在家乡书写另一种传奇,这是英雄的传承,更是老革命家们的意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