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主要性格特征
1,对神权的冷漠
孙悟空无视佛道(尤其是道教)构建的神权制度。小说中写道,他出生后不久就成了孙悟空。他不归麒麟、凤凰管和人类王座管辖。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后来他曾经在龙宫闹事,进入冥界,直到在天宫大闹,九曜星关门,四大天王消失得无影无踪,让玉帝不知所措。
在对抗天宫时,孙悟空自称“齐福大圣”,企图与神仙世界的皇帝平起平坐。他第一次见玉帝,就鄙视君臣平分。玉帝问:“哪个是妖仙?”他回答说:“我是。”吓得一向顺从的神仙们脸色发白,连说“妈的。”
后来,孙悟空虽然皈依了佛教,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佛教徒而对神灵和佛有很大的尊严。而是在神祗面前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不羁,经常侵犯神祗和佛的尊严。即使他是如来、观音等佛国最高权威,他也不是一个对诺诺畏惧、被动的佛教弟子。
他可以开如来的玩笑,说如来是“妖的外甥”;还敢咒观音。他该没老公了。至于太上老君等道教神祗,更是被他忽视,常常成为他嘲讽的对象。孙悟空曾说:“神仙还是我的晚辈”。这句话嘲讽了所有的神。
总之,无论是当“妖仙”时,还是皈依佛门后,孙悟空对神权都不够尊重,有时还极其轻蔑。
2.积极战斗的精神
取经途中,并不是孙悟空遇到的所有妖魔都阻挡了取经。但只要它们对人有害,孙悟空就会主动铲除。骆驼罗庄的老头让孙悟空去捉妖,孙悟空给老头做了一个礼物,说要照顾他。猪八戒取笑他说,你看他有难。当他听说自己带的是妖怪,连爷爷都没那么深情,就提前唱了首歌。"
妖怪也怕孙悟空主动找东西。九曲流浪洞里的妖精一听到孙悟空的名字,就很惊讶,说他是“要找的人”,“麻烦的头”。可见,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他都知道孙悟空是嫉恶如仇,勇于战斗的。
唐僧形象在反映孙悟空积极战斗的性格中起着重要作用。作者通过描写唐僧和孙悟空的冲突,揭示了孙悟空性格的深刻意义。唐僧只讲佛理,反对斗争,崇尚慈悲,从不离恩,以至于人妖颠倒,是非混淆,屡屡被妖精欺骗。
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矛盾表明,虽然他们都是修行正果的佛教弟子,但他们的修行道路却完全不同。
扩展数据:
孙悟空聪明、活泼、可恨,在民间文化中代表着机智和勇敢。从唐代开始出现西游传说,一直延续到明清。到了明代,出现了这些传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在这些历代的民间神话中,孙悟空被中国人奉为神。
中国人对孙悟空形象的喜爱源于他们对西游记作品的喜爱。文字的描写自然可以让一个不存在的形象跃然纸上,但从戏剧到电影,观众还是希望看到具象的神话形象。从文字中走出来的孙悟空,最早应该登上京剧的舞台。
京剧演员创造了“猴戏”的表演风格,生动传神,奠定了百年来孙悟空形象的基础。以后,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孙悟空的形象始终难以摆脱京剧表演的根。
百度百科-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