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明朝的监军制度
永乐朝宦官监军制度之确立
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皇权内部潜伏的矛盾立即激化,集中表现在以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为首的皇权正统派和各地藩王实力派之间的矛盾上。建文元年(1399)朱棣援引“祖训”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中,宦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显得到建文帝方面宦官的帮助,“漏朝廷虚实”⒀。另一方面是藩府旧人,如郑和、王彦(狗儿)、钢铁、马骐等人,他们同朱棣一起,出入战阵,立下汗马功劳⒁。经过4年的战争,朱棣率军攻陷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从而开始了明朝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朱棣即位以后,虽然采取“瓜蔓抄”的大屠杀手段,大杀建文一派的文武百官,建立了新政权,但要巩固自身的统治,仍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朱棣以藩王篡位,是为不道,面临被天下反对的危险;其次,皇位正统继承人建文帝下落不明,一直是朱棣的心腹之患;再次,朝中官吏大量被杀,国家统治机构不能很快恢复,面临暂时失去效能的危险;最后,西北诸将多洪武旧人,急需控制和防范;这些都成为朱棣急待解决的问题
朱棣以藩王起兵,亦深知藩王拥有兵权对皇权的威胁,于是在巩固地位后,继续削
藩。从此终有明一代,藩王力量大减,失去洪武封藩时的原貌,从军事和政治的支柱而变为附庸,但这也使明初的军事战略和军事思想发生变化,出现真空,极需调整和弥补。
由于永乐朝军务繁多,军事规模的扩大,军队人数的增加,军事兵种的增多(骑兵、火器)。致使军事活动日益复杂,战场区域日益扩展,国君亲自兼任作战指挥的方式,已不能适应,遂要求文武分职,由专任的将帅亲自指挥作战,但出于君权统治之需要,确保军权置于君权控制之下,当君主不能御驾亲征、直接号令三军的情况下相并行的就是军事系统以及军事行动中的双重领导和监视系统,监军制度则相应发展,以求保证军队在皇权的绝对控制之下。在监军的人选上,明朝的特点就是继承历史上的传统,任用宦官系统参预军事,成为君主的代表,宦官监军制度则相应发展。
对于军事事务,明成祖全面继承洪武设置的各项军事制度,依靠新的“靖难功臣”,迁都北平,以皇帝亲御北边蒙古的威胁。最大的变化就是启用宦官系统,将任用宦官系统参预车事的各项职能制度化、固定化。
宦臣监军正式于永乐,“明代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水乐间始”⒂。
总之,自“靖难之役”始,宦官的作用不仅成为战争中的应急手段,也成为取代藩王的地位,弥补军事战略和军事思想出现的真空制度,促使“靖难之役”以后,明朝军事战略的重心从藩王转移到宦官身上,即从“家人”转移到“家奴”身上。自永乐朝始,宦官监军已成定制,并成为明朝宦官参预军事的主要内容。无论平时战时、京营边寨、明初至明末,宦官监军一直没有停止。几乎每一次军事活动都有宦官监军。后人对此评为,“靖难之役”以后“士大夫多缩匿,而诸奄无所顾惜,会又多域外人,文是既借其锋,便不能如祖训云云,势使然也。”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