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音乐人林海?
作为一个多年的林海乐迷,说说我对他的印象。音乐天赋极高:音乐听觉好:幼年时就被父亲(也是作曲家)发现有听辨绝对音高的能力(有一次小林海和父亲去买西瓜,说,敲熟西瓜是某某调的,敲生西瓜是某某调的)。而哪怕是学音乐的人当中,有“绝对音准”的耳朵的人也很少。另外据他自己说,中学时代他扒带子研究爵士乐,爵士乐的节奏调性和声往往变换随性复杂,可见他听力果真不错。钢琴演奏天分:他读中央音乐学院(不知道念附中的时候是不是这样)的时候是出了名的偷懒不练琴,老师都说他“最有天分却最不用功”。但是大学时为了参加范克莱本钢琴大赛,他仅练了一个月的钢琴,就入围准决赛。当然也可以说这是因为他童子功好,但不是有句老话说么,“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何况参赛曲目技巧极高难度极大,平常偷懒临阵磨枪就能入围国际钢琴赛事准决赛可不是童子功可以完全解释得了的。即兴创作天分:林海六岁时便尝试创作曲子(他履历上写的)。十二岁接触爵士乐,读音乐附中时自己钻研爵士乐,同时也搞一些创作,经常“引来周围同学的一阵赞叹”。大学时参加乐队担纲键盘手,到处跑场子做即兴演奏或伴奏。他主修的是钢琴专业,即兴演奏并非主干课程,对于一般钢琴专业的人来说难度不小,他能凭自己对爵士乐的领悟就练到了可以用即兴伴奏赚钱的地步,只能说更多是天分所致。仅凭天分和学院背景,林海怕是要被埋没的,是他的聪明机警帮助他在保证生存的同时尽情挥洒他的才华。他在大学毕业前一直走纯正的学院派路线(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读到中央音乐学院),但是音乐天赋基本上都挥洒在个人兴趣[爵士乐/(即兴)创作和表演]上,玩票之余还不忘以此营生——中学时代开始赚钱,富到可以支付假期往返机票(当时是八十年代,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学生来说应该算很能赚钱了吧),大学时便是“比较有钱的大学生”。他被李谷一看中,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轻音乐团,但立刻发现凡体制内都讲究论资排辈,即便自己有很好的学院背景也无处施展才华,于是他工作一年后就立刻辞职,下海。那是93年左右的事,舍得如此让人羡慕的铁饭碗,可见他是很有主见和魄力,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和音乐市场很有把握。下海后林海虽然默默无闻了十几年,但也做出很多明智的选择:维系内地音乐圈的业内口碑和同侪关系。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和内地音乐人合作,负责歌曲的编曲和作曲。直到九十年代末林海给《大明宫词》做配乐,算是开辟了自己的影视配乐事业,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林海在内地音乐圈很受欢迎,加上编、作、制、录、混、键盘样样精通,所以好机会一直有。内地音乐圈相当于维持他生存的根本保障。很多乐迷是从他的影视配乐认识林海的。和台湾唱片公司合作(BMG和风潮),转型New Age,出道早期便在台湾音乐市场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好评。我们现在看到有关林海风格气质的描述都出自BMG的乐评人以及风潮唱片企划之手笔,这两个公司对他的定位或多或少也左右了林海日后的创作风格以及乐迷印象。台湾唱片行业比内地要景气,从策划到制作到宣传都很到位也算得上是精良,即便带有商业气息。林海目前的个人专辑中,除了近几年的影视配乐,都是台湾唱片公司出版发行的。和台湾唱片公司合作,林海发挥才华创意的自由度相对大一些;大胆假设,若无这两个公司的定位包装,他的音乐形象也不会如此完整立体深入人心。并非专业,只说说我对林海作品的感受。个人专辑:《城南旧事》《日月西东》《猫》这三张专辑是林海的早期作品,都带有很浓厚的学院派色彩,一板一眼,中规中矩,动机发展起伏得当,编曲却不失爵士化的灵动和古典的优雅,有点专业学生交作业的感觉。尤其是《日月西东》,的的确确配得上乐评人的“左手西方,右手东方”,一支曲子能从民歌小调过渡至似曾相识的古典复调,不露痕迹亦不突兀,可见他对音乐的理解与把玩实在了得。可这三张专辑是乐迷评分最低的三张专辑,我想大概是因为很多乐迷嫌它们不够丰富不够“洋气”不够抒情。但这三张专辑恰恰是我特别偏爱的。我认为这三张专辑蕴藉了林海最朴素的音乐灵感与情感,虽是状物写景(《猫》这张专辑也多为记叙咪咪的情状),所呈现的生动的画面感和叙事感,以及音乐中自然流露的情绪,都是浑然天成的。林海在2000年后出版的专辑中,制作与编曲技巧日臻成熟,我最喜欢《流动的城市》和《爱情风华》。《流动的城市》算是林海用纯钢琴描绘风景的顶峰了,色彩纷呈,画面感极好,编曲相较前三张专辑更自如些,每个乐句都稳扎稳打毫不含糊。《爱情风华》为抒情和追忆,个人认为是林海的编曲顶峰,弦乐和钢琴配合恰到好处,其他评价和《流动的城市》基本相同。《蝶舞》也是我偏爱的一张专辑,作曲很美别具风情,编曲也精致,林海改良了扬琴音色,也很值得品味。心灵钢琴系列的《月光边境》和《远方的寂静》,林海自称是偏商业的风格。意境营造很好,有的曲子很别致,自在随意。我的感觉是,这两张专辑更多像随性而作,林海没有全心全意投入到这两张专辑创作中,无论是心还是技巧。影视配乐:《大明宫词》是林海最初的配乐作品,也是最好的。林海的编曲才能在此发挥到极致。配乐其实只有几段旋律,同样一段旋律在他手中可以变换出各种各样的画面、甚至相互对立情绪,从哀伤到喜悦,从沉寂到壮烈。《大明宫词》以后的林海影视配乐也留意过一些,没有太多惊喜,但总归是林海式的,平静的旋律中浮现些许灵巧。最让我失望的要数《我的青春谁做主》了,几乎完全沿用《远方的寂静》旋律,编曲更是乏善可陈。歌曲编曲和作曲:听的不多,但凡是听过的差不多都是惊喜。我一直觉得林海的编曲才能绝对是他吃饭的本钱,他自己也说,歌曲的作曲很简单,他一天能做十几首,但编曲才是一首歌成败的关键(大意),而且编曲绝对要有专业功底。林海的歌曲编曲很精致很见功力,不是简单的和弦重复,如果你仔细听,有的乐句几乎可以独立于歌者的演唱而自成曲子了;可妙就妙在林海的编曲并不喧宾夺主,而是很懂得协同延伸歌曲的意旨,弥补作曲的不足。即便是处于次要地位的歌曲配乐,他一点也不含糊,弦乐的层次感非常好,钢琴也很有古典或爵士况味。很喜欢他给丁薇编的《那一片花》《随意》,刘沁《新年》,尚雯婕《小快乐》,当然了,还有众所周知的他前妻王兰演唱的《长相守》。《爱情风华》至今,林海有近八年没有出个人专辑了,影视配乐倒是如火如荼地做着并计划出版着。他自己上传的近期制作的配乐片断几乎没再给过我惊喜。有点担心他是不是灵感用尽,只剩下编曲技术了。作为老乐迷,难免失望。当然,他的儿子快上学了,谋生很重要。内地唱片业一直不景气,即便乐迷乐迷众多,也难保都买他专辑。年初,林海通过微博透露,《琵琶语》的女声和音是龚琳娜,于是那条微博被转发上千次,受到的关注远远超过他的其他微博。许多乐迷惊叹不已,都说没想到这样特立独行的龚琳娜居然和他们最喜欢的《琵琶语》有交集!我只好苦笑。这种惊讶恰恰反映了林海的很多乐迷压根就没买过他的CD,这些信息在CD文案上都写得很明白啊。我看以后姚贝娜要火了,林海会不会某天又发一条微博,说,大家知道《爱情风华》的女和声是谁吗?答案揭晓,是姚贝娜!——不要,千万不要,你就是我们的钢琴才子林海,不需要他们帮你提高知名度。也觉得悲哀,若不是做过影视配乐,林海的才华恐怕永远默默无闻。他的微博自我介绍也是强调配乐作品,是这些作品让他闻名于众的。他吃尽了唱片业没落的苦和盗版音乐的苦,影视配乐算是最给他实实在在的希望的事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