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雷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城居民大多住平房,大部分住土坯房。每年春天来临时,燕子都会在外屋的屋檐下或檩条上筑巢。

记得小时候,燕子飞到我的外屋(厨房),在檩条上做了个窝。

燕子真聪明。不知道它从哪里咬了一口泥,粘在檩条上,然后飞走了,嘴里还叼了一根草,一遍又一遍的飞来飞去。过了许多天,小燕子用小嘴衔起湿泥和干草,做成一个比大窝还大的半圆形窝,一个泥和草棍结合的小楼。

很快,燕子在里面产卵,大概有五六个蛋的时候,就在窝里悄悄孵化了。记不清过了多少天,燕子破壳而出,叽叽喳喳。

这时,小燕子的爸爸妈妈正忙着。它们飞出去觅食,苍蝇、蚊子等昆虫是它们最好的食物。当燕子的父母飞回来的时候,窝里的燕子一起张开黄色的嘴,大声地叫着。燕子的父母把虫子放进嘴里,然后出去觅食。像这样飞来飞去,直到小燕子吃饱。

直到有一天,小燕子长大了,飞出了小窝,和爸爸妈妈一起飞来飞去找吃的,玩的。当秋天来临时,我和我的父母飞到了南方。

第二年,燕子回来,会绕着房子飞,然后落在屋前的晾衣绳上,唧唧喳喳,好像在和老房东聊天。只要燕子的巢保存完好,它们就会继续在这里产卵、孵蛋,直到燕子展翅飞翔。

燕子体型小,声音美,总是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与人感情密切。后来我们都长大了,上学了,父母也出去工作了。燕子回来,进不了外屋,就在屋檐下筑巢,生孩子。妈妈告诉我们,燕子懂得人性,所以不要打扰它们,更不用说破坏了燕子辛辛苦苦建造的鸟巢。

几十年过去了,土坯房变成了砖房,砖房换成了钢筋混凝土的高楼。燕子不再来这里筑巢了。多年不见燕子,但筑巢哺育幼燕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留下美好的回忆。

燕子是唯一一种与人类近距离接触的鸟类(养鸟除外)。它的造型很普通,但是气质很好,值得称赞。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古诗词中有许多赞美燕子的诗句,如:“燕子来时,通讯社,梨花落清明后(颜姝《破阵》)”。

成双成对的燕子也是爱情的象征,如:“思飞燕成双,持泥于王宫之巢”“燕儿新婚,如兄弟(《诗经·谷峰》)。”“闫妍飞在空中,她的羽毛不见了,她的儿子回到了野外”(《诗经·闫妍》)。"

燕子秋去春来,不忘旧巢。也成了诗人笔下的寄托和对比。最著名的是刘禹锡的《武夷巷》:“朱雀桥上野草花,武夷巷门口夕阳斜。旧社会,王谢唐飞入寻常百姓家。”含蓄的说,燕子还是写的,只是主人易手了。此外还有颜姝的“无奈花落,我觉颜归似曾相识,小园香径独彷徨(《浣溪沙》)”

燕子已经成为诗人和画家对事物的歌颂,因为它有如此多的美丽品质。

燕子在泥地中筑巢。下雨天,燕子忙着筑巢,拿着湿漉漉的泥土和草橘子,用口水把泥和草粘在一起,一口一口,一遍又一遍,直到把巢筑好。不就是和我们人类一样,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双手,孜孜不倦地建设美好家园吗!

成双成对的燕子,成双成对的飞翔,不就是夫妻恩爱的例子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燕子以空中飞行的昆虫为食。当这些昆虫在秋天消失时,它们飞到南方去生存。当春天来临时,它们会飞回自己的老房子筑巢,产卵,孵化小燕子,等等。不就是一个眷恋故土,不忘乡情的典范吗?

而小燕子,却有很多可爱之处,值得人们去赞美,去爱,去借鉴。为此,小燕子成了千古绝唱中的重要角色,一点也不过分。

春天来临时,燕子会飞回来。我真的很期待再次看到燕子的精神,听到燕子的呢喃,分享筑巢孵蛋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