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中游园和惊梦,还有寻梦或是什么的,是什么来的,谁能详详细细地告诉我?
《游园》、《惊梦》、《寻梦》都是《牡丹亭》里的折子
在汤显祖原作中,《游园》、《惊梦》都在同一折《惊梦》里。大致说的是从杜丽娘起床后梳妆打扮,去花园游玩,回房后春情恹恹的睡去(这是白天),梦里见到书生柳梦梅,梦中欢会,柳梦梅离开后,杜丽娘的母亲到来,把杜丽娘惊醒,杜丽娘就幽怨的睡觉去了。
后来在演出过程中,发现从起床梳妆到花园游玩这一段相对比较独立,在舞台上二十多分钟,半小时左右,正好也可以独立出来,于是就有了《游园》这个经典折子。
《寻梦》是在《惊梦》次日,杜丽娘感念梦中情形,又来到花园寻找梦中风物。
醉扶归、步步娇这些是曲牌,一个曲牌有其曲式、调式和调性,以及本曲的情趣。写剧本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曲牌有几句、每句几个字,字的平仄……还有这曲子的基调,比如山坡羊是悲调,用它唱欢快的情节就不合适了……
尾声涉及一个“套曲”的概念,细说起来内容有点多……简单的讲吧……牡丹亭是南曲(与之相对是“北曲”,比如王实甫《西厢记》),咱们说“南套”:“南套”由引子、过曲、尾声三部分组成。在原著《惊梦》一折里,有两个“尾声”,第一个是游园结束时的隔尾,这里可以理解成:一个场景、情节结束,不是一折演完,在全折最后才是一个真正的尾声。而在舞台上,如果单唱《游园》这一折,那隔尾就叫尾声了。
前腔在南曲里表示“重复前一个曲牌”。比如在《寻梦》里,有个曲牌是川拨棹,接着就是一个前腔,表示这支曲子接着用川拨棹这个曲牌。
更明显的可以看《玉簪记》的《琴挑》一折,懒画眉前腔前腔前腔朝元歌前腔前腔前腔,就是唱了四支懒画眉,又唱了四支朝元歌。
《牡丹亭》里最有名的一折,也是在舞台上演出最多的一折就是《游园》。顺,《游园》里最有名、表演最多的就是皂罗袍……现在凡是晚会(尤其是面向大众的),要是只唱一支昆剧的曲子,99%就是这一支……
所以有时候就被借代着叫了……
对于楼主的问题,大致说这么多吧,其中还有更细节的东西,就暂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