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一剪梅]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著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 *** 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像“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2006-10-27 22:34:18 补充: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作者为何要「独上兰舟」?→她独守闺房,为解孤寂之苦,便泛舟遣愁。但衣可解、愁不可解。

《一剪梅》李清照 问题的答案是:因古代女子长裙曳地,不便登船弄桨,故要先褪去。(详细分析见下文) 这首词语句清浅通俗而优美雅致,但历来论者对之解释颇有分歧。主要分歧就在“兰舟”一词的理解上。 有些论者认为,若“兰舟”如一般的解作“船”,则与上文的“玉簟(竹席)”及下文的“月满西楼”之深夜居室不相关联,故认为“兰舟”应为女词人别出心裁创造的一个喻指“床榻”的名词,而“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之意就很容易理解了,那是描写女主人公,秋夜寂寥愁闷,唯有早早“解衣登床”,期以梦里消愁、排却那相思之苦。这解释,恰可解答了本题目的疑问。 不过这种解释,虽不能说没有它的道理,但总觉欠乏任何语义学或典藉上的依据,而李清照作词是极讲究“典重”、“故实”的,所以这个解释,似乎属于凭空想像居多,未必符合词人之原意。但亦列举出来,以作参考,皆因每人的看法不同,观点有异,不应强求“统一”的结论。 至于另外一种较为平实(个人观感而已)的解释,是依照“兰舟”的字面义来理解,释作“船”。全词是女主人公在一个秋日家居生活的朴实素描,笔触由昼日写到夜里,由居室移往室外,及后又再由室外移归室内。在整个过程中,加插著女主人公的心理、情感上的细腻刻划。写得凝炼精致、有张有弛,自然流畅。但如何去理解“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呢?其实按字面义来解就可以了,两句可译作“褪下长裙,独自登船”。何以要褪下长裙呢?皆因古代女子裙曳地不便登舟荡桨,所以要褪去。古代贵女,裙内仍有衣物,故并不须要「更换便服」,那既不合词意,亦无实际需要,想是解词者自己想当然而已,似乎并无实在的依据。 这首词虽然看起来很清浅通俗,但实在化用了很多前人诗句,扩阔了意象内蕴,且是点化得不著痕迹,更显功力。只是与本题所问无关,在此不赘了。

参考: 宋词综论

宋词鉴赏辞典

要换上便装!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著小船去游玩吧! 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 *** 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

参考: 网上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著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 *** 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语译:粉红色的荷花谢了

竹席子已经感到清秋的凉意。轻轻地解下裙子,我独自坐上船来。天上成行的雁儿回来的时候,不替人带来书信,只有月光照满了西楼。 花不断地在飘落,水不断地在流着。咱们是同样的相思,却分隔在两地愁闷著。这种愁怀真是无法排遣,刚刚展开眉头,却又转到心上来了。 赏析: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深秋凄凉景况,著一"独"字,写尽别后之孤寂情状,云中锦书,鸿雁难期,其凄惋情怀,欲诉无人,惟有对月思人,此情此景,将何以堪。 后片以落花流水,喻将逝之美好时光,寄以无限惋惜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以幽恨缠绵,甚难排遣之故。 试译如下: 一剪梅.李清照 伊世珍.琅环记: 赵明诚、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以送之。 易安即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夏末秋初,红色的荷花日渐凋零,光滑如玉的竹席, 此刻用来已嫌微寒,轻轻解下夏日薄衫,独自一人登上兰木小舟。 远方,是谁寄来了锦帕书信? 雁儿行列成人字归返,月光洒满了楼阁。 花儿凋谢飘落,流水奔去悠悠, 相思愁情无异,却是分离两地。 思念的心情,无法排去,才稍稍缓眉,反而又袭进了心中。 赏析: 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深秋凄凉景况,著一"独"字,写尽别后之孤寂情状,云中锦书,鸿雁难期,其凄惋情怀,欲诉无人,惟有对月思人,此情此景,将何以堪。 后片以落花流水,喻将逝之美好时光,寄以无限惋惜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以幽恨缠绵,甚难排遣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