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电视剧《人生之路》的结局?
上世纪80年代,生活在陕北高家沟的年轻人高加林小时候被称为村里的“状元”。虽然家境贫寒,但他更渴望读诗读书,他下定决心要摆脱黄土地。高考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不料落榜了。他努力成为一名民办小学教师,教师编制被挤掉。
高加林跌入人生低谷,在刘巧珍的鼓励下,振作起来,坚持写作,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与巧珍发生了爱情。加林叔叔回村,间接给加林提供了在县城当记者的机会。他在县城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黄亚萍。乡下姑娘巧珍的默默保护和上海姑娘黄亚萍的热烈爱情,让他左右为难。
几经挣扎和选择,他带着一支笔来到了上海。命运的考验接踵而至,高加林在30多岁时得知他的大学名额已经被他的好朋友取代。即便如此,加林也没有被打败。他跟随时代学习新知,努力奋斗,经历世事变迁,在时代大潮中书写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人生之路》结局的改变
《人生之路》对原著最重要的改变在于,它为高加林的《奋进之路》提供了一个成长方案,并以上海的城市发展经验作为结尾。电视剧后半段,因失去大学名额、教师岗位、通信官而三次迷失人生方向的农村青年高加林,以笔为刀,奋力走上文学之路,开辟了自己的天地。高加林借助鼓励人才流动的政策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人生阶段。
与此同时,他的合伙人也陆续来到上海。其中,来上海的刘巧珍书写了新时期农村妇女城市创业的历史。她从经营小餐馆转到成立中央厨房工厂,成为新经济模式和大规模产业的掌舵者。在剧中,高加林和刘巧珍都可以被定位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先锋。他们是“幸福是奋斗”这句话的绝佳注解,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见证者和见证者。
在上海,他们积极拥抱现代文明,取得个人成功后,并没有放弃与黄土地的联系,而是积极反哺家乡,支援农村发展建设。高加林回到母校推动教育发展,刘巧珍回到家乡拯救婚姻不幸的刘巧玲。一代人想要走出黄土地的愿望找到了新的时代。
这也是这个时代中国成长故事的独特之处。主角们不仅要有自强不息的品格,更要有个人发展后“济世”的志向。迁徙的鸟儿建造它们的家园是对年轻的高加林关于他的命运将何去何从的问题的一个美丽的回答。
在成长叙事的“上海计划”中,高加林充分体现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系。高加林的生活正处于最低点,处于社会改革和转型的初期。高加林的快速增长期与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相对应。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主角的人生飞跃和更广阔的人生道路随着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具有启发性的理想化成长叙事。